從《秋林人醉》看張大千“血戰”石濤 | 崇正2020秋拍
日期:2020-12-18 09:58:24 來源:廣東崇正
拍賣
>從《秋林人醉》看張大千“血戰”石濤 | 崇正2020秋拍
廣東崇正2020年秋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丨2021年1月5-6日
拍賣時間丨2021年1月6日(晚)-1月7日
展拍地點丨廣州東方賓館會展中心(廣州市流花路120號)
支持現場競投、電話委托競投、崇正在線網絡同步拍
詳情請詢:020-83344380、83394856
電話委托:13929579713
網拍客服:18819155972

張大千是舉世公認的“石濤專家”,他由崇仰石濤、研究石濤到臨摹石濤,下過一番精深功夫,他幾可亂真的“石濤畫”,也曾騙過很多專家之眼。他也是從石濤入手,走上了一條追蹤明、元、宋、唐代畫技的“血戰古人”的“師古”之路。本幅《秋林人醉》是張大千1949年所作,在“尊重石濤原作”基礎上,張大千參以己意而成的一件絕佳之作。

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
張大千 秋林人醉圖
設色紙本
鏡片
129.5×48.5cm
注:上款人“啟培鄉仁兄”應為薛啟培,民國時期首批駐印外交官員之一,亦是張大千好友。

今藏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石濤上人原作《秋林人醉》并未落有年款。畫跋賦詩云:“常年閉戶卻尋常,出郭郊原忽恁狂。細路不逢多揖客,野田息背選詩郎。(謂倪永清處士)也非契闊因同調,如此歡娛一解裳。大笑寶城今日我,滿天紅樹醉文章。” 詩有后跋,敘其始末:“昨年與蘇易門、蕭征義過寶城看一帶紅葉,大醉而歸,戲作此詩,未寫此圖。”次年一日,石濤奉訪程仕(字松皋)看為其所畫《竹西卷子》,松皋先生又索畫一幅,并命題曰:“吾欲思老翁以萬點朱砂胭脂亂涂大抹秋林人醉一紙,翁以為然否?”三日后石濤“發大癡、顛戲為之。”古人自古謙卑有道,喜好欲揚先抑,此圖被其謙稱為戲作,實為石濤癡性大發得意之作。次日,石濤看到此圖興致又起,復題一絕于上,再“寄上松皋先生一咲”,實難掩其對此作的得意之情。或許緣分使然,后石濤《秋林人醉》被張大千收藏。1947年年張大千精心挑了了元明清極富代表性的畫作,共計古畫十二件,由紅粉知己李秋君題簽,在上海印行《大風堂名跡第一集》,大滌子石濤的《秋林人醉》便是其一,可見其珍視程度。
1947(丁亥)年出版《大風堂名蹟第一集》張大千主編

張大千紅粉知己李秋君所題簽。
1949(乙丑)年秋,面對自己如此珍視的一件石濤作品,大千按耐不住手癢,上手臨摹了這件《秋林人醉》。此時張大千已成大咖,并不需要假石濤成大名,故舍其形似而取其神似,求同存異,成此一件既充分“尊重石濤原作”,又頗具個人性情的精作。
張大千《秋林人醉》局部一

張大千《秋林人醉》局部二

張大千《秋林人醉》局部三
對比大千與石濤的《秋林人醉》,在整體構圖與筆法相似的基礎上,大千在細節處上稍作變化處理,尤其是人物的衣紋線條,線條更為干脆勁利。相較之下,石濤的人物線條處理則更為沉緩古樸。但整體未作改動,兩相對照,一望而知。從大千先生加題的跋語看,不難讀出他對于石濤《秋林人醉》的崇拜之情。通過作品與古人神交,此即是也。
大千跋語大贊石濤的《秋林人醉》:“能邁往古開后來也。予所收師畫近百軸,此霜林人醉圖,從極不經意中出奇思,譎巧狂塗大抹。豈尋常拈椎豎拂者所能夢見耶。” 
1940年代末的大千,創作精力正處鼎盛時期,繪事技巧已經脫離摹古桎梏,個人風格業已形成,而在此作上卻仍用石濤上人書體、構圖、筆法,以求一致,乃是對石濤此作莫大的尊重與珍視。對于部分藏家而言,也許無緣得見石濤《秋林人醉》原作,但從張大千此件,也多少可領略石濤神韻,一樂也。
1950年印度大千畫展畫冊。
“大千畫展” 印度全印美術會,印度新德?,1950年1?16?17?。

上款人“啟培鄉仁兄”即為薛啟培,民國時期首批駐印外交官員之一,亦為張大千密友。
張大千對此擬作十分看重,旅居印度時,一直帶在身邊。1950年初,張大千受印度全印美術會邀請赴印度新德里舉辦畫展,受到民國駐印度大使館官員羅家倫和薛啟培的極大幫助,同年10月,張大千為表謝意,將自己珍愛有加的《秋林人醉》擬作贈與薛啟培,并復題于畫上。一題再題,可見張大千對此畫的珍重,亦可見他對受贈人的珍視。“啟培鄉仁兄”即為薛啟培,民國時期首批駐印外交官員之一,為張大千好友,薛得此畫作后曾長期掛于家中中堂。
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
張大千 垂釣
設色紙本
鏡片
95×54cm
出版:
1、《張大千書畫集》第六輯,“中華民國七十四年七月”初版,“中華民國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2、《張大千書畫集》P303,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1993年6月第二次印刷。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