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費孝通語)。鄉土性也是中國傳統社會的典型特質。改革開放40余年以來,鄉村的改革與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于在新時代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進一步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政策層面上,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重大歷史任務,“美麗鄉村”“特色小鎮”也成為鄉村振興的具體方法。國家頒布的鄉村振興發展策略更是為農村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但是我們不可否認、不能忽略的是,隨著城市化發展的進程,農村人口在不斷地流向城市,使得本地青壯勞動力不斷減少,某些鄉村甚至成為“空心村”,或者只留下老人以及留守兒童。
?對于游客而言,鄉村的價值集中在娛樂性、休閑性、教育性上。它需要滿足游客群體的一條或多條主要需求。例如是否配備完善的公共服務設施,游客能否身心愉悅、獲得知識。在信息發達的今天,這會影響后續游客群體的選擇。在針對當代游客時,鄉村的美學價值也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堅守在鄉村建設中的“主體性”,強調村民的參與和互動,調動他們參與家園建設的積極性。在此意義上,藝術家的鄉村實踐應設身處地地介入到當地社會的文化脈絡和具體語境中,使鄉村社會達到整體復蘇與重建。
有一點需要反思的是,我們總把鄉村看成是現代社會的一個對立面,常常覺得鄉村和現代社會是對立的。比如說我們之所以到鄉村是為了逃避都市,讓鄉村成為全球化浪潮的抵抗點。如何重建鄉村生活的魅力與尊嚴,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貴州洪江國際藝術村
在鄉村秩序的重建中,藝術起到了什么作用?具體來說,一是提升人氣,二是推動改善關系,第三個作用可能就是讓藝術家成為新鄉賢。鄉建有多種模式,為何要以當代藝術鄉建呢?其實是通過藝術包括藝術村這些活動,引入新的文化因素,從基礎做起,從思想啟蒙做起,讓鄉村得到提升。當代藝術的核心是一種價值觀,它是當代價值觀的一種體現,這和當代社會、和未來的發展趨勢是接軌的,也可能是我們過去的傳統藝術所無法呈現的。
藝術鄉建核心問題是人的現代化,只有提升村民的現代化,才能真正地擺脫貧困。藝術鄉建的目的之一在于扶貧,改變鄉村的貧困面貌,之二是文化轉換,建構一種新的鄉村文化模式,將傳統和現代結合起來,為鄉村的發展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無論是哪一種鄉建模式,都需要考慮與本地村民的關系。這就涉及到整個生態平衡,不僅是我們所說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問題,包括自然生態、社會生態和人文生態。呼吁藝術鄉建中的生態問題,是重構人和人、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關系問題,從而建構新的人和大地的關系。■
(作者系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學術助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