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風眠:鄉愁是一窗“白月光” | 崇正2020秋拍
日期:2020-12-18 09:52:46 來源:廣東崇正
拍賣
>林風眠:鄉愁是一窗“白月光” | 崇正2020秋拍
廣東崇正2020年秋季拍賣會
預展時間丨2021年1月5-6日
拍賣時間丨2021年1月6日(晚)-1月7日
展拍地點丨廣州東方賓館會展中心(廣州市流花路120號)
支持現場競投、電話委托競投、崇正在線網絡同步拍
詳情請詢:020-83344380、83394856
電話委托:13929579713
網拍客服:18819155972
也許,沒有人比林風眠更能表現東方文人的鄉愁,那是李白詩中的“床前明月光”。說是鄉愁,更是詩意,仿佛有種力量,讓你忍不住凝神、思量,讓你朝著美一點、沉靜一點,或者說純凈一點的方向靠攏。在林風眠筆下,秋林幽黃的光,少女手中的蓮,枝上棲息的鳥,荷塘遠處的蘆葦、舞臺上的唱念做打……說是融合了西方現代繪畫元素,倒不如說,林風眠觸摸到了東方文人最柔軟的神經,他以自己特有的遺世而獨立的寧靜心緒,將東方文人最深沉的鄉愁一一表露。
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
林風眠 秋林
設色紙本
鏡片
64×65.5cm
按:林風眠可以說是走在中國畫變革最前沿的一個畫家,他終其一生都在嘗試中西融合,或者可以說,他是中西融合最成功的畫家。此幀《秋林》 黑色樹干與金黃、檸檬黃樹葉的對比,突出了最亮的黃色,呈現出金色秋光的明媚、響亮和喜悅。色彩明艷卻不單調,極具東方韻味。東方與西方,美麗與鄉愁,兩相融合,渾然天成。那是屬于江南的帶著一絲孤寂和悲涼意味的文人清愁。林風眠的秋系列風景畫體現了藝術大師以自身文化修養對自然造化的直接參悟,他以最簡單和凝煉的形式語言,在咫尺之間營造出了悠遠靜謐“新的風景”。這很好的說明了作者既是自然美的發現者,也是深諳色彩和形式之道的藝術美的創造者。
局部一

局部二


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
林風眠 荷塘蘆葦
設色紙本
鏡片
67×68cm
按:作品畫面中渾厚變幻的天氣,鋒利堅挺的蘆葦,圓潤靈動的荷葉,體現了墨色渾融郁勃、筆法靈動多變的生動效果。林風眠作品的色彩表現力在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壇是獨領風騷的,他以色墨交融的方式來處理整個畫面。荷葉色彩變化豐富,充滿生命力,荷花用濃稠的白色顏料塑造,形狀飽滿,姿態各異,在綠葉的承托下分外明媚;從意境上來說,林風眠的畫蘊寓著很強的抒情基調。荷花怒放,像聞其生命之歌。
局部一

局部二


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
林風眠 梨花小鳥
設色紙本
鏡片
68.5×69cm
按:畫家以繁花為底鋪滿畫面,遠看花朵叢叢簇簇,畫家正是通過色彩的變化,營造出繁花的景象。花間的十三只小鳥以墨筆寫出,為畫面增添一筆重色。群鳥棲息在樹枝上,看似不經意的三三兩兩,筆墨不多卻形神兼備。巧妙地表現出小鳥絨毛的質感,平淡天真。
局部一

林風眠在三〇年代開始了自己“方紙布陣”的創作思路,即中國畫中所說的“斗方”,這種形式在傳統的中國畫中似乎并不多見。林風眠選擇方形構圖,也正是他要和傳統規范、傳統習慣拉開距離的意識密不可分。畫家通過方形的構圖強調作品的繪畫性,更加注重畫面的平面構成。此件《梨花小鳥》即是根據方形構圖加以延展而成。林風眠借鑒了西方繪畫的構圖習慣;從筆法上來說,較好地發揮了中國畫的筆墨意趣和西方印象派手法的結合。在分散式構圖中,沒有一處可以成為整個畫面的主體和中心,枝干橫斜交叉,小鳥左顧右盼,都保持著相似的一致,也正是在這種相似中,使畫面產生出了秩序和節奏,形成了多樣的統一。
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
林風眠 漁父圖
設色紙本
鏡片
66.5×67cm

按: 林風眠融合中西的水墨畫,是近現代水墨畫轉型取得卓越成就的一個重要范例,而漁父圖最能顯現其融合中西翻出新境的匠心。他從復雜的自然中提取新的單純造型,以國際化的語言賦予繪畫以新生命,空闊的河面和云天渲染了秋天的氣氛,以平行的墨色揮染,令畫面平和恬淡。靜謐和諧、孤寂與優美的審美整體,是林風眠的獨特之處。正是這種孤獨的、沉寂的、厚重的、深邃的詩性之美切合出林風眠的一生,體現他所追求的永恒的卻難以言說的意蘊。平遠的構圖法造成整體的平衡、安定,平遠中的斜線穿插、醒目的黑白關系和力的方向變化,給平和安靜帶來對抗和適度傾斜,使畫面陡增了生命的顫動和心靈的吟詠感。

廣東崇正2020秋拍拍品
林風眠 戲劇人物《打漁殺家》
設色紙本
鏡片
65×65cm

按:1951年,林風眠回到上海,在國立藝術教授關良的頻頻邀請下一同去看京劇。受到這位老票友的影響,林風眠逐漸迷上了新時代變遷中的京劇藝術。京劇系列題材代表了林風眠創作中最重要的關鍵性成就,他將舞臺傳達的感染力和視覺震撼轉移到二維的畫布空間,通過三角、方形等幾何圖形,重迭、相鄰組合成刻畫的人物,以線條描述細節。不僅以色彩與光影的變化融合中西美學,更在西方現代主義的語言中,以中國傳統表演藝術的內涵與精神,去除了平面繪畫的限制,深入探索視覺藝術表現的可能性。本件作品即以京劇獨特題材,成為他揭示中西美學特點、跨越傳統與現代藝術形式的集大成代表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