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晰多于悲觀是好的——胡昌煢繪畫作品展”展覽現場
2020年12月12日下午,“清晰多于悲觀是好的——胡昌煢繪畫作品展”于藝棧畫廊開幕。展覽呈現胡昌煢從2010年——2020年跨度十年的41件繪畫作品,圍繞“清晰”和“悲觀”兩個主題展開,包含“深意背后都是優傷”、“藥”、“花”、“對稱與平衡”、“傾斜與彎曲”、“流變與凝聚”共六個篇章,展現了藝術家在不同時期對于藝術創作的理解和對于情緒態度的轉換。

展覽現場

現場嘉賓合影
展覽由邰武旗擔任策展人,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AFAP法國造型藝術協會,北京維基國際藝術品修復中心,丹青云集項目組,ICI LABAS藝棧,WM ARCHITECTES法國米多芬建筑設計事務所,Atelier Novembre法國11月建筑設計工作室提供支持。

藝術家胡昌煢接受現場采訪
藝術家胡昌煢于1980年生于湖南株洲,2007年碩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油畫院研修班教師、特邀青年藝術家、中國油畫新人展組委會成員。其創作初期的作品關注倫理現實中人的悲觀處境;近期,以窗內窗外作為有限取景的約束性行為進行寫生、創作。在創作技法上,藝術家擅長使用以純礦物質為色料,以蜂蠟、干酪素、雞蛋為媒介的坦培拉技法,試圖通過將不同的媒介組合在一起,創作出具有更多可能性和直覺上更為豐富的藝術作品。

展覽現場
此次展覽對胡昌煢的創作從情感沖動過渡到形式沖動的流變軌跡進行梳理和呈現,進而探討中國年輕一代藝術家自我認識的思想進路與表達的探索。展覽題目源自法國導演羅貝爾·布列松在一次訪談中所說 “Il vaut mieux être lucide,sans être forcément pessimiste”(清晰多于悲觀是好的)。藝術家希望用來自對生命本身更清晰的力量的感受與表達來對抗無解的人倫現實對他施予的悲觀主義影響,而這種悲觀主義左右了他前幾年的創作。藝術家坦言,確實是一種對之前基于觀念的創作的警醒讓他創作了這一批窗外風景。原來,警醒也意味著對曖昧的力拒。
深意背后都是憂傷

“深意背后都是優傷”展覽現場
展覽的第一個板塊“深意背后都是優傷”向觀眾呈現了藝術家前些年間在人倫現實上具有悲觀主義色彩的個人觀察。這個主題源自于藝術家曾經做過的一個夢。在夢中,空氣當中充滿了觀念,個體會在不經意間被觀念趁虛而入以至于被支配。藝術家之所以對意識形態及觀念如此警惕,是因為他曾在一張張被深意占滿而顯露出憂傷的臉中艱難掙扎過,而生命的倔強與不甘不允許藝術家接受現有的近乎失效的答案。在胡昌煢看來,現代社會中,人的信心不是來源于對答案的信心,而是對人可以從自己的感覺上建立形式而終獲自由的信念。

胡昌煢 2017 粉綠的心事 90×60cm 木板蠟彩

展覽現場
藥

“藥”展覽現場
展覽板塊“藥”向我們呈現了藝術品本身所具有的拯救的力量。面對人生的空虛與迷茫,甚至家庭的變故、親人的辭世,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失去很多支撐,不想自我毀滅的人便會開始尋求自我拯救。人們把愿望寄托在祭品、貢品等物品上來尋求自我損失感的彌補與寄托。個體自出生落地便在既定的范疇里生老病死,依靠意識與物質的藥來維持現世的不堪。人生,是通過“藥”字里“約”的含義和世間的一場約定。我們既是吃藥的人,也是制藥的人。

胡昌煢 2007 路上的祭物 42×61cm木板坦培拉

胡昌煢 2010 家里的供物 27×50cm木板坦培拉

12胡昌煢 2016 藥 50×100cm 布面油畫
花

“花“展覽現場
花是重生之物,是溝通古今的媒介。藝術家創作以“花”為主題的作品并不是為了表現美感,而是靠著看花感受到某個古人,并以此寄托一種與其溝通的情感。藝術家借助他們達到的境界來引領自己的日常感覺。例如粉色的花讓藝術家聯想到弗蘭切斯卡畫中的粉色長袍,而在下雪天里創作的一束枯花則讓他感受到戈雅畫槍殺馬德里市民時的悲憤……

胡昌煢2019-2020 十九 42x30cm 木板坦培拉

胡昌煢 2019-2020 三十六37×114cm 木板坦培拉
對稱與平衡

“對稱與平衡”展覽現場
“對稱與平衡”聚焦于藝術家眼睛所看到的世界,傳達出一種經過克制后的穩定情緒。在藝術家看來,對稱性是人類安全感的重要來源,它是人類以自身作為建立世界價值尺度的重要依據。在觀看具有對稱性構圖的作品時,內心首先感覺到的是安全感與穩定感。而為了克服絕對對稱帶來的心理壓迫與重復帶來的乏味,人類從對稱性中又觀察到了差別,以及由處理差別帶來的平衡意識。作品中的進退、俯仰、動靜、拋引等這些對對稱性內部的差異進行處理的方法,讓我們獲得外在世界與內在世界一致性的感受,進而從這些風景畫中獲得觀看事物平衡關系的啟示。

展覽現場

胡昌煢 2019-2020 三十一 90×61.5cm 木板坦培拉

作品細節
傾斜與彎曲

“傾斜與彎曲“展覽現場
“傾斜與彎曲”從人們本身豐富的情感當中誕生,在這個版塊中,我們能夠更直接地從“物”里面感受到人的狀態,感受到一種不穩定感與動蕩感。布列松的影片中充滿了自毀的角色,但他們是關于道德的,而并非是悲觀主義的。他們存在的意義在于讓接受者在動蕩的邊緣懸崖勒馬,而喚醒旁觀者援以一臂之力。在這部分的創作中,藝術家并沒有選擇走到形式語言的極致,而只做了暗示——藝術家希望看到的并不是任何既有價值的倒塌,而是從新的感覺上抗拒干擾的建立。

胡昌煢 2019-2020 二十九 42x30cm 木板坦培拉

胡昌煢 2019-2020 二十三 30x42cm 木板坦培拉
流變與凝聚

“流變與凝聚”展覽現場
“我們都想要去改變這個現實世界,以前更多的是在一種批判的想象當中去完成?,F在我認為是要改變自己,讓自己獲得自由?!庇^看和記錄植物在時間里的榮枯,在陰晴風雪里姿態的變換,使藝術家認識到:我們所存在的每一刻都是新的,都具有它存在的那一瞬間的真實。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藝術家逐漸開始向時間敞開自己全部的感覺,去接受在時間當中事物與思維所有的變換,用畫面這個空間載體同時容納每一刻的真實存在,并把自己在觀察當中積累的感覺一點點建立起來,不斷強化和形式化,從而獲得一種清晰的力量,幫助個體建立完整的認知。

胡昌煢 2019-2020 四十(未完成) 122×244cm 木板坦培拉
整個展覽由“清晰”與“悲觀”兩個部分構成,既是對藝術家個人藝術發展脈絡的梳理,也是藝術家個人情緒和情感轉變的記錄。前些年間,藝術家對于人倫現實的悲觀注視導致個人情緒的低落,而在對于情緒的共事和克制中、在生活的變故當中,藝術家逐漸從自然和藝術當中找到光亮,試圖從希望“改變世界”轉變到“改變自己”,探尋如何用“建立”而非“摧毀”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贖。

藝術家胡昌煢現場導覽

展廳現場

觀眾在展品前駐足
“藝術品對于有些人真的是藥品?!闭褂[現場,幾位年輕女孩在觀看藝術家的肖像作品時,痛哭流涕,這讓胡昌煢深受震動。也許她們在藝術家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曾經經歷過的東西,而藝術作品幫助她們將內心郁積的情感釋放出來,將大腦中的病灶消除。“繪畫中是有著光明的力量的”,胡昌煢在采訪中表示,“這種力量需要借助光線、借助色彩等繪畫的語言來傳達,我相信藝術本身的治愈力量,我也在創作當中尋求這種力量來改變自己,救贖自己?!?/span>


展覽現場
正如李昊所言:“相對于之前那些畫面晦暗、色彩憂郁、標題費解、悲觀主義色彩濃郁的作品,這些畫像是陽光的絲縷照入困室,它們對于作者的自救意味在畫面上隱隱閃現,默默沉潛在清晰的平凡之下。標題亦不再重滯如前。是的,徹底地懸置理念,放手與讀者,任由繪畫和單純物象的力量去雕刻遙遠的思想殘影,清晰多于悲觀是好的。”

藝術家胡昌煢家庭照片


觀眾在展品前駐足
“藝術家的作品是個人靈魂的容器,具有排他性。但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交流的可能性,讓我們能夠從他人的作品中獲得情感的依托?!睆那捌诘谋^主義,到后期的平靜與克制,胡昌煢的創作本身是藝術家情緒的流淌,是藝術之于藝術家本身的抒發,更是連接藝術家與觀眾的情感通道。在藝術創作的發展和自我的成長當中,藝術家又逐漸從自然與藝術中獲得力量,從十分自我的狀態轉換到通過控制情緒使得藝術創作更加清晰。而這種控制,正是藝術家自身的成長與救贖。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2月20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