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北京勢象空間舉辦了“光華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展覽集中呈現了吳大羽等12位中國現代藝術家作品。 作為“光華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的延伸,最近,“基石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在北京勢象空間開幕,呈現包括林風眠、吳大羽、蔣兆和等中國現代美術史上重要的21位藝術家的作品。 2020年是林風眠誕辰120周年,主辦方也特別展出了部分林風眠與吳大羽的往來信函,以茲紀念。同時還展出了一份包括潘天壽、林風眠、關良、李可染等14人《珊瑚碧樹交枝柯》的冊頁。

“基石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現場
展覽的第一展廳(東廳)展出的是張光宇、衛天霖、張正宇以及祝大年四人的作品。張光宇呈現的是本場展覽創作年代最早的《仕女》組畫(1918年)及張光宇在早期完成的一段黑白卡通實驗片《敲鐘男孩》(1946年)。

張光宇《敲鐘男孩》
衛天霖展出的則是四幅創作于1923年的山水題材作品,衛天霖的藝術在技法上體現了他對西方繪畫光與色的表現,在精神上體現的則是傳統文人超越社會功利的純粹的審美態度,追求一種隱逸與反樸歸真的心境。他與古代文人一樣,旨在通過山水、花卉,包括世俗的物品來構筑自己的一片靈境。張正宇一改動物和書法,是三幅比較少見的中國山水作品。

衛天霖《山水》

張正宇 《太湖之石頭》
我國現代工筆重彩畫家和工藝美術大師、繪制了首都機場壁畫《森林之歌》和北京飯店壁畫《玉蘭花開》的祝大年此次有兩件作品在現場,分別是《碧桃》和《孔雀》。祝大年每一幅畫,都需要經過鉛筆、鋼筆、上淡色、再上重色等繁復的工序,色彩繁縟又精神蓬勃。

祝大年 《碧桃》

祝大年 《孔雀》
第二展廳共展出九人作品。
許幸之的作品是一組80年代粉彩作品,其中一部分是作于砂紙之上的繪畫,題材或花卉或風景,用色或濃烈或暗沉,筆調或輕松或嚴謹,畫面或傳統或現代,呈現一個集詩人、導演、劇作家、畫家等于一身的藝術家的綜合素養和情懷。

許幸之《夢筆生花》砂紙色粉

許幸之《日出》紙本色粉
北京藝術學院教授、油畫大師李瑞年有三幅作品:蔥綠粗壯的《油棕林》,高遠遼闊的《蒼山洱海》,40年代的小幅《曇花》,作品在大與小、遠與近、沉著與明艷間體現李瑞年獨有的風景。徐悲鴻也稱贊其作品:“質樸雋永,手法嚴謹,是極為可喜的自然主義,是抒情詩”。

李瑞年《蒼山洱海》
宋步云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所描繪北京古都新貌的一批油畫、水彩作品,被藝術界評論為“也是一種人生,也是一些歷史”,展出的油畫、水彩各兩幅即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吳冠中家屬提供的水彩和一組素描速寫是首次亮相,從這些素材中,不難發現后來一些精品力作的影子,吳冠中也曾說:“速寫似乎是我的手術刀,鋒利而方便,我的構思與構圖多半是先在速寫中成形,懷孕。”

吳冠中《山城》紙本速寫
版畫家古元展出水彩和版畫共計八幅,四幅水彩表現北京四季景色,四幅版畫包括黑白木刻和水印木刻,橫跨40—60年代,基本是古元前半葉藝術樣貌的一個縮影。莊華岳為吳大羽學生,秉承師風,又另有建樹,該組水彩水墨作品第一次在勢象空間展出。韋啟美善于從生活中的小情小景中取材,卻表現出強大的張力和深刻的內涵,其中7、80年代的作品最能凸顯個性語言,現場展出一組韋啟美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作品,截出城市或者自然的一角,但是這個片段又很有意味,因而可以給人某種震動。

韋啟美《都市之城》
吳大羽的十幀(20幅)罕見的彩墨雙面畫作品也是首次展出,這種形制的作品在其遺留的作品中也很珍貴。羅爾純是參展畫家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畫家,其作品《西班牙畫家》作于2009年,也是所有展覽作品中創作時間最晚的一件。

羅爾純《西班牙畫家》
第三展廳共展出四人作品。其中,蔣兆和、李斛的作品都是表現人物。在表現對象上,古代和現代,成人和幼童,整體和個體,表現手法上,濃墨和線條,黑白與設色,涵蓋新中國人物畫的方方面面。蔣兆和在《我的畫展綜述》中開篇也自述道:“敝人作畫,素以老、弱、孤、殘為對象,素無它意。”現場展出的他的幾幅水墨人物畫中人物也良善可愛。

蔣兆和《少女與小雞雛》
宗其香對于繪制大幅賓館畫駕馭自如,得心應手。據統計,宗其香留存的大幅作品從3米到16米近20幅之多,但由于是量身定制,所以大畫基本都被收藏在各個飯店或公立藝術機構中。《大地回春》是家屬手中僅存的一幅大作,主辦方接受這也是首次在展覽中亮相。

宗其香《大地春回》
孫宗慰此次呈現的是具有中國少數民族特色的人物服飾系列。1941年孫宗慰隨張大千遠赴西域,而后誕生一大批表現少數民族人民生活場景的作品,這批作品,色彩艷麗,人物姿態各異,表現手法細膩,尺寸相同,是作者特意為之,也為以后描繪少數民族人物生活圖的大作奠定基礎。

孫宗慰系列作品
第四展廳中,馮法祀在50年代中后期創作的大型歷史畫《劉胡蘭就義》,曾作為語文教材插圖而家喻戶曉,創作素材大部分已隨原作捐贈中國美術館,余下幾幅此次亮相展覽現場。董希文的大幅創作《百萬雄獅下江南》共有成畫兩幅,分別作于1959年和1960年,同被國家博物館收藏,展出素描和色彩稿共6幅,人物的各種姿態,是藝術家嚴謹認真的態度體現,也最終成就氣度恢弘的經典巨作。王式廓是中國現代美術史上“素描第一人”,《血衣》更是素描題材的經典之作。此次展出其5幅人物素描,其中2幅作于1973年,是其絕筆之作。

王式廓1973年作品《民工》
本次展出作品涵蓋中國畫、油畫、水彩、色粉、工筆重彩、版畫、素描速寫以及影像等,共計122件作品,展覽作品的創作時間自1918年至2009年。主辦方勢象空間自2016年創辦以來,一直以中國現代主義藝術和百年新繪畫展覽展出為重點,行走在推廣自晚清、民國以來的二十世紀重要藝術家的路上。

展覽海報
展覽從2020年12月1日持續至2021年3月1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