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現場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同長江一起,哺育著中華民族,孕育了中華文明。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于此。在我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文化、河洛文化、關中文化、齊魯文化等,分布有鄭州、西安、洛陽、開封等古都,誕生了“四大發明”和《詩經》《老子》《史記》等經典著作。九曲黃河,奔騰向前,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12月5日,由中國國家畫院主辦,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承辦的“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覽”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開幕,對于我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要求,以藝術的形式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用藝術的方式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9月18日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積極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著力加強生態保護治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改善人民群眾生活、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國國家畫院院長盧禹舜表示:“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要求,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用藝術的方式講好黃河故事,按照文化和旅游部關于黃河文化主題美術創作的統一部署,中國國家畫院積極開展了關于黃河主題創作活動,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全院藝術家深入黃河采風寫生,切身感受黃河在時代變遷中的整體風貌。”同時積極評價了此次展覽,“書法篆刻展覽就是我們相關活動的一部分,展覽中的百余件作品兼具傳統意蘊和時代精神,可以充分感受到這批藝術家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真正做到了‘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豐富了中國國家畫院關于黃河的主題創作內容。”
中國國家畫院作為專業美術創作隊伍,在藝術從高原向高峰邁進過程中,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理解文藝為人民,加強對社會、傳統、藝術、創新的思考認知,都是我們在實踐創作中要努力承擔和踐行的責任。在強調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要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同時,中國國畫畫院副院長紀連彬還在采訪中表示:“中國國家畫院積極參與‘黃河頌’這樣的主題性創作活動,也是希望藝術家能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受到鼓舞和激勵,使藝術家收獲更多藝術上的新思考、新創造,能夠有針對性的表現出中國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革,使自己的作品有更為針對性的表達,真正創作出無愧于時代的、具有中國風格的藝術作品。”
“在廣泛動員院內外藝術家參與黃河沿線采風寫生的過程中,為做好‘黃河頌”主題創作活動,我們還特意召開專家座談交流會,邀請黃河水利專家來我院做講座,為藝術家的創作提供背景支撐,且希望借此拓寬他們的創作思路。從此次書法篆刻展覽中,也不難感受到中國國家畫院以‘四個堅持’為宗旨的主題性藝術創作,將力爭描繪出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中國國家畫院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王青云說道。



展覽現場
“黃河頌”主題性創作工程的優秀先行案例
中國國家畫院遵循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于2020年5月開始,組織了院內專業書法篆刻藝術家,文化和旅游部系統及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九省區的部分書法篆刻藝術家開展深入生活,深入一線,緊扣時代脈搏,追溯和弘揚黃河文明的采風創作活動。從曾經的黃泛區河南省鄭州市花園口到“九曲黃河第一灣”的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63位藝術家以書法篆刻為主要藝術載體,或以贊頌黃河的歷代詩詞歌賦,追憶和弘揚以黃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或以飽滿的熱情,自作詩文,謳歌新時代黃河生態和文化精神;再或者以精心提煉出的黃河精神講話和歷史上的著名事件、典故為題材,展現黃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新時代新風貌。最終創作了126幅兼具傳統意蘊和時代精神的優秀藝術作品。
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所長魏廣君在采訪中真切表達了采風過程中的所見所思:“我們在采風寫生、實地勘察與文獻梳理的過程中,不僅對黃河作為母親河所哺育的中華文明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們真切意識到黃河在滄桑巨變中所背負的歷史責任。‘黃河寧,天下平’,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斗爭。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對治理開發黃河極為重視,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沿黃軍民和黃河建設者開展了大規模的黃河治理保護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著眼于生態文明建設全局,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前,黃河沿線那種漫天黃土帶給我們內心的是蒼涼與悲愴,此次采風中,我們的心情被一種輕松而又光明的綠意和人民群眾欣喜的微笑所替代,沿線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民生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都得到了具體可見的改變,我們在這次主題性藝術創作中,真正融匯了我們一路的所看所思所想,也表達了我們對黃河最真切的祝福。”
此外,針對此次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畫院各專業所所長也都表達了自己的理解,談到了書法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門類,在講好黃河故事創作中獨特的魅力。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所長方向說道:“用繪畫來表現黃河相對于書法創作會直接一點,因為更能表現出現場的感受,而書法創作就需要經過更多的升華與推敲,將對黃河的觀感沉淀下來,然后再將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東西反映在書法作品中。以書法來表現這種主題性除了內容要符合這個主題外,更多的是在作品里體現這個主題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氣息,對于藝術家來說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所以我認為,用書法來表現這種主題性對于我們藝術創作是非常有意義的事。”
中國國家畫院人物畫所所長李曉柱表示:“書法篆刻所深入到西部很多地區去采風、寫生,回來后創作了激動人心的作品,體現了書法篆刻所優秀的藝術家對黃河文化主題的深刻闡釋和理解,因為他們在創作中飽含著深情,所以他們的作品能真正打動觀眾、打動人心。我想此次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覽不僅是此次黃河頌主題創作工程優秀的先行案例,更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黃河文化重要講話的積極實踐。”
“不管是書法、篆刻還是別的藝術門類,以黃河文化為主題,首先得契合黃河文化的核心,即雄強、博大、包容、延續。我們不難看到此次展覽中的作品,不僅在具體文字內涵上契合著黃河文化的主體氣質,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藝術形式感方面也都力求那種雄強的線條美,和文字所傳遞出的中華文化博大、包容與延續的度量與生命力。”中國國畫畫院花鳥所所長喬宜男說道。
書法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傳達著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彰顯著中華民族的品格和特性。中國國家畫院油畫所所長趙培智在采訪中談到:“在此次采風活動中,中國國家畫院的書法家們不僅搜集了豐富的創作素材,更提高了對黃河文化的認識,為創作打下了堅持的基礎。此次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無不展現出書法以中國所特有的方式更好地弘揚中國傳統文化,講好黃河故事,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巨大能量。”
“書法篆刻展從不同的角度敘述了黃河這條中華民族母親河的歷史脈絡和精神內含,書寫了其發展理念和價值取向,展現了黃河源遠流長的燦爛文化。藝術家用自己的筆刻畫出這條自然之河、生命之河的壯美,從歷史以及審美的高度揭示出黃河文明所蘊含的文脈永恒和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中國國家畫院版畫所所長楊越表示。
黃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文藝的重要主題,引發著藝術家的向往,觸動著藝術家的心靈,激蕩起藝術家的創造情懷。中國國家畫院雕塑所負責人王藝聯系自身進一步談到:“此次中國國家畫院以黃河為主題的書法篆展覽作品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十分豐富,體現了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在自覺承擔國家主題性創作的責任和擔當。在此次的黃河采風寫生過程中,我們也都積極參與其中,這個過程雖然短暫,但切實讓我們從歷史、生活和生態等多個維度,更進一步地感受了黃河文化和民族精神。”
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副所長陳明也在采訪中表示:“以黃河為主題的書法篆刻作品展,突出了書法篆刻藝術的特色,通過風格各異的創作,特別是具有現代風格的書法篆刻作品,表現出對黃河和黃河文化的認識和情感。在這些書法篆刻家的作品中,可以領略到他們在書法篆刻藝術上的孜孜追求與大膽探索,這些探索遙接傳統,同時又開拓新體,從而為本次黃河主題展增添了鮮明的時代特色與多元化色彩。”
黃河主題書法篆刻展覽是中國國家畫院積極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講好黃河故事的一次重要實踐。中國國家畫院創研規劃處處長董雷談到:“黃河流域誕生了眾多以摩崖、石刻為代表的書法作品,成為中華書法史上的經典。此次展覽以書法、篆刻的方式呈現黃河文脈的精神內涵,冥冥中也是一次跨時空的精彩對話——以當代藝術家的審美視角,在運筆和行刀的過程中匯聚點滴心力,呈現對于黃河不同往昔的藝術詮釋,相信會給觀者帶來別樣的收獲。”



展覽現場
一場有關黃河前世今生的對話
作為中國國家畫院的藝術家,在此次黃河頌主題性創作中,都強烈意識到要認真貫徹學習四點要求:要深刻詮釋并突出新時代黃河文化精神內涵;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美術創作,把反映新時代作為創作的重中之重;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濃墨重彩抒寫黃河新時代發展畫卷;要推動新時代美術發展,提高作品質量和藝術水平。
書法篆刻所的各位藝術家也都在采訪中表達了同樣的理解。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蔡大禮表示:“藝術家與時代是不能脫節的,包括從事書法篆刻這類傳統藝術的藝術家也是如此。過去我對時代性、當代性的理解有誤區,認為傳統藝術的主要任務是挖掘、整理、傳承,許多創新的探索會與傳統的精神旨趣相異,走得太遠還有可能異化傳統。通過這次追溯黃河文明的采風與創作活動,我們深入一線且再度面對、認知和感受黃河文明時,對我觸動很大。我覺得此行重新把逝去的傳統與活生生的當代聯結起來了,使我對傳統、對藝術、對中華文化的認識產生了諸多新的感悟,對藝術家如何立足當代來傳承與發揚傳統有了更多的思考。黃河流域面積太大,我們走過的地域非常有限,但這些地方的變化都很驚人,從期盼“黃河清、圣人出”的理想,到與黃河水患的抗爭奮斗,再到興利除害實現黃河治理,而今黃河全流域實現生態治理目標,一條河的命運,成為國運的象征,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標桿。”
在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魏杰看來,黃河,千百年來她以博大的胸懷和那無盡的乳汁,養育了無數優秀的中華兒女,無數英雄為她而付出寶貴的生命,今天我們即使用盡筆墨也無法描繪出她雄姿之萬一,我們只能以此形式向黃河母親致敬并感恩!“此次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我送展的是一幅自撰聯‘水始天來奔海去,云從地起繞峰回’,使用了楹聯書法這種藝術形式,來謳歌偉大的母親河。”
黃河是哺育中華民族,孕育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多位參展藝術家表達了自己對黃河深厚的情感。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謝小銓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九曲黃河以百折不撓的磅礴氣勢塑造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華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中國囯家畫院書法篆刻所牽頭舉辦的黃河文化主題書法展,是書法家們響應習主席號召,深挖傳統、扎根人民,用藝術之筆與偉大時代同頻共振而呈現的心靈樂章。
聯系自己的藝術作品,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藝術家洪厚甜談到:“此次活動中,我共創作了三幅黃河文化主題作品。重新演繹王之渙的《涼州詞》,是為體會古人眼中蒼涼、悲壯的黃河情懷、故鄉情懷,這與當下的黃河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黃河賦》則從當代人的角度,歌頌了黃河的‘前世今生’與‘黃河之子’的崛起之路。黃河文化是‘時代’的文化,因此我將中華兒女一脈相承的‘黃河情’,通過我創作的《自作詩》這幅作品,進行了一番抒發和表達。本次展覽也是國家為弘揚中華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一個著力點,我作為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很榮幸能夠參與其中。”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王厚祥認為,黃河是可以代表我們民族靈魂和民族文化精神的,贊頌黃河就是宏揚文化自信,此次展覽非常有意義。“我的創作是草書,書寫內容對創作有著很大的影響,想到黃河,就會有無盡的激情,因此,我覺得這次展覽作品的創作很順暢,也很有感覺。”
“作為文化和旅游部領導下的中國國家畫院的藝術家,我們有責任、有使命圍繞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圍繞黨的要求和部署進行創作。我們在創作之前進行了實地采風,延路追溯、探尋歷史的發展源流,回顧黃河的脈絡及其維護、修護的過程。在考察過程中,國家為黃河兩岸的百姓謀福利所做出的行動深深感動了我,黃河沿岸一些古代書法藝術家的遺跡,給予了我更多有關創作源流和歷史淵源的思考,最后我把這些感受和思考都揉進了自己的書法藝術創作中,創作了三件有關黃河古道的古代詩詞作品。”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藝術家胡秋萍說道。
在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專業委員會執行主任李曉軍看來,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是母親河。這次黃河頌主題創作。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一次回顧,亦是對未來的一次展望。在中國國家畫院的高度重視下,書法篆刻所以獨特的藝術方式書寫黃河。將自然的人文生態與傳承了幾千年的漢字文化交匯在一起,使遠古的文化煥發出新時代的光輝。我認為這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嘗試,相信這種嘗試一定會對當代書法的實踐與創作產生積極的影響。
此次“黃河文化主題書法篆刻展覽”,對于我們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的要求,以藝術的形式更好地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以及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意義。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2月13日。




展覽現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