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匡時2020秋拍「書齋名陶」專場
預展時間:
2020年12月10日-11日
拍賣時間:
2020年12月12日 10AM
拍賣地點:
上海大劇院八樓望星空廳
(上海市黃浦區黃陂北路190號A1入口8樓)
清早期是大壺轉小壺、草創期轉繁榮期的關鍵節點。經過清三代的工藝傳承,嚴謹而細致的手法得到了確定。在完備的技術支撐下,朱泥壺的樣式非常靈活地隨著泡茶需求而調整。這反映的是使用要求日漸引入并影響工匠的創作思路。我們可以說,朱泥壺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為茶設計的演化史。
文人選器,第一要義是清雅。本場「清初 鄭寧候朱泥坦然壺」式度妍雅,攝人心魄。表面顆粒隱顯,線條舒展流暢,勻稱柔和。造型渾樸,色澤嬌妍,穩重大方。造工簡練,接痕利落。壺底鈐陽文天圓地方式篆章「鄭」、「寧侯」,印款有清初時風,用印篆刻水平高超,能對印章款識有如此的講究,足見鄭氏對藝術的追求和理解,高于一般匠工。





清初 鄭寧侯制 朱泥坦然壺
寬:14cm 高:9cm 容量:280cc
款識:鄭 寧侯
RMB:150,000 — 180,000
高士長伴,往往注重理趣。本場「清雍正 逸公款 朱泥笠帽蓮子壺」的刻款,寄托的正是使用者的志趣。此壺為極盡簡練的傳統器型,線條凝練而飽滿,置之案上,有習習古風。




清雍正 逸公款 朱泥笠帽蓮子壺
寬:14cm 高:9cm 容量:250cc
款識:友天下之士 逸公
來源: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舊藏
RMB:250,000 — 300,000
朱泥快速發展的時候在乾隆朝。乾隆朝承平已久,小農經濟已經發展到封建社會頂峰,耐泡度達到史上最高的烏龍茶在此時出現。烏龍茶的制作工藝,比之綠茶更為繁復,做青、焙火時間都達十幾個小時之長,要求茶師們匠心獨運。與之相匹配的,對于朱泥的器用要求,也越發出現各自個性化的需求。加之清中葉后,南方的福建、廣東因地理位置的關系逐漸放開了貿易,帶動了上至名公巨賈下至平民階層的工夫茶飲茶風俗。朱泥也借著這股工夫茶的南風,成為了南罐的代表與紫泥分庭抗禮。
「清乾隆 玉珍款桶形平蓋朱泥壺」當為訂制款。訂制者以禮器為主題下訂,要求出品契合玉璧的精神。呈現出來的效果端莊大氣,簡潔飽滿。壺蓋平整,倒角利落,正中小鈕棱角分明,轉折清晰。壺身細看可覺曲線外膨,張力十足。肩部寬闊,其上頸部收緊。嘴流勁挺,壺把圓轉。底平,承矮圈足,內刻「玉珍之玩」,鈐印「惠」、「孟臣」,把款「玉」。雖無繁復的紋樣,在裝飾處理上已經達到了脫穎同時期的高度。





清乾隆 玉珍之玩 朱泥玉璧壺
寬:12cm 高:7.2cm 容量:175cc
底款:玉珍之玩 惠 孟臣把款:玉
來源:1.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舊藏
2.成陽基金會珍藏宜興古壺專場,Lot 223,臺灣蘇富比,1997年10月19日
出版:《古壺之美》卷二P74-75,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2012年
RMB:200,000 — 250,000
儒雅人家的工夫茶特講究,有茶童專侍,挑擔、入山、浮水,臨清溪而烹茶,觀山水而論道,賦詩辭而抒情,別有一番情趣。工夫茶乃文人騷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雅事,故在許多詩文中均言及工夫茶。故朱泥壺也有在壺底刻詩文的風尚。往往取雅言一句,點到為止。



46 清乾隆 逸公款 朱泥扁燈壺
寬:10.4cm 高:6.5cm 容量:110cc
款識:呼童添活火 對客煮松風逸公
來源: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舊藏
出版:《古壺之美》卷七P68-70,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2015年2月
RMB:200,000 — 250,000
乾隆時期的朱泥壺,有一類走向精巧一路,流把比前期小而精,但不致清末般纖弱。窯火燒結溫度的掌握也十分準確。這種制壺技藝的高度成熟,藏家稱為「乾隆工」。此時期常用“荊溪美玉”、“玉瓚黃流”、“高朋滿座”、“肆筵設席”、“競媚清香”等閑章替代壺藝家的名款。



清乾隆 荊溪美玉 朱泥梨園壺
寬:9.4cm 高:7cm 容量:100cc
底款:荊溪美玉 把款:玉
RMB:120,000 — 150,000
此壺為經典潘壺樣式,蓋沿刻“潘”字款。潘壺一直是收藏界的熱門話題,一般認定“潘壺”應為“潘仕成”所訂制。潘仕成(1804年-1873年),字德畬、德輿。祖籍福建,世居廣州,先祖以鹽商起家,至潘仕成為第三代經營,成為廣州十三行巨賈。


清道光 朱泥潘壺
寬:11cm 高:6cm 容量:120cc
款識:潘
來源: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舊藏
RMB:50,000 — 60,000
工夫茶俗不但崇尚宜興小壺,有能力者更追逐名家制器,因此出現了很多寄托款,例如惠孟臣、惠逸公等,均可見于后世傳器。這種署有名家款的朱泥壺,在工夫茶俗中的地位仍然備受推崇。


清末 逸公款 朱泥龍蛋壺
寬:11cm 高:9.3cm 容量:125cc
款識:逸公
RMB:12,000 — 15,000


清末 孟臣款 朱泥三足水平壺
寬:11.9cm 高:7.8cm 容量:150cc
款識:孟臣
RMB:8,000 — 12,000
君德,一說為陶工名,后演變為壺型名稱。君德壺為工夫茶區經典器型,鼓腹斂口,俗以為能發味收香。


清末 君德款 朱泥君德壺
寬:10.3cm 高:5cm 容量:85cc
款識:君德
RMB:25,000 — 30,000
福記為程壽福在光緒晚期與廣東潮州商人合資所開壺肆,專營各式朱泥小壺,大多銷往南洋一帶。其所招聘的陶工皆藝巧技精,做朱泥小品有獨到之處,是實用性與觀賞性兼得的佳作。



民國 福記 朱泥扁燈壺
寬:11cm 高:4.6cm 容量:100cc
底款:荊溪惠孟臣制
把款:福記
RMB:40,000 — 50,000
“墨緣齋”為顧景舟就讀于蜀山東坡書院時書齋的題名。“墨緣齋意堂制”多見于顧景舟早期初制水平壺常用印款。此類小品壺,造型雖習見于同時期商品壺。然觀顧老所作,做工精細、形神俱備,乃早期佳制。由此也可看出顧老從出山門開始,就有嚴謹的追求和不凡的出手。


民國 顧景舟制 朱泥水平壺
寬:9cm 高:5.3cm 容量:50cc
款識:墨緣齋意堂制
備注:附吳群祥鑒定證書。
RMB:280,000 — 300,000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朱泥壺宜賞宜用,品格高遠,貫穿了清代茶文化的發展脈絡,受到無數茶人推崇。其成品率低,工藝難度較高,其燒成偏低則光澤皮相不佳,偏高則容易起泡變形。因而每一持表現完美的傳世朱泥,都當珍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