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歲的英國藝術家、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菲利普·薩頓盡管一只眼失明,卻在疫情中格外高產,只有畫畫,才能讓他回到記憶中的童年,新的職業身份也讓他仍舊保持創作活力。
在美國,藝術家野口勇近日成為首位進入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在上海,女畫家張平迎來個展,她在安靜無聲的日常中,磨練出物品的“微光”與個性;策展人林葉則邀請14組藝術家凝視日常生活,發現平凡里的美,匯集成一場展覽。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一周藝術人物”,報道并評析國內外的藝術人物及熱點事件。
英國布里德波特 | 藝術家菲利普·薩頓
92歲開啟新的畫廊事業

菲利普·薩頓
近日,92歲的英國藝術家、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院士菲利普·薩頓(Philip Sutton)在布里德波特開啟了他職業生涯的新階段,成為了一名畫廊主。
薩頓大約于50年前進入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其作品收藏于泰特美術館以及英國政府藝術收藏中心等機構。從2020年2月起,由于疫情,他沒有機會在展覽中展出自己的作品,于是決定自己開設一家畫廊。
“這是有意義的,”薩頓說道,“疫情隔離期間,我有兩個展覽被取消,它們也不可能重新開放,因此,我決定在自己的空間以及網上展出我的作品。”
在女兒與孫女的幫助下,薩頓的畫廊將于12月3日在布里德波特的圣米歇爾藝術與工藝中心(St. Michael’s Art and Craft Quarter)開放。

菲利普·薩頓的畫作
在隔離期間,薩頓連自己的家人都很難見到。“這有點像是囚禁在獄中,而繪畫成為了一種解放的體驗。”他說道。天氣好的時候,他可以利用自己的花園,把那里當作一處戶外美術館,將自己的繪畫擺在那里,讓路人參觀。
薩頓有一只眼睛失明,但是在過去的八個月里,他非常高產,越來越多的油畫出現在他的家中。“現在我所擁有的只有我的小花園了,但是那里到處是小鳥,鳥兒也因此成為我近來繪畫的對象——這將我帶回了我的童年,大約八九歲的時候,我居住在倫敦東區,我的母親每年圣誕都會給我畫知更鳥。我感覺又回到了原點。”(文/錢雪兒)
美國 | 藝術家野口勇
成為首位進入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

野口勇
據《藝術論壇》報道,近日,野口勇(Isamu Noguchi)的作品《地面框架》(Floor Frame)進入白宮玫瑰園展示,他也因此成為第一位被白宮收藏的亞裔美國藝術家。

野口勇《地面框架》雕塑
這件由兩部分組成的雕塑是他極簡、抽象、生物形態作品中的典型代表,曾在1968年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舉辦的回顧展中展出。作品由黑色銅銹和青銅制成,金屬橫條似乎逐漸陷入地面,但又有一小段在不遠處重新浮出。
白宮歷史協會今年3月以12.5萬美元從拍賣行購得該作品,隨后將其贈送給白宮,作品陳列于花園東側露臺,意在與花園西側的橢圓形辦公室所象征的權威相平衡。
出生于洛杉磯的野口深受日軍襲擊珍珠港以及隨后美國對日裔美國人進行拘留的影響,這些事件促使他與種族主義抗爭,努力提升人們對日裔美國人所作出的貢獻的認識。雖然由于當時居住在紐約而免于拘留,但野口勇仍自愿在亞利桑那州的拘留中心呆了一段時間,以示抗議,并希望利用藝術和設計為被拘留者提供更好的生活。雖然他認為自己的努力失敗了,但這段經歷影響了他后來的創作,從雕塑到家具,再到花園和橋梁,他最終成為美國最著名的藝術家之一。
總部位于紐約長島市的野口勇基金會和花園博物館館長布萊特·利特曼(Brett Littman)承認,雕塑的購藏充滿了政治氣氛,他對《紐約時報》說:“對我們來說,關鍵是這件雕塑將在白宮永久展出。政府來來去去,但藝術作品依然存在。我們確實感到自豪,我們認為野口也會感到自豪。”(整理/畹町)
上海 | 畫家張平
在安靜無聲的日常中,畫出物品的“微光”與個性

張平
近日,“微光——張平個展”在上海臨港當代美術館舉辦。張平自小在新疆長大,對諸多事物有天然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她還自學了18至20世紀的近現代哲學和禪宗思想,對于空間、時間、生命、事物的特質及其相互關聯有著愈發敏銳的覺知和獨立的思考。
微光系列的作品,大都是張平工作室里的某張老沙發,一盞燭臺燈罩,或者是一把粘滿顏料的舊椅子……都是點點滴滴,稀松平常,作品最大的優點是安靜,無聲,又似乎有什么隱隱略去的話語。

張平《打盹的小女孩》
在策展人項苙蘋看來,張平的新作讓人看到,物品有自己的個性。自古中國文人偏愛奇石、硯臺、印章等器玩,只因物品皆有其性格和德行。這些器物雖不能言語,卻比任何人都長久地相伴左右,與主人氣息相通,潛移默化著身邊的人。大到建筑物,是一個城市的品格,小到案頭擺件,是一個家庭的品味。周作人甚至說:“自己的書齋不可給人家看見,因為這是危險的事,怕被看去了自己的心思。”雖不免極端,但實在是因為物品的個性即是主人的個性,會暴露主人的秘密。
“張平給自己的物品作畫,其實是在給自己畫像。在今天,人們和物品之間多是不斷買買買、扔扔扔、換換換的關系,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已成往事。人們擁有了大量物品,卻很少和物品之間有親密的關系,仍然無法擁有快樂,亦從未見出品味,甚至人變成了物的奴役,比如那些‘闊少名媛。’”策展人說。
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1月20日。(文/畹町)
上海 | 策展人林葉
邀請14組藝術家凝視日常生活

林葉
近日,展覽“你會相信你的眼睛”在上海榕異美術館舉行,展覽由林葉、施瀚濤策展,14位(組)來自中國與日本的藝術家特邀14位(組)藝術家參展,他們以攝影與藝術創作為媒介,來反思和凝視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平凡的方式重構平凡的日常生活。他們有的以自己的生活空間作為觸媒,通過攝影來觸發生活中的偶然性與戲劇性;有的以自己的身體為中介,去確立自我與生活的關系;有的將視線投向自己的至親好友,通過反復的凝視把握親密關系中的某種模糊狀態。

“你會看見自己的眼睛”展出現場
“本次展覽希望通過攝影和藝術的方式來重新回望并審視現實生活,進而具體而實在地理解深深地扎根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形象,實現對日常生活的超越。”林葉解釋道。在他看來,日常生活是一種“不存在的存在”。我們將目光投向遙遠的時空,妄圖從中獲取些許的刺激與快感,然而最終卻又不得不再次回到平庸的、無聊的、仿佛什么都沒有似的生活中去。“不過,當我們轉換一種心態,接受日常生活的根本狀態,不被消費主義、奇觀意識所誤導,就會在平凡中發現不可見的、難以言說卻實際可感可知的美好。”而攝影與藝術恰恰是能夠讓這些隱秘而不可見的靈動奇跡可視化的媒介與可能。
林葉,藝評人、譯者,現居于上海與東京。主要從事視覺文化的研究與攝影理論翻譯工作,譯作有杉本博司文集《藝術的起源》、《現象》、《日本攝影50年》、《私攝影論》等。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