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T 068
劉丹(B.1953)| 迷宮迤邐
2015年作 | 紙本水墨
144 × 366 cm
簽 名:金陵劉丹畫
RMB 6,800,000 - 8,800,000

展 覽 | EXHIBITIONS
1、迷宮迤邐——劉丹作品展,永樂藝術空間,北京,2020年
2、永樂·中國藝術品大展,湖畔大學·大禮堂,杭州,2020年10月 / 平安金融中心,深圳,2020年11月 / 上海展覽中心,上海,2020年11月

迷宮迤邐——劉丹作品展 現場
中得心源,外施幻象
劉丹作為中國最早一代賞石入畫的當代水墨藝術家,以石入山水,憑借對物象“表情”的“遷想妙得”,奠定了改變西方看待中國藝術作品觀念的革新者地位。“最早一代”這一定義緣起可以追溯至上個世紀八十年代,1987年《血田》以二維進入三維的裝置效果改變了傳統觀看中國卷軸的方式;1994年《雍穆》對一塊石頭的十二個面凝神冥想去轉化出一個超越的世界;2015年《勺園太湖石》從儒道兩方切入出世入世哲學。但要論及劉丹對于山石本身的幻化描摹和時空哲學的思考,當屬《迷宮迤邐》。

藝術家劉丹
稱《迷宮迤邐》為劉丹施下的幻象絲毫不為過,因為遠望掃過,它就像眾多技法精湛,立意高古的傳統文人畫一樣,在濃淡墨色里安排出雅致的山水風景。但一旦您將目光凝視多一分,只需一分,您就會被這“水墨迷宮”牢牢鎖定。畫面長144公分,寬366公分,巨大尺幅全部由水墨皴法點染而成。簡單拆分,畫面分為前中后三層景別。前景畫面兩側向中心墨色漸次濃郁,由數層翻滾著的山頭堆疊擠壓,但接近畫面中間位置時,陡然跌空,畫面延伸至中景。中景是逸然而立的主山,山頭似有白雪,似有飄飄仙人。遠山黛影,在霧中,在雪舞中,漫漶不清,延伸連綿整幅畫面,中幅簡約,外幅復雜,延續著前景的巨浪。
單是這三層關系,便看得觀眾津津有味,此時,已入迷宮半程,腹地咫尺。再進一步,墨色最深處提供了最強的抽象戲劇感。主山左側,外松內緊,片狀羽狀菱狀山石側面疊次分布,引導觀者目光像撥花瓣一層一層走進畫眼。但是畫眼其中,并沒有答案,它并無實在,是通向另一空間的通道。劉丹用堅實的素描技法利用中國水墨營造出惟妙惟肖的實在空間,但水墨自帶的流通與紙張賦予的空氣感,為這個迷宮又增添了不確定性。骨肉精妙,盡在虛實之間。

迷宮迤邐——劉丹作品展 現場
如果我們執迷于畫面本身營造的迷幻空間,恐怕無法達到中國繪畫的“臥游”境界,幸好藝術家用作品名字“迷宮迤邐”,點醒了我們。迷宮取材于希臘神話中第一座迷宮——米諾斯。國王米諾斯被海神報復,兒子變成了牛首人身的怪物彌諾陶洛斯,兒子以童男童女為食。國王為了囚禁兒子,封鎖消息,邀請來自雅典的著名建筑師代達羅斯修建了米諾斯迷宮。為了避免族人被怪物吃掉,勇敢的王子忒修斯巧妙地利用線球和魔劍殺死怪物,成功返回。這個迷宮是后續眾多迷宮的模板,也是眾多文學大師的母題,其衍生的時空問題回應了存在的終極思考。
“世界有無數系列,背離的、匯合的和平行的時間織成一張不斷增長、錯綜復雜的網。由互相靠攏、分歧、交錯或者永遠互不干擾的時間織成的網絡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在大部分時間里,我們并不存在;在某些時間,有你而沒有我;在另一些時間,有我而沒有你;再有一些時間,你我都存在?!边@是博爾赫斯在《小徑分岔的花園》中最經典的描述。時空無本無源,唯有自我與心靈是外物的尺度。迷宮一詞也從建筑,走向風景,走向哲學,最終回歸于藝術。
“于我最具吸引力的是物象中那些可能存在的東西(不是已經存在的)所承載的信息。我相信這些信息組成了最基本的物質。關鍵是怎么判斷與領悟這些信息,以便我們在可視世界與不可視世界之間做出連接與調整。”劉丹以迷宮借喻信息的羅網,在石、山石、山脈的漸次序列中理出自己的“心源”之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