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宇下午茶”現場
文/程彥彬
21世紀20年代來了,與一百年前的不安與紛繁類似,歷史總是如此相像。對今天的中國藝術人來說,重溫湮沒在汩汩時代洪流里的珍貴的火光、浮動的繁星,與放眼未來同樣重要。張光宇,一個不折不扣的時代親歷者、書寫者和改造者,一個讓時代跟在他后面奔跑的藝術家。
抱懷著同樣的理念,張光宇藝術文獻中心、嘉德藝術中心與策展人吳洪亮走到了一起,共同打造一場有關張光宇的紀念性藝術展覽,“為了前方——張光宇藝術12燃”。2020年12月13日,“光宇下午茶”作為本次展覽的序曲以及新聞發布會在王府井大街1號璞瑄酒店舉行,在頗具悠閑情調的見面會上,展覽的主辦單位、支持單位代表、張光宇先生家屬、策展人及工作團隊講述了張光宇和他的藝術故事。

“光宇下午茶”現場
嘉德藝術中心總經理寇勤在致開幕辭時表示,張光宇并非現在中國藝術市場上最有名的藝術家,但他是中國美術史上繞不開的藝術家,他的地位“誰都知道,但誰都無法完全說清楚”。

寇勤在活動現場
這個評價是準確的。今年是張光宇誕辰120周年,即使在過了那么多年后,人們依舊難以想象他是如何將眾多成就攬于一身的:他是中國漫畫先驅,也是近代雜志大鱷;是新式女性文化開掘者,也是中式家居美學奠基人。他早早地意識到民族文化的可貴,在30年代搜集整理出76首民間情歌,成為當下學界民族學研究的珍貴史料之一;他深知放眼國際的重要性,出版的《近代工藝美術》是中國第一本具有全球視野的現代設計的書籍。他僅僅活了65年,藝術實踐卻遍及繪畫、漫畫、平面設計、空間設計、舞臺美術、電影美術、壁畫、動漫制作、出版、藝術教育等諸多領域。

張光宇設計的臺燈
但公眾是否熟悉張光宇?即使年長的藝界大師在提到他時依舊不吝滿懷贊嘆與深情,但他的大名在今日大眾中近乎銷聲匿跡。就連專業美院年輕學生的考試答卷中,對他的描述都甚至只剩下“男,中國人,藝術家”三個籠統到滑稽的符號概念——這位早逝于60年代的藝術英才,終究無法抵抗特殊時代的巨大向心力,讓他的理念和成就為同樣在找尋現代性方向的中國社會所知,必然、必要且必須。
為達到這個目標,張光宇藝術文獻中心付出了大量心血。作為國內唯一的張光宇藝術資產保管、研究傳播機構,自2012年4月百雅軒798藝術中心舉辦的一代宗師“張光宇藝術回顧展”起,中心陸續前往蘇州、上海、深圳等地共舉辦9次展覽,為推廣張光宇藝術做出不懈的努力。張光宇藝術文獻中心理事長李大鈞表示,本次展覽將是“歷年來展覽規模最大,展覽策劃最為深入、投入最大、最好看、影響也將最大的張光宇紀念展”。

李大鈞在活動現場
此外,李大鈞還提出,這次展覽本身“也會成為一件重要的作品”。參與其中的策展人,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曾是2012年于北京畫院舉辦的“民間·情歌——回眸張光宇藝術”展覽的策展人,八年后再度策展,“責無旁貸”。吳洪亮稱,在思考策展主題時,他將問題凝聚在“張光宇是誰”這一點上。對于公眾來說,這位藝術家最被熟知的頭銜,也許是《大鬧天宮》和《神筆馬良》的創作人。但對吳洪亮來說,“他的創作觸及到整個中國現代視覺藝術的創造”。

1947年《花果山》劇本封面
以張光宇具體的藝術實踐為線索思路,展覽分為“世界·生生”“48個表情”“情感·須知”“家居·東西”“民間情歌”“潑克·諷刺”“大地·星島”“西游漫記”“解放·建設”“神筆馬良”“大鬧天宮”“衣食住行”12個版塊,多維度地展現張光宇一生極其豐富而多樣的成就。吳洪亮進一步將張光宇與齊白石作比:
“齊白石是中國農耕文化藝術的集萃者,但它并不能開啟我們對中國視覺藝術的那扇大門。但張光宇代表的這一代人,他們會。他們不僅畫了很多畫,而且還懂得怎樣把它們傳播出去。”
從藝術創作走向大眾傳播;從傳統氣韻走向現代風格。張光宇涉獵之廣泛,已然超出了藝術內部的范疇,上升到了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的層面,在吳洪亮看來,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從為時興紙媒繪制的世界圖景和近似安迪·沃霍爾波普圖像的“表情包自拍”,到中西合璧的家具系列設計和民間藝術收藏;

1930年2月,甜蜜的上海,《上海漫畫》第95期封面

張光宇連拍,1930年代

朱紅灑金家具,約1930年

豆花開遍竹籬笆,蝴蝶翩翩到我家;妹似豆花哥似蝶,花原戀蝶蝶戀花。26×27.5cm,1930年代
從風靡都市的時尚女郎畫像和諷刺時事漫畫的創作,到新中國的各種美術設計工程和《西游漫記》、《神筆馬良》等中國動漫藝術的里程碑之作,張光宇骨子里透出的現代性,時至今日依舊讓我們驚嘆,民族與國際,傳統與現代,他像是那個把握住時代潮流之勢的,似乎正是向著他若干年前描繪的方向前進的。

《小姐須知》二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萬象》第1期,1934年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周年》,設計者:張光宇、邱陵、陳漢民、鐘靈、張仃、周令釗,1959年10月1日

神筆馬良十二,35.5×27cm,1954年至1955年
“如果120歲的張光宇還活在這個世界上,他一定是個微博上的大紅人,”吳洪亮笑道,“張光宇時代的霓虹燈、漫畫、電影、廣播、雜志,就像今天的抖音、快手、小紅書,站在張光宇的未來,我們可以暢想自己這個時代的未來。”

吳洪亮手持張光宇主編雜志的影印本
從某種意義上說,張光宇就是第一代的中國潮人。以潮示潮,比起之前的回顧紀念展,本次展覽更著重于對這一張光宇理念的呈現。在表現形式上,該展覽將用最傳統的機械方式與數字技術、霓虹燈與LED等方式,建構懷舊與最新科技交織的氛圍,借助光、聲、風、電、視錯覺的交互調動觀眾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全方位的感官;在活動策劃上,展覽將推出不同領域專家學者“大咖”主持的“光宇沙龍”,開展公教活動的“光宇教室”等系列活動,在展期內的圣誕節、元旦、情人節、春節、元宵節等諸多節慶節點,展覽都會根據張光宇的創作推出特別策劃的活動。

“光宇下午茶”現場
潛游過去,其實就是在展望未來;看舊日社會現代風格之探索路徑,是為新世代變動局勢尋求發展良方。抗戰期間的張光宇,舉起了“為了前方”的標語,70余年后,當年的“前方”已然變成當下——這是展覽之題的由來。展覽的副標題里,“燃”這個字眼灼人眼目,預兆著一次生動、明亮且熱烈的張光宇藝術之旅,“這只是個開始”。但愿中國潮人張光宇之現代精神,能通過這次大展真正傳送至觀者心靈之中。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