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0月25日,清影藝術空間(杭州)將呈現陳棟帆、方偉、廖文峰以及易連的四人聯展“傾聽冰面、霧中呼吸與吹熄蠟燭的目光”,展覽開幕式將在10月25日下午3時舉行,展覽將展出四名藝術家近期的創作。
傾聽冰面、霧中呼吸與吹熄蠟燭的目光
Whisper of the Frozen River,
A Breath in the Mist
And
Blowing out the Candle with Gazes
展覽(Duration):2020.10.25——2020.12.31
開幕(Opening):2020.10.25 15:00
策展人:李晟曌
Curator: Li Shengzhao
參展藝術家:陳棟帆、方偉、廖文峰、易連
Artists: Chen Dongfan、Fang Wei 、Liao Wenfeng、Yi Lian
海報設計:非白工作室
地點:清影藝術空間
Venue:Inna Art Space
展覽地址:杭州 西湖區 留和路139號東信和創園內12棟
Location:139LiuHe Road,building 12, Hangzhou, China
人們很久沒有在同一個時空中被如此連接了,像在黑暗中無聲累積了整晚的大雪,翌日的清晨,大地上的萬物都被白色讀寫。這次綿延的疫情給我們處于慣性中的社會或個體行為模式、思維習慣、情感閾值帶來了無法回避的震蕩。或許這種連接和震蕩像雪一樣會一次次地消融,但是那曾步入過你眼中和心間的景象,那被白雪浸潤過的萬物,那刺骨的寒冷與隱匿的鈍痛,都將像永不消失的塵埃一樣匯合入每個人不同的生命大地。而這些在大地中分散凌亂的、不為人知的和浮動不定的蘊藏,對于創作者而言,終將有一天從黑暗中被吸引和散發出來,從它們的本質中將自身揭示出來。
這次清影將展出4位藝術家(陳棟帆、方偉、廖文峰、易連)的作品,這些創作基本上都是在疫情期間萌發或完成的。陳棟帆說:“事件可能會被忘記,但感受不會,而藝術可以記錄它。”展覽《傾聽冰面、霧中呼吸、與吹熄蠟燭的目光》希望描繪出某種處境,也可能是一些路徑。
傾聽冰面
傾聽冰面既是傾聽靜止無聲的冰層,也是傾聽冰層之下或許依然潺潺的河流;既是傾聽“無”也是傾聽“有”。聽聲音如何從寂靜中爬出來,作品如何從無開始生長。由“聽”抵達“見”,又不斷地“收視返聽”。

方偉Fang Wei 被遺忘的泳池 A Fogotten Pool
布面丙烯acrylic on canvas 120 x 150 cm 2019-2020
在方偉《被遺忘的泳池》中,記憶深海中的形象被重新打撈審視,翻滾的碧綠海浪的瞬間動態與旁邊植物和花卉的相對靜態并置,液態的浪又與花瓣、樹葉的“柔軟”相應和。四周高聳的泳池壁泛著冷靜的幽藍,將內在的波瀾圍合在肅穆中。泳池內的具象清晰又與泳池外面的模糊形成對比,而象征著危險的荊棘纏繞貫穿海浪與植物也連接著外部,它和那一抹灑在浪花上的檸黃的光線一起將這個非現實的空間勾勒完整,安靜而詩意。
他的《綠洲No.3》“是一個在現實之外與‘愿景’、‘感知’、‘私人記憶’相互觸摸的偶遇之地”,大海中心的孤島上像植物般彎曲盤繞的喇叭意味著雜亂生長和傳播的信息、筆直又纖細的腳手架支撐著瘋長的喇叭們,顏色濃重而低垂的天幕籠罩著整個小島,天空中顯影著一個更為巨大的喇叭以及渴望聽的耳朵。但是在這看似密不透風的非現實景觀里,又有些來自自然的棕櫚樹隱約前后與人造物形成對比,腳手架的中間包裹了一個鏡面,面向外部,容納來自外部的目光。這是藝術家留出的一口喘息,像米諾陶洛斯手中的線團,握著它也才有勇氣潛入更加深遠、迷幻、復雜的黑暗。
陳棟帆在“被遺忘的信件”系列創作中的《樹木彼此交談嗎?》則似關于交流的一個輕輕的叩問,兩棵生長在一起的樹它們交流么?它們彼此感應亦或是用樹根交流還是其它?語言顯然不是交流的唯一媒介,畫面中看似干枯的樹干被天空的溫柔的粉色所映照,邊框充滿的綠色暗藏生機,這是藝術家柔軟的心。

陳棟帆 Chen Dongfan 樹木彼此交談嗎?Do Trees Talk to Each Other?
紙本油畫 oil on paper 11.2 x 7.5 in 2020
霧中呼吸
我們和我們的呼吸沉沒在霧中,呼吸著霧也呼吸著呼吸。霧,越來越濃。我們看不清彼此也看不見盡頭。現實的世界在這里堆垛化為云煙,模糊又進一步模糊。
陳棟帆“被遺忘的信件”系列是在疫情宅家期間創作的,他用身邊僅能找到的紙張和顏料,把感受、信息、顏色、語言和想象力協同于畫筆,不斷地注入在這些小小的紙張表面。這個二維平面是被困在三維空間的主體的出入口,是他得以“呼吸”的所在。他說:“這些圖像的信件,記載了不愿遺忘或不被遺忘的生命與時光,承載著私人的時刻和共同的情感。”這80余封“不知寄向何處、寄予何人”的信件,注定無終點地漂浮在這段迷霧般的時空中,被你我反復地吐納、照見。此次作品標題在他的畫作中并不是附件或者注釋,而是和畫面陪伴前行,互相描述和表達著以接近那個感受的彼岸。作品的標題都有各自現實的出處:小說、歌曲名、電影…….它們攜帶著自己的語境,在這里既與畫面匯聚,又小徑分叉,引人延伸至畫外。
易連的《表面》是先用3D掃描獲取臉部數據,再以機械繪圖的方式繪制的家族成員的頭像網格圖,具體的面孔簡化成了單一的掃描基線,客觀而準確,相似而空洞,這種真空的狀態讓觀者有些無措:人和機械究竟是誰更能抵達真相,更能帶我們找見歸家的路?
吹熄蠟燭的目光
重新看見,用“看”把原有的“見”熄滅,而獲得新的看。
寧波海邊小島上有一座150年歷史的燈塔,有一半時間的燈光在它旋轉時被無效地投向背后的山林,而未投入海面作為引航的光。這整夜消逝在山林中的亮光照亮著什么?光亮,它也是深淵,在照亮的時刻,我看見它,它便捕獲了“我”,成為我區別與他人的遭遇。易連《多余的光》拍攝了一個被亮的山林的黑夜,如同百年間那幾萬個過去的黑夜一樣。

易連 Yi Lian 多余的光Remaining Light
攝影 Photography 收藏級藝術微噴 Archival Inkjet Print 120 x 60 cm 2020
方偉的《無題》和《盜火者》把日常物漢堡盒、打火機用居中的結構和紀念碑的方式進行描繪,使它們獲得神圣感。曲線與大直線帶來的節奏的對比,用形式帶來對于普通物的重新觀看。
廖文峰一直以來的創作,都在努力關閉我們已有的“知”和“見”,畫面的冷靜克制與內容的閃爍幽默形成對照,通過顯、隱間的縫隙,將事物一點點透出新的光明來。
通過目光,會把夜的美變成空無的實在性。“只有你不看她,才能留住她”。俄耳普斯沒有忍住那束回望妻子的目光,在“目擊”是那一刻便永遠失去了她。在黑暗里才能看見黑暗所掩蓋的東西,看著另一種黑暗,看著顯現出來的隱匿。藝術就是“夜”借以敞開的巨大力量。

廖文峰 Liao Wenfeng 行走中的土豆 A Walking Potato
紙上鉛筆水彩 pencil and watercolor on paper 32.5 × 35 cm 2020
關于藝術家
陳棟帆
1982年生于中國山東
2008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
現生活和工作于紐約。
陳棟帆繪畫實踐中強調筆觸、色彩和形式等元素的表現張力。他的創作從工作室里小尺幅的紙本,到大幅的架上布面及拼貼,再到建筑外立面的巨型壁畫……不一而足。除了傳統繪畫,陳棟帆也常常將圖書館、商店、電影節等替代性空間作為自己的實踐場所,用突破平面的繪畫裝置與音樂、舞蹈、行為等藝術形式相互結合,形成自己獨特的平衡了敘述與寫意、具態與抽象、公眾與個體的繪畫語言。
方偉
2008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綜合藝術系
2011年起生活工作于廈門
現任教于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繪畫系。
方偉的繪畫持續關注由日常語境構建起來的圖像寓言。植物、水花、飛鳥、雕塑與人體等意象在他的畫面中交織浮現。方偉以一種詩性方式在作品中還原了對真實生活的錯覺和情緒積壓交疊然后相互作用的劇場,最終,在畫面的逐漸完整中達成相對模糊的平衡,凡一切不被抒發之物必在靜默中恒久燃燒。
廖文峰
1984年生于中國江西省
2016 年 碩士畢業于德國柏林藝術大學“Art in Context”
2006年 學士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總體藝術工作室
現工作生活于德國柏林
廖文峰擅用細小的事物營造幽默的場景,視覺冷靜克制,隱喻卻耐人尋味。他的創作將視錯覺、雙關語、藝術史指涉、政治意味的象征符號雜糅在一起,讓簡練的線條和明快的色彩為日常物件注入新的含義,把幽默和感性的處理方式帶入到現實、圖像、感知之間的復雜關系之中。
易連
1987 年生于宜春
2012 年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 獲碩士學位。
現生活工作于杭州
作為一個“現實造夢者”,他擅長在黑暗中設置劇場,通過明暗和冷暖表達對關系的感知。
清影藝術空間 杭州展廳開放時間:
每周三至周日 上午10點 - 下午5點
周一、周二 閉館休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