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介】
李振,男,1986年出生,山東博興人,本科研究生均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畫作品先后參加國家文化部主辦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國家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工程,國家文化部主辦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國家重大歷史題創作工程,第十二屆全國美展,第 十、十一、十二、十三屆全軍美展,建國60周年全軍美術作品展,紀念紅軍長征80周年全軍美展,第二屆全國大學生展,“心系汶川”全國美術特展,悲鴻精神”全國中國畫展并獲優秀獎,鐵的新四軍--紅色記憶經典全國美術作品展并榮獲銀獎。2008年在法國普瓦捷舉辦個人作品展,特邀參加“軍旅美術家的搖籃”大展,
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新四軍紀念館、原解放軍藝術學院等機構收藏,多幅作品在《美術報》、《正大藝術》等報刊雜志發表。

寫實性水墨人物畫寫生的筆墨語言
李振
筆墨自身就有多種表現方式,利用點、線、面、焦、濃、重、淡、清來表現對象,即是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的載體。筆的行駛,有快、慢與疾馳、一波三折,這是骨;墨的暈染是衣裳,可以使畫面虛實相容有骨有肉之外,也可為作品增枝添葉,可見筆墨的重要性。筆墨是有雙重性的,展示了中國畫的水墨精神,體現了中國藝術“雅”、“逸”的意蘊,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畫的造型,中國畫采取平面造型,散點透視,不重視立體造型,所以中國畫有“青山無遠近”之說,也表明了中國畫自古就有寧舍造型不舍筆墨的現象。但是在寫實性水墨人物畫寫生中,筆墨是為造型服務的,每一根線條要畫在結構上,每一筆墨要充實與豐富型體,筆墨必須圍繞著造型來實現其自身價值。

寫生中筆墨語言的表現形式是多樣的,無論是以傳統山水畫技法中皴、擦、點、染為主的筆墨語言形式,以傳統花鳥畫技法中勾、點、潑為主的筆墨語言形式,還是以書法中書寫性為主的筆墨語言形式等等,任何的表現方式應該以塑造型體為依據,圍繞著結構而發揮的。畫家在準確的造型基礎上努力探索新的寫生筆墨語言,通過大量的寫生積累創造新的繪畫面貌,從而形成個人新的繪畫風格。當代軍旅畫家任惠中老師的《藏族水墨人物寫生》(2015年,圖8)作品就是典型的代表。以寫的方式表現線的世界,用線的穿插去構建心靈的外化圖像。畫面中的皴擦運用極為明顯,拉大線與墨塊的比重,加強白與黑、虛與實的對比,突破傳統寫生模式,形成一種強大的形式感,線的皴擦同油漬的藏袍相融,主觀加強筆墨的干濕、濃淡、線的長短、急緩從而加強了畫面的節奏感,焦墨、枯筆、潑墨、積墨運用根據對象及畫面的需求或加或減,不因對象的表象而左右,尊重對象,但是不依賴對象用筆墨畫其內在,畫其本質。
.
通過對前輩們水墨人物畫寫生的歷程的梳理,可以發現,要形成鮮明的個人水墨寫實人物特色,離不開傳統筆墨的繼承和學習、造型語言的掌握、對情感對象的體驗、對時代的感悟。要錘煉出具有鮮明個人特色的筆墨語言,就必須要走一條在古今、傳統與現代、科學與意象造型等之間反復循環,以提高筆墨語言的道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