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請函
Exhibition Invitation

尊敬的 ,
“言外之意——學術研究展”(參展畫家:葉向明、文禎非、李學峰),定于2020年11月12日下午3:30在合肥-久留米友好美術館舉辦開幕式,敬請出席。
合肥-久留米友好美術館
2020年11月6日
■ 學術主持
范曉楠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后,藝術評論家)
■ 參展藝術家
葉向明、文禎非、李學峰
■ 主辦單位
合肥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深圳市美術家協會
關山月美術館、嶺南美術館
寧波畫院、嶺南畫院
■ 承辦單位
合肥-久留米友好美術館
■ 時間地點
11月10日-17日、合肥-久留米友好美術館
前 言
范曉楠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后,藝術評論家)
談及20世紀西方哲學的“語言學轉向”,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用結構主義研究語言學的方法讓我們了解到人類語言中所蘊含的潛在的文化結構,即社會的“思想結構”。此種方法推動了各個學科領域對自身固有范式的革新與反思,藝術領域亦不例外。中國繪畫自古蘊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如果用后現代語言學的視角反觀中國語言文化中所承載的文化結構與藝術發展的密切關聯,會對我們有更多新的啟示。
“言外之意”本指在話語中所描述的表層意義之外另有其他深意沒有直接表明。如從繪畫或具體到“寫意油畫”領域分析,畫家無論通過何種繪畫語言形式,無論是書寫、潑灑、厚涂、刮擦以及利用文化符號的隱喻,最終所追求和表達的立腳點均指向了繪畫語言之外的“意象”或“意境”,而這個“意”,早已滲透在中國的語言文化結構中。本次“言外之意”學術研究展正是基于對三位參展藝術家不同形式的繪畫語言的深入分析,探究他們在繪畫語言中所潛藏的文化結構和意義指向,他們結合中西方不同的繪畫語言,在“能指”的具象與抽象的塑造間,最終均呈現出“所指”意指作用所要表達的意義。
李學峰和文禎非在繪畫語言的選擇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他們均喜歡用大畫刀來刮擦塑造畫面,所不同的是,李學峰比較重視油畫材料本身不斷覆蓋擠壓后形成的參差色面和凸凹縫線,注重畫面的厚重感和反復塑造后形成的穩定的色層以及肌理的結構,在周而復始的材料語言的厚層之下,尋求意象維度的多種可能。而文禎非更關注在其繪畫中對具象形象辨識度的破除,他運用刮刀反復刮涂畫面形成模糊與抽象的紋理質感,在此之上再次塑造具象的形象與內容,然后再次利用刮刀刮擦涂抹,使不同階段畫面中所塑造的具象形象層層疊疊隱藏在抽象的劃痕之下,以此建立起其在具象與抽象之間所找尋的意境與意象的精神指向。葉向明的繪畫與以上兩位藝術家迥異,他在數十年的繪畫中始終敏感于語言符號的生成和文化代碼的序列編排,在深沉的理性建構中蘊藏激越的感性驅動,使其塑造的“文化符碼”與其自身的情感經歷以及當下的切身感受密切相關,在符號的能指與所指間,建構起一套自己的語言結構和表意方式,在斑斕的色彩與精煉的筆痕間,塑造出抽象與具象繁復疊壓的密集結構。
以此觀之,三位藝術家在長期的繪畫實踐與探索中,逐漸形成符合自身性格特征和文化訴求的繪畫語言方式,最終展現出迥異的繪畫面貌和獨具辨識度的風格特質,而在這些紛繁的語言之下,凝聚的卻是藝術家們對于“言外之意”的長期尋覓與終極的表達。
2020年8月25日寫于北京工作室
部分展出作品欣賞

水上丹霞系列之三 葉向明 布面油畫 80×60cm 2014年

藍調系列NO.18 葉向明 布面油畫 61×51cm 2004年

行-系列H006 文禎非 油畫 60×50cm 2018年

行·系列299 文禎非 油畫 80×100cm 2015年

新疆游記系列之高臺民居 李學峰 布面油畫 100×80cm 2016年

江南系列-棠云 李學峰 布面油畫 60×120cm 2020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