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從事美術教育,其實,我只是教授構造‘美’的‘技術’而已。因為,‘美’是主觀的,心靈感受到的美才會看得到自然世界的美。有美的心靈再以繪畫的技巧才能創造藝術世界的美。”上海老藝術家朱懷新(1918-2014)曾說。
這些天在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行(至10月31日)的“平疇良苗——朱懷新藝術作品展”以150余件作品講述了這位老一輩美術教育家的藝術與心路,這些作品全部來自朱懷新家屬的捐贈,包含其生平創作的油畫、素描、速寫、國畫及生平文獻。

1983年10月朱懷新在雁蕩山寫生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朱懷新先生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油畫《呦呦鹿鳴》不僅是“平疇良苗——朱懷新藝術作品展”的最后一幅,也寓意了她的人生。作為幾乎與世紀同齡的老藝術家、老畫家,她最喜歡的稱謂卻是教師,她一再說:“我,只是一個教師,一個教美和美術的教師。”
朱懷新《呦呦鹿鳴》1980年代
一批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素描手稿拉開了展覽的第一篇章。盡管紙張發黃,甚至殘破,但嘉陵江畔的洗衣婦女、岸邊茅屋、勞作農夫和纏足老嫗,依然透露著鮮活的生命。20世紀早期,是什么土壤孕育了一位少女的美術志向?
朱懷新《老婦頭像》速寫 1940年
畫家自述:1939年,老農婦在山坡坐著,她看到我畫的速寫不住地笑,她不懂畫是什么?為什么要畫?不住地笑!我請她再坐一會,我再畫一張頭像,她不懂,只是笑!笑笑笑!直到我畫完她還在笑笑笑……心底純樸善良、偉大、坦然的老農婦,笑是她的本性,和柏溪的自然美一樣的純潔永恒。粗劣的紙張已經破碎,但我保留這老川婦的笑,70年了,我永遠記戀著柏溪人自然永恒的微笑!
朱懷新《農村》速寫(局部) 1939年
朱懷新速寫
朱懷新,原籍上海松江,1918年生于江蘇徐州一個鐵路高級工程師家庭。雖是小康之家,但時局動蕩,童年和少年的懷新跟隨父母輾轉為生。早年的教育,在無意中激發了她的美術天性,一種自發的對自然的模擬和寫生,不僅安慰了心靈,更令她體驗到將自然化為藝術的樂趣。
在朱懷新出生時,父親便以陶淵明詩句“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為她取名(展覽名“平疇良苗”的出處),這個良好寓意也開啟了少女的藝術道路。幸運的朱懷新遇到了中國第一代藝術大師們,她先后在杭州國立藝專、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專業學習繪畫,師從顏文樑、林風眠、吳大羽、徐悲鴻、呂斯百等。
朱懷新速寫
朱懷新《上海外灘的早晨》1959年
家教與師承,使朱懷新的畫筆常懷質樸,她總是將目光投向普羅大眾和日常百態。她筆下有弄堂中的綠化工人,有街心公園的四季風貌,有黃浦江邊游玩的幼師與孩童,也有花卉和食物。策展人武秦瑞說:“這些最平常的街景里蘊藏著永恒的況味。那是無論什么年代里,永不會消滅的普通人生活的氣味。”退休后的朱懷新更加領悟吳大羽先生的話:“畫畫,是不需要眼睛的。”
上世紀40年代初,朱懷新自中央大學畢業后,受聘青木關中大附中從教,新中國后入上海美專、上海行知藝術學校、第一師范學校任美術教師。展覽中,有兩幅應為上海知名畫家夏葆元、魏景山的《朱懷新素描》,畫面中的朱先生亦師亦母。經過“文革”年代的大量毀畫,當夏葆元在展覽上看到師母收藏的40多年前的素描習作,感慨不已。

《朱懷新素描》,左圖為畫家夏葆元作,右圖應為畫家魏景山作。二人是俞云階、朱懷新夫婦的學生。
大約在七十年代,上海出現了一場“素描運動”,作為一個藝術群體他們形成了既有別于“學院派”又迥異于“工農兵素描”的風格,這一風格也被稱為“上海式素描”。“素描運動”的參與者包括夏葆元、陳逸飛、魏景山、邱瑞敏、查政、許明耀、黃英浩、賴禮庠、陳丹青……魏景山的老師之一就是朱懷新的丈夫俞云階。
寫朱懷新的生平離不開她的丈夫俞云階(1918-1992),這位上海重要的油畫家、美術教育家畢業于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和中央大學藝術系,是1956年上海參加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唯一人選。俞云階培養了陳逸飛、邱瑞敏、魏景山、夏葆元、陳丹青等藝術家,朱懷新的門下也有劉文西、戴敦邦、吳永良、韓伍、陳希旦、謝春彥等一批學生。

俞云階、朱懷新1990年代初在上海西郊公園
朱懷新《俞云階作萬體館》鉛筆素描 1970年代
“文革”時期,俞云階一度被劃為“極右”分子,遭遇種種不公。朱懷新憑一己之力挑起全家五口的生活,她不僅要直面家庭生活的厄運,還要緩解丈夫難以排遣的郁悶。朱懷新曾談起九十年代在劉海粟老師家中看到的一副對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對聯是劉老經歷滄桑后的感悟,也是俞云階朱懷新夫婦的寫照。朱懷新深知,“落難”畫家唯有一方畫布可以解憂。于是,她在“人生為藝”的理想下,創作出許多花卉和自畫像作品,寄托一份對美好單純的向往。展覽中,“花卉”“自畫像”主題被集中呈現出來,讀通了畫家的人生,也就讀懂了畫中的自白。
朱懷新 《白玉蘭》紙板油畫 1960年
朱懷新《自畫像》(局部)

朱懷新《自畫像》1940年
展覽最后部分還展出了朱懷新先生的國畫創作。1970年代后期,動亂生活結束,一切回歸正常,朱懷新也在晚年嘗試了新的畫種,她的國畫題材多為各類花卉,一如其油畫,筆觸奔放,類似于潑彩手法。
朱懷新《水仙》國畫 1978年
參觀展覽,正值國慶節剛過,藝術宮寬敞的展廳分外安靜,甚至有些寂寥。然而,朱懷新先生謙遜虔誠,溫柔而有力的畫作卻讓身處其中的觀眾并不感到孤單。朱懷新家屬選擇將這批畫作無償捐贈的初衷,也是把藝術家的赤子之心與藝術遺產交還給喂養她的城市和故土。
徐悲鴻曾題寫“勇猛精進”給弟子俞云階,這四個字,相信也是朱懷新與那一輩藝術家、藝術教育家共有的信條。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