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0月23日,“和諧或不合諧——丁軍、孫樸雙個展”于798藝術區ICI LABAS藝棧畫廊開幕。展覽集中展示了這對伉儷藝術家近年來的繪畫創作,更不失為二人生活與處世狀態的一種寫照。
。
開幕現場
“和諧或不合諧”成為一種辯證與統一,無形中的相互轉化構成了運動和生長的動力。丁軍與孫樸二人的作品都以抽象的表達方式示人,但這份視覺的抽象卻更具有一種情感的真誠,正如他們的策展人朋友楊小波所言:“自然而不造作是兩個人的性格,也是他們作品的特點。也正是因此,如此抽象的表達,卻可以通過視覺和情感為紐帶,直擊觀者的內心 ,從而引發共鳴。”


展覽現場,丁軍作品

策展人楊小波接受采訪

藝術家丁軍接受采訪
藝術家丁軍本人不善言辭,他更傾向于將語言交給畫面,轉譯到作品中來。藝術創作對他而言,更像是一種情緒的宣泄與傾訴的方式。而作為藝術家,丁軍將諸多其所經歷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不和諧”通過一種視覺上“和諧”的方式呈現出來。他把許多與社會生活、文化與生命認知相關的信息或圖片碎片通過拼貼和轉印等方式融入作品之中,以此隱喻其對某種不確定性、沖突或矛盾現象的思考。網紋以及組成網紋的無序的線條也在其作品中高頻出現,網格如同屏障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一層若隱若現的隔閡、它影射著一種疏離和可望而不及的關系。而從中抽離出來的線條如同貫穿作品中的音符,將這些圖像碎片隨機而不無意識的串聯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而合理的整體。“每件作品的創作過程就是情緒的宣泄與傾訴的過程,每件作品的完成就是情緒的宣泄與傾訴的結束。”看似和諧完整的畫面,卻可以探尋出一些既疏離又給人帶來不穩定感的線索,從而格外耐人尋味。


孫樸作品

藝術家孫樸接受采訪
孫樸的作品則更加感性,肆意渲染的色塊,飽含速度與律動的線條,猶如一曲交響,在畫布上酣暢淋漓。色塊的暈染與線條的交織成為情緒的出口,而觀者亦被她筆下顏料、線條、速度、和節奏牽動起來,仿佛隨時可以和藝術家的內心共情共舞。孫樸格外強調創作的真誠和自然,拒絕造作和模式化。“我沒有草圖,我相信每一幅畫都會像一個嬰兒一樣‘自然而然’的誕生。”正如她所言,她遵循“本能”的感知和力量,它的源動力是愛,是非刻意的情感,是感受孕育了作品本身。因而,孫樸的作品沒有任何諂媚求榮,不具有任何觀眾指向性,也不考慮任何市場導向,它們就如同藝術家本人一樣,單純,干凈,直接而真實。


孫樸作品
“這的確是一種非常自我的探索方式。故人用‘神來之筆’來評價一幅好畫,而這也是我追求的一種境界。創作不能循規蹈矩,也絕非做作而成,更多時候是沖破自己的意識,用潛意識去成就一種下意識的迸發 。”孫樸在接受采訪時補充到。引用孫樸的一段自述:“我的藝術追求是:單純不單調,簡約而不簡單,質樸無華,耐人尋味!我喜歡一氣呵成的效果,所以,我藝術創作的過程和狀態經常是忘乎所以,對畫布不光是訴說、有時也有傾聽、反駁甚至搏斗!結果就會引來許多煩惱、嘆息和興奮!繪畫過程中的即興就是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后而產生的偶然與必然的效果。就像北島所說:‘越是偶然就越是真實。’”

丁軍作品

展覽現場
而關于和諧與不和諧,二者之間更像是一種相互作用和攀附前行的關系。有些創作是對舊有約束的反抗,它在新的語境中構成了一種和諧的理由,卻是舊時代的“不和諧”,而藝術家正是在這種不斷探索和創新中尋找一種關系的平衡,每一個新關系的建立都是對于曾經“不和諧”的突破,從而抵達一種新的和諧,而這一過程也推動了藝術創作的進步。正如線條由細到粗,速度由急至緩,節奏起伏形成了由線至面的變幻,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最終找到了一個視覺和情緒的平衡點——這便成為了一幅畫最終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樣子。它也從而脫離了藝術家,以畫作的形式和觀眾產生新的關聯。這一過程,又何曾不是藝術家自我調整和認知的記錄呢?

丁軍作品


展廳現場
在這樣的主題和語境下,重新觀看二位藝術家的作品,更有意味深長之感。丁軍的創作關注于矛盾和緊張的關系,語義的指向更加內斂和隱晦;孫樸的創作則偏于情緒和節奏,更加具有向外的張力和恣意表述的欲望。而節奏和音樂的律動感始終貫穿于二人作品之中,他們都擅長在畫作中用線,絲絲縷縷,如同情緒的神經元,又如同解讀密碼的線索,或是串起交響的樂譜,畫里畫外妙趣橫生,共振共鳴。
霜降之后便是冬,在寒冷的日子如何溫暖人心,可能正需要有溫度的作品來連接彼此吧。你看,他們多真誠;你聽,這旋律是否也是你的心聲?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1月15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