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發于《中國藝術報》2020年10月23日第08版)
馬郢計劃
作者:張揚
編 者
在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的脫貧攻堅戰中,從不缺少文藝的身影。文藝工作者怎樣助力脫貧,文藝發揮著什么作用?在基層,在一線,許多人正在用實際行動做出回答。本文中的馬郢村本是安徽省的一個重點貧困村, 2016年“馬郢計劃”正式啟動,許多新文藝群體組織和新文藝群體人士參與其中,用文藝的力量助力精準扶貧,讓這個原本落后的鄉村擁有了嶄新的面貌,為脫貧攻堅和推動鄉村振興作出了獨特貢獻。
2014年11月21日,農歷閏九月廿九。這天上午,鐘宇轉身出了門,家人的叮囑聲聲在耳,屋頂上空一片瓦藍,初冬陽光透過清冷空氣投放著暖意,幾片樹葉擦著擋風玻璃轉了幾轉,飄落在地上。四十多分鐘后,鐘宇將車停在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鎮政府院內,與幾位鎮干部簡短寒暄,便由其中一位陪同往馬郢社區駛去。

2014年馬郢的路
鐘宇掛職馬郢社居委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時,四十歲不到,這一年恰是馬郢被列為安徽省級重點貧困村。位于江淮分水嶺的馬郢,已由楊廟鎮所轄行政村轉為社區治理。在一個幾乎復制了尋常生活的日子,鐘宇進入了馬郢,幾只狗前前后后跟著,欲上前又遲疑地看著初來乍到的鐘宇。村中青壯年大多外出務工或久居城中,空置房屋如落寞老人,風從門縫里鉆入,木門嘎吱嘎吱響。置身現場,一種從未有過的傷感纏上心頭。初到馬郢時,鐘宇心里著急,連嘴角都起了泡,一本通訊錄被翻了又翻,電話打了又打。急于改變馬郢的鐘宇接連被潑冷水,幾撥人來村里草草一看便揚長而去,有的怕泥土臟了皮鞋連車都沒下,還有的朋友反問他,干嗎去窮鄉村折騰!

2017年鐘宇與馬郢留守兒童在一起
孫小郢是馬郢社區的一個村民組,僅十來戶人家、五六十人。剛到村里,鐘宇走動最多的就是孫瑞景一家。至少六代人都出生于孫小郢的孫家稱得上“土著”名分,孫瑞景已年屆八旬,在鐘宇發起“馬郢計劃”后,竟主動要求加入志愿者隊伍,成了馬郢年齡最大的義工。受益于馬郢計劃的村民中,孫瑞景的兒子孫濤也非常特殊。孫濤幼時生病落下殘疾,不得不與輪椅相伴,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孫濤對鐘宇吐露,想開個類似《鄉村愛情》里的謝大腳超市,鐘宇建議他不如開個網店,還能幫同村人賣農貨,孫濤依言開了網店,同樣做了志愿者。在鐘宇提議下,孫濤被隨后成立的馬郢鄉旅合作社吸納為成員,有了固定經濟來源。
孫家屋后有間磚瓦房,房前是個院子,院中的樹高大而粗壯,風起時樹葉嘩嘩作響,鐘宇將這里租下來作為落腳、會客議事之地,還取了“馬郢小院”的名字,這也是馬郢第一個支教點。房租與裝修費前后花了三萬多元,鐘宇從家里拿錢時,妻子體諒他的難處,沒多言語什么,這讓鐘宇心里五味雜陳,既感動又愧疚。

鐘宇2014年底剛租下的民房并取名為馬郢小院,現改為“馬郢志愿者之家”
孫小郢最先出現的改觀,是因為挖了一個荷花池。鐘宇陪一個頗有文藝情懷的同學在孫小郢走動,那位同學說,這里缺水景,挖一個荷花池吧,現場掏出兩千元作為資助。費用不夠,鐘宇發動其他一些同學捐款,湊了幾萬元,挖掘機轟隆隆開進了村子。待荷花盛開時,游人一拍再拍。
2015年春天,一個做親子游的朋友對鐘宇說,想帶城里家庭到馬郢體驗農事。鐘宇頓時想到了什么,立馬回應,歡迎歡迎。5月24日,出現在馬郢的第一個親子團不過十幾人,鐘宇和社居委同事幾乎全員上陣接待。兩個月后,第一位來馬郢支教的志愿者張靜宜,在鐘宇拍響的掌聲中走進馬郢小院,為羞澀而緊張的留守孩子上了一堂語文課;又過了兩個月,喜歡研究合肥民俗文化的新文藝群體人士蕭寒來到馬郢,老友相見,無話不談,蕭寒勸鐘宇,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得想辦法借力聚力。在馬郢小院,兩人越聊越興奮。一晃到了年底, 12月14日當天,鐘宇與蕭寒、程龍偉、沈國慧等幾位新文藝群體人士碰面,商議“馬郢計劃”名稱與內容,這份計劃書列有主旨、遠景、計劃的組成及實施幾個部分,“主旨”就是讓留守老人和孩子得到更多關愛、讓村民更富裕、讓鄉村更美好,“計劃的組成”分為助學計劃、助農計劃和助村計劃三項。剛開始,鐘宇很擔心這株幼苗的存活,當地黨委政府以及長豐縣多個部門予以的重視和支持讓他吃了定心丸。

鐘宇為省文聯機關事業黨員干部介紹馬郢計劃實施情況
鐘宇是個老網民,當“老雪” (鐘宇網名)在網上發布馬郢計劃后,包括新文藝群體在內的一批響應者很快建了群,由鐘宇召集,于2016年1月8日首次線下會聚,商議馬郢計劃落地后分工事項。六天后,由志愿者設計簡易Logo的馬郢稻米與菜籽油第一次擺到街上展銷。鐘宇馬不停蹄,又找朋友牽線,與一家知名旅行社簽約,使得馬郢成為“萬企進萬村”計劃的對接服務對象。

年逾八旬、馬郢年齡最大的志愿者孫瑞景介紹“三星照月”由來
馬郢入口處,鮮花綠草襯托著一座駿馬雕塑。為尋根“馬郢”名字來歷,提煉“以夢為馬”愿景,鐘宇與從事文旅的朱冕等志愿者沒少查資料。新文藝群體人士程龍偉不僅參與發起馬郢計劃,還帶人到馬郢辦“晴耕雨讀”研學、夏令營,來自北京的一對雙胞胎剛到馬郢哭鬧著要回去,半個月后卻賴著不愿離開。這讓鐘宇更加確信,要把馬郢計劃搞起來,助學是個突破口。
編上號的各類書籍擺放在閱讀室,村里孩子與大人常來借書讀書。閱覽室與舞蹈教室起初是由安徽省政協婦聯界別委員捐贈的,后來又有新文藝組織、新文藝群體等陸續捐助。經鐘宇聯系,支教舞蹈老師在馬郢成立了“夢想舞蹈團” ,十來歲的女孩在練功房里壓腿,疼得齜牙咧嘴也不放棄。在安徽省舞協幫助下,來自馬郢貧困家庭的十一個孩子身著白裙,于2016年7月6日登上夢寐以求的舞臺——在安徽大劇院舉辦的中國舞蹈家協會教學成果展演上,踏著節奏翩翩起舞。
文文靜靜的丁琳靜在政府部門工作,當初在微信上看到鐘宇所發的招募信息,原打算做名支教老師,去了馬郢后發現留守兒童更需要陪伴,就同鐘宇商量,改做助學義工。志愿者小滿原是小學老師,同樣因看到鐘宇所發的一則微信,主動聯系鐘宇,自薦去馬郢助學,最終在馬郢創業至今。鐘宇打心眼里高興,來馬郢支教的志愿者涉及行業越來越多,助學由個體單次支教逐漸升級為社團化助學為主,典型的就是馬郢兒童快樂家園,因組建有戲曲、馬術等十多個興趣社團,被列為安徽省級兒童之家示范點,其志愿者服務還獲評全國關愛鄉村兒童創新案例。
開花店的鄭賢永聽朋友說,一個掛職書記戴頂草帽在馬郢搞扶貧,就與朋友一道帶著花到了馬郢。對于鄭賢永想做花園村的主意,鐘宇認為不妨嘗試,并拿了五千元,與鄭賢永、蔣海蘭等人的捐款湊到一起,在孫小郢種上花花草草。來馬郢的人至此,逡巡的目光總會投注到各色花草上。由農舍改造的鄉柬被鄭賢永裝扮成花園民宿,每到花季,明明暗暗的天光從花瓣上移過,外地來的年輕游客到了這里,腳步就變緩慢了。

馬郢鄉柬民宿
馬郢情圓農場里,由集裝箱改成的啤酒屋很受年輕人青睞。啤酒屋正對著一塊野草地,近旁建有紫藤長廊,紫藤花開,濃郁的芬芳隨風飄溢。同鐘宇一樣,莊翔杰特別喜歡這里的氛圍,他原來是個IT男,因認識的女友在合肥工作,跨越海峽飛到合肥,繼而到馬郢從事農產品電商。將合肥作為第二家鄉的莊翔杰,合計著待手續辦妥后,在馬郢情圓農場舉行婚禮,邀請鐘宇等人觀禮。
村民夏懷兵患有先天的肺氣腫,喪失勞動能力,妻子為侏儒癥患者,大女兒輟學外出打工。鐘宇得知后心里如壓石頭,先是掏錢買了雞苗送上門,又幫夏懷兵家申請了光伏脫貧項目,加上隨同鐘宇走訪的志愿者陳紅村助力,夏家困境逐漸紓解。
“草莓王子”張海波第一眼見到鐘宇,覺得他不像城里來的扶貧干部——長相普通,皮膚黝黑,穿一件汗衫和七分褲。張海波與鐘宇接觸幾次后想到馬郢種草莓,但遭家人反對,鐘宇上門做通工作,還出面擔保,幫他通過創業貸在馬郢流轉了三十畝地。新冠肺炎疫情初始,鐘宇在電話里安慰心焦如焚的張海波,就草莓亟待銷售想路子,一番交流后,張海波迅速建了微信群,熱心人士紛紛援手,燃眉之急得以煙消云散。
80后創客王義強受鐘宇“勸誘” ,不僅將公司總部從合肥高新區搬到馬郢,還兼任馬郢鄉村旅游農民專業合作社社長,接待、講解與會談的事成為家常便飯。在合作社,王義強不拿一分錢薪水,事務雜,擔子重,合伙做的公司業務難以兼顧,家里更是操心少,這一切都被鐘宇看在眼里,想到自己家里患病的老人,將心比心,深深體諒王義強內心的糾結,沒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挽留,鐘宇只有以心交心,并以自己的堅持堅定王義強的選擇。
天色向晚,精瘦的“龍蝦哥”向水塘里拋撒雜糧,水面上魚蝦調皮地打著水花。“龍蝦哥”本名陳川生,性格有些內向,鐘宇專門到他家聊創業的事,熱火起來的馬郢讓他決定從江西回老家養龍蝦。陳川生平時愛哼哼唱唱,回村后因翻唱《馬郢之春》 、原創《馬郢志愿者之歌》 《夢想在馬郢》幾首歌,一度讓自己成了“網紅村民” 。
入戶走訪時,鐘宇得知遠在廣州經商的胡克的想法,就讓他的妹夫傳話給他,希望他早日回鄉創業。不久,胡克辭別妻兒回到老家,開了馬郢第一家農家樂。馬郢第二家農家樂老板魏小青原在外地務工,因老母親生病回到老家,鐘宇聞訊登門,勸他在外奔波不如在家創業,被擊中心坎的魏小青擼起袖子說干就干。
在鐘宇掛職馬郢伊始,包括鄧衛華在內的安徽大學藝術學院幾位老師,隨之來到馬郢從事志愿服務,先后設立十八個設計小組,免費幫村民設計、改造房屋。各樣建筑與空間布局改觀了,亦如春風化雨影響著馬郢人的審美。迥異于鐘宇初到之際,如今的馬郢可看、可吃、可住、可購。

鐘宇(左一)與志愿者們在馬郢小院開碰頭會
晚上九點多,開完會走到屋外,四周的蛙鳴密集如鼓點,鐘宇遞給楊磊一支煙,楊磊接了點上,深吸一口,蹦出一句驚人的話:想從樓上一縱而下!鄉村工作繁瑣,伴隨的煩惱與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地里雜草割了又生。作為聯系馬郢社區的鄉鎮干部楊磊,與鐘宇的情緒類似,為馬郢時有激動,時有焦慮,亦為顧及不到家庭而愧疚。過了幾天,鐘宇故意問楊磊,還想不想從窗戶上一縱而下?楊磊笑了笑,回一句,該干嗎干嗎。
村口,一株黃連木已站立了百余年。經過這棵樹時,鐘宇抬首張望,感慨樹比人活得久,人唯有只爭朝夕。鐘宇初到馬郢時,村里常駐人口不過四五百人,原本空心化嚴重的村落漸次熱鬧起來,現今已增至逾千人。“來啊,你要來啊,馬郢又有變化了!”在為馬郢奔走的這些年,鐘宇的口頭禪一直未變,他向新文藝群體,向各行各業的志愿者發出邀請,飽含熱度的聲音與誠意的笑容,如漣漪擴散在更多人心間,返鄉創業者身影增添了馬郢煙火氣,外來志愿者與本土志愿者的微笑與言行化成縷縷清風。馬郢志愿者學院已成立,馬郢小院已被改造成為“志愿者在馬郢的家” ,馬郢聚心志愿者服務隊成員清一色為馬郢村民、創客。由受助到自助,再轉為助人,馬郢志愿服務半徑延伸到周邊乃至更多村鎮。

馬郢村口的黃連木
一場雨過后,處處是初霽的清新與明朗。深一腳淺一腳走在村里的鐘宇,在馬郢度過了六年時光。六年中,馬郢計劃由新文藝群體、民間社團與公益機構志愿參與,到各級黨委政府支持和引導,助學助農助村的力量如河流從四面匯聚。從2017年到2019年,長豐縣投入五千多萬元資金用于馬郢基建和公共設施建設,馬郢又獲得合肥市及長豐縣旅游扶貧資金,最直觀的是馬郢地面空間和景觀被改變了,村里以前所沒有的醫療室、游客接待中心、旅游公廁等一棟棟落成,屋前屋后種上格桑花、野矢菊,鄉村風景一筆復一筆勾勒、涂抹,田園詩意與鄉愁復蘇。鐘宇眼中的馬郢人變得活躍了,他們自發成立高蹺隊、廣場舞團,樂滋滋拍照、發抖音,談論村事天下事。

馬郢的春天
鐘宇喜歡穿著運動鞋,在村里走動時兩腳沾泥灰是常事,皮膚經陽光暴曬后更為黝黑,待久了,割舍不下的東西從心底潛生暗長。有人將他掛職馬郢比作劃燃一根火柴點燃一堆薪火,鐘宇自己覺得生活因馬郢激起層層浪花。2017年底,出現近似當年鳳陽小崗村民挽留掛職書記沈浩的場景:馬郢人自發簽名,挽留掛職屆滿的鐘宇。與鐘宇同在一個單位的張家俊接替鐘宇掛職馬郢社居委第一書記。為幫助馬郢社區鞏固脫貧成果,鐘宇被增派擔任馬郢社區協調委員會主任。對于鐘宇的稱呼,馬郢人仍習慣稱為鐘書記。扎根馬郢的鐘宇獲頒“安徽省第六批選派幫扶干部標兵”稱號,被評為“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等。
鐘宇在讀到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的新年賀詞時,對于“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一句深有感觸。因了眾人拾柴,原屬省級重點貧困村的馬郢實施馬郢計劃后,于2018年實現全面脫貧。2020年春日,經歷疫情大考后的馬郢,菁菁草木與農家院落映著明媚光亮,鐘宇手持麥克風,站在一眾文藝工作者面前講述馬郢計劃。這一天,安徽省文聯首個“安徽文藝林”落址馬郢,由安徽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何穎帶隊的文藝工作者迎著春風揮鍬鏟土,種下一片綠色和希望。同一天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風創作聯系點在馬郢掛牌,隨后安徽省書法家協會組織書法家為馬郢義務寫路名、館名及景點名稱,此前安徽省戲劇家協會負責人應鐘宇邀請,帶領從事戲劇的新文藝群體人士到馬郢采風,與鐘宇商討馬郢劇場演出與品牌建設。早在“中華頌”第八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期間,京劇表演藝術家孟廣祿等文藝工作者就專程到馬郢演出;又一年夏天,第十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名家新秀走進馬郢。由新文藝群體組織和新文藝群體人士以及眾多志愿者參與發起的“我為馬郢拍張照”公益活動、“馬郢鄉村影像調查”相繼舉辦……2020年7月27日,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董耀鵬一行走進馬郢,興致盎然地參觀調研,聽取鐘宇如數家珍的講解,不時詢問、了解馬郢計劃實施情況,對安徽省文聯及有關省級文藝家協會通過建立“深扎”聯系點、扶持新文藝群體落戶馬郢等方式,探索文藝助力馬郢發展、推動鄉村振興做法表示肯定。

中國文聯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董耀鵬一行赴長豐馬郢調研基層文聯建設與文藝助力鄉村建設等

省文聯在馬郢開展文藝志愿服務并種植首個“安徽文藝林”

省文聯美術小分隊深入合肥市長豐縣馬郢開展 主題創作實踐活動

2018年馬郢第一屆豐收喜樂會

2018年中國曲藝牡丹獎名家新秀“送歡笑”走進馬郢社區
每逢講解或作總結時,鐘宇都要提及投身鄉村的青年人才,包括新文藝群體在內,活躍在馬郢的各路青年,猶如破云穿霧的陽光,將熱烈、新鮮的氣息留在這片土地上。新的年辰,馬郢啟動的公益行動如火如荼,風起于嶺上的馬郢計劃,像一列呼嘯著的火車繼續遠行。

到任后被村民挽留繼續為馬郢工作的鐘宇(2017年拍攝),獲頒“安徽省第六批選派幫扶干部標兵”稱號,被評為“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個人”稱號,2020年被評為“中國好人”。

作者與采訪對象合影(左起為張揚、鐘宇、楊磊、王義強、陳紅村)
(張揚,筆名羊咬魚,安徽樅陽人,現居合肥,出版《悠城悠客》等6部著作,散文集《抱琴》將由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在《散文》《安徽文學》《詩歌月刊》《滇池》《江淮文史》《中國美術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紀檢監察報》《中國記者》《新聞與寫作》《收藏》等發表文章。近年多次參加省文聯開展的主題創作調研采風實踐與文藝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省內多個文化街區、綜合體及旅游景區、鄉村振興項目等創意策劃、論證評審與品牌推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