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10月31日,“坐”在石家莊食草堂藝術小鎮NIU藝術空間開幕。“坐”當代藝術項目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歷史情境還原,對歷史事實中有關座椅的情境進行視覺呈現;第二部分,定向研究,縱向梳理有關座椅的形制、紋飾、材料、用途和人體工程學等方面,或橫向截面,考察不同個體與座椅可能具有的特定關系;第三部分藝術介入,藝術家將座椅作為材料或對象進行創作。并在展覽中設定了5個歷史情境還原:農耕狀態、朝殿龍椅、中式家宴、英式家宴、圓桌騎士會議,以鋪設藝術作品的共生場域;其中農耕與朝殿兩部分以大投影對接,直觀地構造出傳統中國社會的基本結構。
“坐”作為一個身體動作,介于作息之間。坐是一種視野,一種清醒的休息,伴隨著觀察和思考。坐是權威,是秩序,是人類生活中非凡的起點;座椅則是伴生的一個偉大創造。第一把椅子實物是約4600年前的埃及女王赫特菲勒斯一世的扶手椅,體現了古埃及很高的數學成就和精良的工藝水平;第一次讓坐著的人擁有平等話語權的是亞瑟王的“圓桌騎士會議”,從事實上打破了權力之輪進入文明秩序,從向心圍拱變為多中心并列交互,從而能讓某一議題變得開放和深入,讓椅子成為公共空間的對應構造物;第一個利用廉價材料以工業標準進行批量生產的椅子設計來自于包豪斯學院出身的Marcel Breuer,揭開了大眾社會的帷幕。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漢代之前中國人一直“席地而坐”,約在東漢后期“胡床”(杌子、凳子)開始傳入,約在南北朝時期“交椅”傳入,隋唐時將交椅和胡床結合產生了最早的中國椅子,但極少使用。約在宋元之際騎射民族入主中華推動了椅子的普及,至明代木匠皇帝朱由校時代達到極致。高坐家具的普遍出現直接改變了中國建筑高度和結構。受儒家道德秩序影響,椅子至少在宋代就開始出現嚴格的等級區分。中國椅子注重威儀,總體上舒適性差;近代以來隨著西風東漸逐漸有所改觀。
“坐”當代藝術項目是將座椅置于當代藝術視野,考察它自南北朝時期從中亞引入成為權貴特權用物和威儀訓導方式到當下成為大眾日常事物這一過程發生的種種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包含的各方面因素。此次展覽共有17位藝術家創作了21件裝置作品,展覽將持續至2021年2月28日。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坐——當代藝術展展覽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