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發布訃告:中國著名書法家、藝術教育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陶如讓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0年10月28日逝世,享年88歲。
陶如讓1931年11月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其父是書法家陶南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稱,陶如讓的書法受其父影響,師承皖系書法流派,古樸秀雅,隸篆各體皆形成獨特風格;早年即有專文論著在報刊上發表。作品曾被清華大學、外交部、原輕工業部、文化部、安徽省博物館等處收藏。
1956年,陶如讓從山東大學外國語言系畢業后,進入剛剛成立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從教。此后直到1992年退休,他一直沒有離開講臺。
這期間,上世紀70年代后期,陶如讓曾參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第一部《中國工藝美術簡史》的集體編寫;1983年,參與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的工藝美術歷史與理論系。1987年調至《裝飾》雜志編輯部工作后,繼續兼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共同課教師,主講文學、書法等課。
1992年退休后,陶如讓擔任《雕塑》雜志主編,并曾兼任北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顧問、燕京書畫社顧問等職務。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稱:陶如讓先生秉性溫良沉穩,正如其名“如讓”(《尚書·堯典》:“允恭克讓”)一樣,一生不求聞達,不事張揚,潛心于學術研究和專業教育,在學院從事教育、編輯工作達60余年,培育和影響了幾代年輕學子和青年教師、編輯。
《市場星報》發自2013年的報道稱,中央工藝美院授課的老一輩藝術家中,美術方面有吳冠中、張光宇、張仃等人,書法上則是陳叔亮、陶如讓等人。那時,學校的海報、學生的畢業證書、對外交往的書法禮品基本上都是由陶如讓完成。陶如讓培養了許多弟子,比如,丁韶光、王成喜、韓美林等卓有建樹的藝術家。安徽的書畫家他更是傾情熏陶,安徽書協副主席方紹武、美協副主席朱秀坤、原安徽輕工研究所所長鄭華宗、淮王魚畫創始人童文和等。
據報道,陶如讓喜愛的不僅僅是書法,還有文學、美學,不過,他放棄了畫畫,放棄了寫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書育人上。“畫家、作家少我一個不少,多我一個不多。但是多我一個老師,或可成就成千上萬個人才,這是值得的,”他說,在他眼里,沒有一個壞學生,“只要他不碰觸道德底線,我不會多說什么。對年輕人,我們要賞識,要關愛,要一視同仁,要不偏不倚。”
今年春節后抗疫期間,陶如讓曾揮筆寫下“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曾與陶如讓共事的《雕塑》雜志社長范偉民發文回憶,“就在2020新春伊始的新冠疫情期間,他不顧年老體弱與病痛在身,還揮毫作書,參與全國藝術界眾志成城的抗疫戰爭。現在,適逢雜志創刊25周年,正當是舉杯同慶、共話未來之際,他卻駕鶴西去”。
范偉民寫到,“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他是我尊敬的老師;在《雕塑》雜志社,他是我敬愛的同事。作為雜志社的元老,他曾為《雕塑》雜志刊號的申請,付出了巨大心血與努力。在1995年創刊后,他親自擔任雜志主編,與我并肩戰斗,嘔心瀝血十多年”,“他的逝世,是我刊的巨大損失。我相信,這也是中國雕塑領域的巨大損失,中國工藝美術領域的巨大損失,中國藝術教育領域的巨大損失,中國文化傳媒領域的巨大損失!”
陶如讓生平(據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陶如讓先生1931年11月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1956年,畢業于山東大學外國語言系;同年起任教于剛剛成立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今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共同課教研室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主講俄語、古典詩詞欣賞、書法鑒賞等課程。
20世紀50至60年代,曾在《文匯報》《文藝報》《工藝美術通訊》《工藝美術參考資料》《裝飾》等報刊上發表多篇文藝評論文章和東歐國家工藝美術譯介文章,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
20世紀70年代后期,參與學院全國工藝美術調查研究及學院第一部《中國工藝美術簡史》的集體編寫工作。1983年,參與籌建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的工藝美術歷史與理論系,并在系里執教。1987年,調至《裝飾》雜志編輯部,協助主編何燕明工作,歷任副主編、主編,同期兼任共同課教師,主講文學、書法等課。
1992年退休。后擔任《雕塑》雜志主編,并曾兼任北京中國書畫收藏家協會顧問、燕京書畫社顧問等職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