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浩,“萬相之三十六”,2020,布面油畫及塑形材料 ,120 x 195 cm ? 洪浩
香港—佩斯畫廊將舉辦中國藝術家洪浩個展,呈現藝術家過去20年間的多系列代表作品。洪浩的藝術探索與時代價值體系的變化有著緊密的相關性。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一員,洪浩的作品始終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及藝術直覺,并在的試驗中不斷發展新的藝術實踐。是次展覽將于佩斯畫廊HQueen‘s空間進行,自2020年10月29日開始持續展出至11月28日。
藝術家洪浩從2001年開始幾乎堅持每天將日常物件進行掃描,最終用圖像處理軟件將這些掃描圖像按照他的理念進行拼貼,組成龐大的畫幅——“我的東西”系列,每一個被掃描的物件圖像小到仿佛一粒像素,在更大的尺度上構成圖像。這與照相機和被拍攝者保持距離的“觀看”不同,相機鏡頭是視覺的替代者,掃描是零距離的“感受”,掃描鏡頭看到的總是與我們的眼見相反。掃描圖像在視覺上將對象平面化,像拓片一樣而沒有拍照的虛實遠近。此外,掃描由于對事物能夠做到最精準的平鋪直敘,并和實物保持著等比關系,因此它有著一種客觀的絕對性和強烈的證據感。

洪浩,“我的東西-結算07(下)”,2008,數碼掃描彩色合劑沖印,120 x 216 cm ? 洪浩

洪浩,“負部之六”,2009,數碼掃描彩色合劑沖印,120 x 205 cm ? 洪浩
這種通過掃描將物品的單個立面成為龐大圖像洪流中的一粒像素的手法,同樣被運用于“負部”系列。藝術家將消費文化中的物質分為兩種狀態,一種是正部狀態,這是人們大多數時候所看到的常態,物質的功能與價值屬性等主要信息大都留存于此。另一種則是負部,是被壓在下面,被忽略和不被看到的。它更多反映的是物質的物理性、質感和形狀,卻讓人很難從中知其外表。于是出現在屏幕的影像就是如此一堆有著不同質感的抽象形狀,物體原本的功能與包裝被抽離了,它使我們在對其價值的判斷上發生著猶豫。
近年來,洪浩的創作則從掃描大量具象物品走向抽象,逐漸減淡色彩直至僅保留輪廓。使用的藝術媒介也變得簡單,用鏤空模板填充顏料,最后將模板撕去,保留厚重的色塊。——這一手法在本次展出的“反光”、“有邊”、“萬相”系列中均有體現。這些作品對物質自身的社會屬性及物質性的消除更加徹底;藝術家將材質的知性也作了取出,直接把物體放在畫布上用筆去拓它的邊界,以至視覺上僅留下形狀的線條,變得更為純粹。我們依然可以看到洪浩的自畫像,是從生活物品提煉出的最終元素——輪廓。洪浩通過這些作品所呈現的是一個抽象的視覺,但這種抽象卻源自非常具體的現實,它不僅體現著藝術家對于具象與抽象對立性的置疑,同時展現了其看待現實、理解價值的獨特角度,這其中正呈現出藝術家自我意識的釋放。

洪浩,“有邊之世界三十”,2020 ,布面丙烯及塑形材料,140 x 140 cm ? 洪浩

洪浩,“反光二十九”,2018,布面銀箔、塑形材料及鋁板,112 x 180 cm ? 洪浩
展覽中還展出了洪浩的“雅集”系列作品。該系列忠實于古畫的形式、構圖及色彩,每一幅作品都由洪浩和助手一起,根據原作,用毛筆和水墨,精心地復制在紙上,重現古畫的創作氣氛和方式。同時,許多意想不到的元素被大膽地加入到這些手工復制的畫面上。洪浩使用photoshop,將在過去兩年內在藝術展覽開幕式所拍攝的各種照片剪裁編輯,然后再插入到這些忠實復制的表現文人雅集的古畫中。在中國繪畫史上,雅集或文集至少自北宋起,就已經成為文人畫家作畫的主題之一。它們不論是記錄了著名文人參加的真實雅集,還是表現了藝術家想像中與歷代文人聚會的情景,都體現出“雅集”作為一種繪畫主體所具備的,能同時表現寫實和虛構的特征。

洪浩,“人物故事冊”,2007,宣紙紙本墨水顏料及數碼相片,132 x 105 cm ? 洪浩
2017年,洪浩受Dior迪奧邀請,作為10位合作藝術家中唯一的中國藝術家參與設計了DIORLADYART#2——藝術家限量合作系列,以他的兩幅作品《我的東西-圓之三》及《藏經,2123頁,世界地貌新圖》為原型打造了兩款手袋。

洪浩合作款,Dior迪奧供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