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充滿了濃烈戲劇色彩的2020年,對于絕大多數人,都有一種被命運和不可知的明天而裹挾的失控流離之感。對于朱可染,2020年是她作為職業藝術家的第十年,離奇的2020年,她向這個世界交出了一張全然一新的答卷。



部分展覽現場
今年夏天我看到了她的新作品《水何澹澹》和《云和松》系列,讓人有些吃驚,感覺她的繪畫有了一個質的變化,語言變得抽象,有一種極簡主義傾向,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她能夠在短時間內發生蛻變?
—— 中央美院博士媒體藝術家張小濤
見到朱可染的時候正是展覽開幕的最忙時分,在人群一波接一波的簇擁之間還是很容易就能辨識她,纖細的身形和沉靜的面容讓她看上去似乎并不受這喧囂所驚擾,從容而有禮的和不斷上前的觀者合影交流。如果再去看她的作品,也許就能更多的閱讀到她的內心,一份試圖用"安靜的力量"與這個世界交流的樸素從容。

朱可染在展覽現場
這種安靜的力量呈現出一種繪畫的零度敘事,她成為了作品與觀眾之間不在場的紐帶,這種看似"不在"的存在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入駐,緩緩流淌在畫作與觀眾的心田之中。
—— 策展人鐘舒
02
她的"水何澹澹""云卷云舒"
"澄明"展中從文本到攝影,從繪畫到裝置,展示了朱可染過去十年的多種藝術樣態。策展人鐘舒說最令人驚喜的作品,當屬其中的綜合材料《水何澹澹》。
(橫屏觀看)

朱可染,《水何澹澹》-3,2020
布面綜合材料,250X120cm

朱可染《水何澹澹》-4, 2020
布面綜合材料,250X120cm
"因為我對這種大自然的奇跡始終有一種驚奇感,所以我看到她畫中準確而且很澎湃的表現了水的形象,我真是感到很震驚。"
—— 藝術家何多苓
《水何澹澹》名字取自曹操的《觀滄海》,有著直抒胸臆的磅礴氣勢。近觀畫面曲盡其態,或云舒浪卷、或奔騰不息、或欲說還休,或云生蒼茫,盡顯滄海洪波之氣。
它的樣態,把它呈現水本身那種生命感,它的流動,它本身就在自然和時間之間,在時間和空間之間,它所包含的隱喻/情緒用之不竭,不需要去把其中的一點拿出來,讓水呈現出來就很好。
—— 詩人/美食家石光華

《水何澹澹》系列
策展人鐘舒認為這系列作品,傳遞給觀者的力量非常直接,根本無需做任何的闡釋,只需駐足畫作之前,視覺上即刻捕捉到一種強有力的動勢,是一種自覺裹挾亦是一種順勢而為。
將目光再轉換到另一個創作主題"云"系列,它與水雖是同一樣實體的形態幻化,卻顯現出大相徑庭的面貌。水在地面或靜謐或奔騰,云在天空或飄渺或壓抑。讓人不禁思考,這如同冰與火般沖撞的力量,是否就是朱可染內心那一份"安靜的力量"的來源。

《云卷云舒》-1,2020
布面綜合材料,100X135cm

《云卷云舒》-5,2020
布面綜合材料 135x100cm
朱可染的新的繪畫,《水何澹澹》《云卷云舒》系列,有一種抽象和極簡的意味,有一種東方的空寂美學,它從物象中出走,走向了一種本體的語言實驗有一種靜默的力量。
—— 中央美院博士媒體藝術家張小濤
03
她的"水""云"之源
回望朱可染十年間的創作,比如2012年的《物·象》系列:《金魚》、《花瓶》、《螳螂》和《一片樹葉》,再比如2016年《浴室》和《失樂園》,大多都充滿了文學敘事般的較為具象的創作,但又在逐步的悄然地發生著轉變。朱可染的畫面鏡頭越來越廣,她眼中心中筆下的世界越來越大,直到望向天邊,融入水與云之間。

《金魚》,2012年

展覽現場《浴室》

朱可染《失樂園》 2016
布面油畫
120X80cm
所有的作品都代表著朱可染思考與探索的痕跡,一次驚艷眾人的亮相就是一次階段性積累的裂變,一葉知秋,一幅作品可知她的十年。
這水的表現,它既是具象的卻又是動態的,有點出乎我的意料,從她的功法和技法的表現力,最后達到的目的,布局/構圖突破了七八年的自己,有很大的轉換。
—— 公共藝術家朱成
偏愛
朱可染回望十年的創作,說:"10年來素描的創作多于油畫,我似乎更喜歡素描的質樸和純粹,這和我閱讀大量的中國繪畫和古典素描有關。"對于影響自己的藝術家,朱可染如數家珍,達芬奇,丟勒,荷爾拜因,梁楷,倪瓚,牧溪…中國和西方的古典藝術家似乎是她的最愛,她愛用"讀畫"來形容對喜歡的作品的欣賞,認為那些優秀的畫中不經意間透露的筆力包含了萬千言語。

對于古典美學的執著和素描創作方式的偏愛,奠定了朱可染今日的"云"與"水"最早期的結構。如同張小濤所說:"可染在2020年的新作中把物象降到了最低,回到了"空相"的狀態,"空"是一個暫停的瞬間,也是一個絕對靜止的時刻,當我們凝視空城、空山、一花一葉時,其實也是冥想的過程。她的繪畫的意義在與把物象這個表皮給剝開,呈現了語言的內核,澄明朗現的過程就像禪修的過程一樣篤定"。
旅行札記
2018年,自駕去川西若爾蓋旅行,回來的路上堵車,我就在路邊等,看著湍急的河水奔流而下,我靜靜的看了很久,被河流強大的氣息吸引,一瞬間我覺得自己消失了,那一刻我很想畫水,覺得水的形態每一秒都在變化,但是它又是永恒存在的,水和云以不同的形態存在,本質上是同一種元素,既永恒又具有瞬息萬變的形態,它們又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像空氣一樣。后來在故宮博物院看到馬遠畫的水,很有形式感。當我開始觀察云和水的形態后,發現水具有很強的張力和韻律,在點線面的構成上本身具有抽象性和節奏感。
朱可染

在旅行的路上敏感的捕捉信息,如同"讀畫"一般,朱可染以沉靜的內心在讀云讀水讀世界。如果說2020年之前的作品是她眼中"一花一世界"的靜態,是她的敏感,自省甚至不確定,那么如今的水與云的探索,便是她心境上的自由天地,是她的平淡與空寂。
向前看,向后看
你的畫面鏡頭越來越廣,你眼中的世界越來越大,回頭看你覺得是哪里在悄然改變?哪里又從未發生過?
可染:
這10年的逐步轉變的線索大概就是我的心境吧。
我一直在拉拽著自己往前走不停留,不能因為某一個題材受歡迎而停滯。對于繪畫的語言題材,我一直保持著探索和思考。,
從未發生改變的,是我內心中始終堅持的一種獨立性。心靈對客觀世界的感受一直是開放的,敏感的,總試圖穿過表象的一切去實現自我的認知和闡述。

十年,是朱可染作為以繪畫形式表達以來的小結,也是漫漫探索路徑上,新的起點。

展覽時間:2020年10月24日--12月31日
展覽地點:成都藍頂美術館2號廳
策展人:鐘舒
學術主持:張小濤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