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27日,三瓜公社全國書畫名家“東籬畫秋”采風活動舉行。書畫名家張根虎、馮聚成、徐晉平、徐豪、翟承海、周圣祥等在游覽三瓜公社景區美景之后,在東籬花圃采風寫生,并在文化小院舉行“東籬畫秋”筆會,翰墨筆觸書寫出一幅幅美麗畫卷,用藝術的語言表達對三瓜公社的熱愛。


畫家
簡歷
翟承海,男,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中國工筆畫協會會員;
山西省工筆畫協會副主席;
山西省美術家協會主席團委員;
山西省群文系列高級職稱評委;
晉中學院特聘教授;
晉中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北京榮寶齋畫院劉大為工作室畫家;
北京鳳凰嶺美術館田黎明工作室畫家 、助教;
北京文采詩書畫研究院副院長;
北京國韻畫院特聘畫師;
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被譽為當代最具學術價值和市場潛力的中青年畫家。
寫意優美 工筆壯美
——翟承海的人物畫藝術
劉祥亮
品讀翟承海先生的人物畫作,深深被其所吸引:寫意優美,工筆壯美。
繪畫自古寫心聲,畫作體現的不僅是一個畫家的嫻熟技法、思想感情,更是畫家的靈魂。畫家的修養、學識及歷史觀、人生觀、價值觀決定了畫家作品的境界。

90周年黃河魂·太行情-出征(國畫)
193cm×180cm_翟承海
翟承海先生的寫意人物畫,繼承了以書入畫、書法用筆的文人畫傳統,以達到一波三折、起伏跌宕與生動飄逸的韻致。多勾少皴的用筆,靈活流暢,剛柔并用,起承轉合,抑揚頓挫,常在以線為骨的粗細、濃淡、曲直、疏密、燥潤、虛實的變化中一揮而就,使線的美感具有多樣性與豐富性,或如行云流水,或似鐵騎突出,同時不乏強烈的大塊墨韻點綴其間,使畫面形成線與面、黑與白的強烈對比,充分展示水墨自身的奇妙與魅力。

春天
他的寫意人物畫,不僅有專業素養,還能契合人物造型,生動而有追求,惟妙惟肖,貼近自然,格調清新,色墨精妙,頗具美感;線描健勁有力,設色明艷清雅。并且注重中國傳統美的主題:自然之美、田園之美、女性之美、漁隱之美和思悟之美。這種美在他的筆下是靜謐和沉靜的,讓人深深體驗到了這種寧靜與淡泊。特別是他筆下的女性,柳眉杏眼的俊美面容,文雅而又自然的美姿,淳樸而淡雅,無不蘊含著東方女性特有的韻味。這正是現代人在歷盡鉛華后,需要的心靈的沉淀與純真。

風和日麗
他的作品,如《海風》、《南國風情》、《云溪風輕》等中的閩南女子,體態勻稱,眉清目秀,充滿青春的魅力。透過一個或一組鮮活的形象,可以看到充滿詩意和情趣的生活場景。少女、水果、芭蕉、竹子,組成了一幅幅優美的畫卷。其魅力來自于畫中人物的表情以及那種獨特的純潔、素樸、真誠、寧靜的美感。畫面常常彌漫著恬靜、溫馨、平和、浪漫、抒情的氣氛,從人物的神情動態擴展到整個畫面,增強了作品的整體表現力和感染力。在這一個個有靈有肉的優美形象中,滲透了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個性。他的另一幅作品《高原之春》,則把青藏高原上藏族婦女的特征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們從畫中人物外形的勾勒、人物的外在裝飾和表情,可以看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婦女的勤勞淳樸和獨特的美:那紅綠相間的耳環耳墜,那裝點脖頸的長長的佛珠,讓生長在高海拔地區的藏族女子顯得格外美麗動人。她們身上那種質樸和勤勞的品格讓人肅然起敬。這幅寫意畫,帶給人一種特殊的敬畏感。讓人感受到來自青藏高原的一種遙遠的呼喚,讓人對那片神秘的高原充滿無限的神往。

南國風情
翟承海的寫意人物畫中,還有部分關于文人雅士的作品,如《寒松知音》、《寒松雅趣》等,意悠境美,筆精墨妙。他的古典寫意人物作品及筆墨方式強調“意”的營造,注重“寫”的揮灑。

惠風海女
他將古代文人墨客置身于高山流水、長天大野的大自然中,他把高士才女隱顯于松風竹韻、蕉蔭荷塘之中,讓山水、花鳥成為烘托人物情懷趣致的有機組成部分,情景相融,虛實互補。這種意象表現性的繪畫方式,與傳統文化、古老哲學水乳交融。他把對儒家的中和、道家的無為、佛家的徹悟等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一一注入他的作品,并以他自己的方式解讀著傳統文化的豐厚含蓄、博大精深。畫中清逸淡遠之風和高潔自許之格融為一體,把被世俗所異化了的自我加以凈化,追尋現代生活中的古典情懷,喧囂中的平和安詳,繁華中的淡泊靜謐。一切物象在他那里轉換為心象,成為對內心的體悟與本性的叩求。

惠風和暢
工筆人物畫以單純的線條勾勒作為造型手段,借助線條的粗細長短、方圓曲直,用筆的輕重緩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用墨的濃淡干濕在造型上的生動運用和有機結合,再加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的運用處理,充分表現形體的質量感、動態感和空間感。翟承海的工筆人物畫,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質樸古拙,獨具一格。他在百舸爭流的工筆人物畫河道上,明確自己的航標,揚起自己的風帆,建立自己獨特的繪畫語言符號,完善自己的繪畫美學框架。他的史詩般的畫卷,富于濃郁的生活氣息,營造了一個手法豐富、內容充實、色彩繽紛的藝術世界,演繹了工筆人物畫由傳統走向現代的轉換,粗獷豪放,壯美大氣,極具視覺沖擊力。

印度尼西亞作品
翟承海先生五十出頭,正值壯年,藝術提升的空間很大。愿他不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績,創作出更多精品力作,謳歌盛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求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