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藝術書展的現場,是一場交流藝術創作與書寫成果的展示,展現著城市中視覺文化的生機與年輕藝術家、設計師等群體的創作狀態,也讓紙張間的溫度與藝術,觸手可及。
2020年10月16日下午,第三屆上海藝術書展在M50創意園開幕。此次展會活動由上海藝術書展組委會和M50創意園共同策劃,呈現168家參展單位的出版物。同時,在書展現場和分會場,藝術書展將舉辦1個專業領域研討會、2個分會場策劃展、5場公教工作坊、30+場書展講座和30+場展商的新書發布活動。
開幕當天,綿綿細雨無法阻擋藝術愛好者對于藝術出版物的熱愛。在上海M50展館的樓梯上,觀眾有序排隊入場,展館內,一張張桌子連接起來的書展“地攤”也被圍得水泄不通。桌子的一邊是年輕的觀眾,另一邊是出版人、藝術家。(由于疫情,國際參展商無法來到現場。此次書展則有書展組委會安排專職工作人員負責。)

開幕當天,藝術書展外部現場

上海藝術書展現場
主辦方負責人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上海藝術書展自2017年秋啟動,以“UNFOLD”,即“展開、翻閱、呈現”為策展理念,通過藝術書節和豐富的主題講座、特別展、工作坊等策劃內容,普及藝術載體的多樣性和專業性知識講座等,從多方面來向公眾傳播印刷的美好。
“上海藝術書展的舉辦,讓公眾看到了在傳統紙媒與日常生活相行漸遠的當下,依然有很多足夠有創意、有熱情、有行動力的創作人在生產有感知力和創造力的紙質印刷品;依然有一群對紙媒閱讀、對紙張溫度、對展開書本這一帶有個人回憶感受的讀者們在支持著我們這些創作人和新內容生產者。”一位參展者說。
此次展會分布于M50創意園內四個相鄰的畫廊空間及連接部的公共廣場區域:天線空間 ANTENNA SPACE、Liang Project Co Space、香格納畫廊 ShanghART、CAC 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在這些會場中,有攝影師的作品集、有插畫師的插畫集、國內外的藝術出版物、也有不少帶有實驗性質的書籍作品。

展會現場

上海藝術書展現場
走入CAC 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觀眾首先能看到的是以出版童書為主旨的上海童書研究中心。據悉這也是該機構首次參加藝術書展。在邊上,是創辦于2013年的“Same Paper”,一家來自上海的自出版工作室,以攝影書為主要出版方向,在此次展會上主打展現的是攝影雜志《Closing Ceremony》。

上海童書研究中心展位

上海童書研究中心出版物《過年的新衣》

“Same Paper”的攝影雜志《Closing Ceremony》
來自蘭州的觀看藝術畫廊致力于攝影藝術作品的收藏,以及西北本土攝影藝術作品的交流與推廣。此次在展會上呈現的是《文獻之上》刊物,梳理了當代語境下的中國紀實攝影的作者及其作品;來自寧波的假雜志圖書館則是一家關注圖像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書機構,致力于圖像作品在紙上的呈現。這次展出的新出版物是雜志《Journal》,一本關于攝影師的期刊。
此外,荷蘭設計工作室和獨立出版商“The Eriskay Connection”無疑是展會中的一大亮點。主辦方負責人告訴記者,對于“The Eriskay Connection”的出版物,重要的是看待他們對于藝術家/攝影師的選擇,以及在刊物中所展現的調研的過程。“當你想了解一個藝術家時,你需要了解他的學習、調研和創作過程。這些刊物呈現的是一個完整的項目,無需太多語言去解釋。”

The Eriskay Connection展會

The Eriskay Connection出版物
澎湃新聞記者發現,在藝術書展中,攝影類的刊物無疑占到了較大比重。主辦方負責人表示,“攝影和媒體、報紙等本身就是緊密相連的。而一些攝影師、藝術家和大眾生活的聯系是比較遠的,但通過出版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給讀者一種面對面接觸的聯系。”

雜志《草稿》


紀錄芭蕾舞演員的手的書籍
此外,一本關注家具設計的雜志《草稿》在展會中吸引了不少目光。《草稿》中呈現了五位中國家居設計師的草圖,同時也安放了打樣過程中的材料回收,包括砂紙、布料等,試圖打破傳統閱讀的界限,以實物的方式展現一個設計的過程。邊上,一本書籍以攝影紀錄的形式,呈現了一位年輕的芭蕾舞演員的手,當你翻閱書時,書本就成為了一部動畫,手隨著節奏舞動了起來。
澳大利亞墨爾本的“Perimeter Editions”著重呈現帶有大洋洲元素的書,有藝術家所繪制的動植物生態,也有以攝影形式記錄的河流治理文獻。法國巴黎真姨書房著重展現了將小說手稿視覺化的作品及日歷形式的中國黑白攝影照片。

來自墨爾本的“Perimeter Editions”的出版物,展現大洋洲風情的繪畫
Be Water Journal 水象(簡稱BWJ)創立于2017年,以“人”為連接點,關注來自全球的“文化創造者”。目前,《Be Water Journal 水象》已出版兩期,創刊號以“回應當下”為題,關注“混合文化·傳統再生·科技·城市化·多族群共存·災后生活”,第2期以“移形換影”為題,通過對全球10位文化創造者的訪談,探討當下的數字科技等新技術與城市、自然、手工、人的關系,以及對創作、生活、社會的影響,并延展對未來世界的想象。
來自京都的青艸堂 SEISODO在此次展會上呈現的日本著名攝影家秋山亮二的攝影集《你好小朋友》,展現了他在上世紀80年代拍攝于中國的孩子,純真、善良。同時,青艸堂還將秋山亮二的攝影作品做成了折頁形式,內頁是“底片”式的攝影小圖。而著名的東京藝術書展在此次書展中為觀眾帶來了最新的衍生產品,如海報、帆布袋等。

秋山亮二攝影,拍攝對象為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孩子

根據秋山亮二攝影作品制作的折頁
據悉,在書展現場和分會場,藝術書展將舉辦1個專業領域研討會、2個分會場策劃展、5場公教工作坊、30+場書展講座和30+場展商的新書發布活動。
在開幕當天的講座現場中,PAPER MATTER創辦人蔡胤勤以“迪克·希金斯(Dick Higgins)和他的Something Else Press”為題,試圖梳理迪克·希金斯于 1963 年至 1974 年間的實踐歷程及其背景,圍繞在希金斯所組織和倡議的“其他”出版社(Something Else Press)、跨媒體(Intermedia)、激浪派(Fluxus)、藝術家書籍(Artists’Books)之間的連接。而荷蘭平面設計師及藝術家 Sigrid Calon 歷時半年創作和印刷的新書《 RISO BOOK : SC_1/1_1/2_1/4_1/8.》。在開幕講座中,她通過直播,講述自身的創作起源與實踐。

東京藝術書展的衍生品

展會現場
此外,在香蕉魚書店展位上,香蕉魚書店創辦人蘇菲在當天的講座中,談及了小空間做大展覽的意義,以及書店空間開辟出一小塊展覽空間對于一家獨立書店的幫助;在假雜志圖書館展位上,假雜志圖書館創辦人言由以“為什么要做假雜志藝術書節? ”為主題,希望喚起藝術書工作者的激情。

上海藝術書展現場
主辦方表示,藝術書展的舉辦,不再只是一個單純的市集,更是刷新和加強公眾對藝術閱讀、書籍設計、藝術出版、印刷文化的重新認知;為公眾了解藝術家書的歷史、藝術家書/個人手工書創作概念在當下創意年輕人群中的重要影響進行梳理和呈現。讓藝術書籍和藝術閱讀通過書展現場的發生和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融入公眾的日常生活。
上海藝術書展為期3天,將展至10月18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