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泠網拍十月月拍
網上預展 10.20-10.28
網上競買 10.28-11.2
得趣 · 文人書齋雅玩專場匯宮廷藝珍、金翠玉石、文房清供、明清家具之珍品,長物雅集,由物之情觀人之韻。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賞方物古器,亦可以照古人。
『壹 · 金翠』
“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李白《把酒問月》
青煙冪處,桂影扶疏,永夜閑階臥姮娥。對中秋丹桂叢中,花也杯中,月也杯中。金樽羽觴交錯,翠玉紫綺情濃,樂以忘憂。

?清·利國偉舊藏青白玉痕都斯坦羊首鏤雕賞瓶
帶座高:22cm 高:20.2cm
來源:香港蘇富比
利國偉爵士是香港七八十年代少有的幾位獲英王冊封爵士的華人,是香港著名銀行家、教育家、慈善家及收藏家,對香港社會貢獻巨大,曾推動香港順利回歸,為1997年首批獲頒大紫荊勛章的十二人之一。其收藏的玉器珍品以明清瓷器與清代御制玉器為主,是明清玉器類巔峰之作,體現其鑒藏的極高品位。

清乾隆時,內務府設立了專門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蘇州地區也有仿制。這些「西番作」玉器并未直接復制痕都斯坦玉,而是吸取其造型別致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

如此件青白玉痕都斯坦羊首鏤雕賞瓶為整塊青白色玉料鏤雕而成,玉質細膩,瑩潤光亮,散發著溫潤的玻璃光澤。
瓶身造型修長,俊俏挺拔,蓋淺浮雕獸面紋,上有花形扭,圓潤飽滿,與瓶身作子母口相合。
溜肩,束頸,下腹斜收,頸部兩側有一對羊首活環雙耳,瓶身紋飾以淺浮雕獸面紋為主,并裝飾有西域風格的卷草與水滴紋,上部有回紋鏤空,從玉料及紋飾上均體現出痕都斯坦玉器的藝術風格。
痕都斯坦玉器是指具有西域或伊斯蘭風格的玉器。乾隆朝玉工吸取了其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并結合中國傳統工藝,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稱之“西番作”。

此件賞瓶選料考究,采用水磨技術通體玲瓏薄透,鬼斧神工,既體現傳統氣韻,也有著明顯得異域色彩,極盡裝飾之妙,為清代乾隆時期玉雕的高峰之作。
與此同時,此件賞瓶為利國偉爵士舊藏,及附原配舊錦盒、題簽。

?清·翡翠雕仿生螺擺件及黃花梨盤一組九件
尺寸不一
最長:6.5cm 最短:3.5cm
盤直徑:23cm 高:3cm
來源:香港佳士得
此組雕件共為八件,均為翡翠材質,質地晶瑩,光滑潤澤。采用圓雕技法仿生雕刻成螺貝造型。
海螺是佛教法器中的一種,亦被稱為“定風珠”,能使風平浪靜,護佑平安,被視為吉祥長壽的象征。
海螺之聲亦象征佛陀法音,有傳揚佛法,驅除罪惡之意。

海螺造型精巧,形態各異,雕琢細膩,翡翠本身的色澤使海螺更加栩栩如生,獨具匠心,令人嘆為觀止。在黃花梨盤的襯托下更顯的靈巧可愛,實為仲秋精致、吉祥之文房雅玩。
在中國古代,金器作為一種身份與地位的標志,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是統治階級專用,因此往往在制作過程中不計工本,力求盡善盡美,創造出不少精美絕倫的佳器。明清時期,我國的金器制作得到極大發展,明代在宮廷設立了銀作局,清代則設養心殿造辦處,專門為帝后貴族制作金銀器。

?金器一組
明清以來的金器工藝極為復雜、制作精美、裝飾華麗,“皇家化”成為明清時期金器的主流。

?明·金制雙鳳耳花卉尊
高:18.5cm 通徑:11cm 重:421g
此尊為金質,仰蓮形口,長頸圓肩,腹部圓鼓,圈足,口沿至肩之間有一對稱鳳鳥形柄,鳳鳥圓眼尖喙,羽翼豐滿,口吐祥云與瓶口相連。瓶身部分采用錘揲、鏨刻的技法,做浮雕鳳戲牡丹圖像,此類題材始于唐代,并作為吉祥圖案,流行于后世。

此器鳳鳥形態亦源于唐宋時期的典型造型,雙翅伸展,鸚鵡嘴,丹鳳眼,頭上有靈芝形冠,頸后毛發隨風飛舞,體表羽毛細密,尾部羽毛狀如卷葉,尾羽如蕉葉,雙腿后伸,富有動態。整體畫面布局勻稱,鏨刻工藝精細,且用料奢華,十分難得。
耳杯又叫羽觴,為古人宴飲酒器。《楚辭·招魂》有述:“瑤漿蜜勺,實羽觴些。”可看出先秦時期貴族以羽觴盛瑤漿,取樂之歡,賓主之興。

?明·金制瑞獸鳳紋耳杯
高:1.5cm 長:9.2cm
寬:7.2cm 重:282g
至兩漢時期,耳杯興盛,《漢書·外戚傳下·孝成班倢伃》云:“顧左右兮和顏,酌羽觴兮銷憂。”
耳杯為金制,胎體厚重,手感沉甸。橢圓形,雙側附耳,與杯體上沿齊平,淺弧腹,平底。雙耳之上鏨刻纏枝忍冬紋,杯腹高浮雕二瑞獸與四銜綬鳳鳥圖案。

現存耳杯以漆質最為常見,銅、玉、瑪瑙等材質較少,金質耳杯則更為珍罕,當為王侯貴族盛宴時所用之物。用料奢華,紋飾鏨刻、錘揲精細,造型精美,構圖飽滿生動,為罕有之珍品。
清代金器承襲明代金器多鑲嵌的特點并有所發展,工藝水平有所提高,紋飾較明代更為繁縟。

?清·金制嵌寶萬字錦底福壽紋蓋盒
高:5.2cm 直徑:7.2cm 重:195.7g
蓋盒為金質,子母口,上下結合緊密,下承圈足,造型精巧。此蓋盒頂部為平面,圓形開光內飾萬字錦紋,亦稱萬字不斷紋,此種紋飾源于佛教,后成為中國建筑、家具、器物中的常見的傳統紋飾,有吉祥綿延不斷、萬壽無疆之意。
蓋盒四周以松石、瑪瑙鑲嵌出葫蘆與蝴蝶形態,造型飽滿,寓意福祿長壽、吉祥美好。周圍采用錘揲、鏨刻的技法表現出枝葉及藤蔓,刻畫細致,工藝精湛。
整器用料奢華,所用金料成色較高,且在金質基礎上鑲嵌松石珠寶,更顯富麗華貴,體現出清代宮廷奢華之風。

?明-清·金制鏤雕花卉紋香薰
直徑:6cm 總長:21cm 重:124g
香薰為金質,并鑲嵌珠寶,用料奢華。整體呈球形,由分作上下兩個半球的薰蓋和薰體扣合而成,上部以鉸鏈連接,一側以鉤環相扣。香薰紋飾上下對稱,采用錘揲方法做出花卉圖案,中心部分鑲嵌珠寶,四周以累絲工藝做出蔓草,盤曲鏤空,其內放置香料,可便于香氣散出。

薰球內部裝置極為精妙,符合物理機械功能,焚香盂與內外雙層同心環活軸鉚接相連,這樣不管薰球如何轉動,焚香盂始終朝上,香料不會外溢,懸于車輿或藏于袖內皆可安全使用,此形制源于唐代,法門寺地宮中即有此類香薰出土。
『貳 · 瓷彩』
“瓷至乾隆,精巧之至,幾于鬼斧神工”——許之衡《飲流齋說瓷》

?清·大清康熙年制款豇豆紅團龍紋太白尊
高:8cm 口徑:4cm
說起詩仙,必不離李白,而說起李白,必不離一“酒”。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詩文留有千余篇,以酒入詩者不盡數。
大概再也沒有哪個文人能夠將嗜酒傳唱到如此深入人心,而讓人無一絲責怪之意,反倒是平添了不羈瀟灑的人物魅力。甚至是他的結局,也偏信了那個醉酒跌入云泥而羽化登仙的故事。
而太白尊,則因形似李白飲酒所用的酒壇而得名。
只見此豇豆紅團龍紋太白尊小口微侈,短頸溜肩,肩至底部漸放,圈足較淺,修整圓潤,廣底有釉,胎質潤白細密,以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腹部暗刻團龍紋,紋飾清晰,刻畫線條流暢。造型莊重俊巧,口、頸、肩與器身比例協調。

外施豇豆紅釉,色澤嬌艷粉嫩,并有點點翠斑,淡雅宜人,為康熙時期特有的釉色。
此釉色燒制難度比郎窯紅更高,產量很少,多作為文房用具,供皇室內廷賞用,非常珍貴。康熙以后,豇豆紅釉燒制的工藝即失傳,故價值之昂珍于拱璧。

?清·大清嘉慶年制款百花不落地葫蘆瓶
高:32.8cm
來源:歐洲藏家舊藏
此瓶作葫蘆形,上以粉彩繪出各色花朵布滿瓶身,不露瓷底,如同天女散花,浮于空中,故稱“百花不落地”,又稱“萬花錦”、“萬花獻瑞”,為清乾隆、嘉慶時期景德鎮粉彩瓷器的花卉題材之一,寓意百花呈瑞,盛世升平。
瓶身所繪花瓣形狀、大小、正側各異,姿態萬千,滿飾全器,繁密之極。

嘉慶朝所繪的“萬花錦”,較之乾隆更值得稱道處,在于其除了繼承前朝的精細規整之外,注意克服堆砌繁縟,趨于疏朗簡約,在不失富麗堂皇、雍容華貴的同時,透出幾分清逸雅致的靈秀之氣。
瓶底落款:大清嘉慶年制。

『叁 · 文房』
文房器具,非玩物等也。文房清貢,借以玩目適快,鋪疊如市,頗損雅趣。其點綴之注,羅羅清疏,方能得致。——陳繼儒《小窗幽記》
中國的家具擁有著與西方截然不同的審美,在取材、設計等各個方面均是獨樹一幟。桌與椅,是中國古典家具的一大門類,它們在古人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實用價值,并以或清雅或莊重的韻致,呈現著屬于中國人的對自然和空間的思索。

官帽椅綜合了明式家具的優點,他充分反映出明式家具線條洗練、造型舒展、講究實用、結構合理的特點。
南官帽椅為中國古典家具體系中最經典之形制。而其中又以高靠背南官帽椅的等級較高,靠背板的大材需要精挑細選,高大的靠背氣勢恢弘。家具陳設以及使用亦反映出用者的權勢地位,而高靠背南官帽椅通常為主人或顯赫賓客所坐。

此官帽椅為黃花梨材質。搭腦彎弧有力,中成枕形以透雕螭龍紋與后腿相連接。高背板,素面三彎。后腿截以挖煙袋鍋榫納入搭腦,以飄肩榫連扶手,直穿椅盤成為腿足,一木連作。
前腿亦為相同造法。兩側扶手中間安有圍欄,以透雕螭龍紋與椅面相接。椅面造軟屜,下裝三面壺門式券口牙子,沿邊起肥滿燈草線,后方則安起短線直牙條。
腿間設步步高管腳棖。此椅工料皆精,造型優美,勁挺不凡。其比例落落大方,質感層次豐富,雕紋虛實相生,線條利落,起伏有致,倍顯藝匠高超造詣。
《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美是中國古代藝術創作的終極追求。而官帽椅整體構成形式和它單體內的各個部件中都有充分表現“中和”這一中式美學觀,美善相樂,剛柔相濟,文質彬彬,華樸融合。

?清·黃花梨龍紋官帽椅一對
1、2:高:113.7cm
椅面長:59.8cm 寬:46cm
器物仿古始于宋代,所謂“觀今宜鑒古”,當時的文人熱衷于通過古器物來考證古代的典章制度,同時也喜歡以慕古來增添文房清趣。
乾隆皇帝尤為摹古之逸客,上且如此,下必效之,故而乾隆朝臨古之風尤為大盛。

?清中期·乾隆年制款銅鴨形花澆
高:24cm 長:32cm 重:2698g
此件花澆即為仿造青銅器樣式而造,銅質細膩,光澤沉穩內斂,整體造型優美,神態靈動,構思巧妙,將鴨形的觀賞性與花澆的實用性相結合,獨具匠心。
只見此件鴨形花澆,斂羽佇立,曲頸昂首,嘴喙為管狀口,用于出水。尾做扇形上翹,雙腿直立,身體肥碩,腹部中空,可以儲水,器形生動寫實,栩栩如生。
鴨背部為注水口,侈口外撇,上有提梁,兩只小鴨相背立于口沿兩側,下方有陰刻“乾隆年制”四字楷書款。
鴨又稱為“鳧”,與“福”諧音,常有吉祥寓意。其藝術形象出現較早,從商周至漢代的青銅器中即有鳧尊的造型出現,用作盛酒之器。

?明·張鈞衡藏邢侗、湯貽汾銘隨形端硯
高:2.5cm 長:18cm 寬:16cm
來源:西泠印社拍賣。
古人將“筆、墨、紙、硯”喻為文房四友,又唱“水重山復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即使是柳暗花不見,還有這四個友人相伴,讓陋室文房無有寂寞,可見其對文人墨客的重要。
這文房四士中,又得硯居之首,所謂筆硯精良,人生一樂。唐庚在《硯銘》中寫道:“筆之用以月計,墨之用以歲計,硯之用以世計。”
觀此隨形端硯,粗放豪邁,線條似云水流淌,頗為自然愜意。其質地細膩,火捺蓋過近一半硯堂,并伴有青花、魚腦碎凍等珍貴石品,極為難得。
硯盒銘文:琴隱園書畫研。

硯背有邢侗銘文:“天然隱,水可汲。墨龍神,氣可吸。云騰空兮似墨,雨沛下兮足黑,恨介石兮別作治安策。邢侗銘。”
觀邢侗之銘,正欹錯落,映帶有致,運筆疾速,如風行云走,一氣呵成,蔚為大觀,無愧于與董其昌、米萬鐘、張瑞圖齊名“邢、張、米、董”。
此硯自明以來遺存至今之萬千氣象,配如此佳銘,不得不令人為其怦然心動,躍躍欲試,若入有緣人之手,切要珍之寶之,毋失毋忘。
西泠網拍 · 藝是 十月月拍
敬請期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