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建軒
談到宋代山水畫,李成一定是個繞不開的名字。李成,字咸熙。唐朝宗室后裔,大約生活在五代宋初時期,以善畫山水聞名于世。由于李成系出名門并不以鬻畫為業(yè),故其畫跡稀少,早在北宋時期便已難于見到。據(jù)米芾《畫史》記載:“李成真見兩本,偽見三百。”其畫跡罕見由此可見一斑。李成的繪畫風格對宋代山水畫影響深遠,正如宋人郭若虛《圖畫見聞志》中所說:“畫山水為營丘李成、長安關仝、華原范寬,智妙入神,才高出類,三家鼎峙,百代標程。”雖然李成畫跡早已難覓蹤跡,但從學者甚眾其風貌由此可窺見一二。如許道寧、郭熙、王詵都屬李成畫派之嫡系,他們筆下石如云動的“卷云皴”和變幻莫測的水墨氤氳或許正是來自李成所開創(chuàng)的傳統(tǒng)。本期宋代小品畫藝術欣賞便選取了四幅較為典型的李成畫派的作品略作賞析,以期讀者能對李成的藝術風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風雨歸舟圖 絹本 25.6×25.3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風雨歸舟圖》,絹本,25.6×25.3cm,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舊題為許道寧所作。許道寧,北宋畫家,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其畫早年師法李成,善寫秋江寒林,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用筆簡快,山石峭拔的獨特風格。此畫描繪了山林江岸風雨大作,叢林樹木隨風飄搖,江上漁人逆風而行的情景。這是一幅表現(xiàn)雨霧迷濛非常出色的作品,峰巒間淡墨的渲染極為精簡卻意味無窮。畫中山石以卷云皴為之,李成正是卷云皴的開創(chuàng)者,而許道寧則一度被認為是學李成最佳之人。或許這便是后人將此無名氏作品定為許道寧的重要原因。但此畫無論是構圖還是畫法都屬南宋中后期的風格面貌,這顯然與許道寧相去甚遠。

青山白云圖 絹本 22.9×23.9cm 北京故宮博物藏
《青山白云圖》,絹本,22.9×23.9cm,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舊題簽為“許道寧青山白云”。圖繪一老翁于溪岸邊結廬而居,幽谷蒼松間坐看云起,頗具王維詩意。此畫風格近于李成、郭熙一派,松枝遒勁作蟹爪狀,山石以卷云皴為之。畫面中近景與遠景以云霧為銜接,這是南宋山水畫常用的處理方式,不似北宋山水一般會對中景有較為詳盡的描繪。本圖對幅有宋高宗吳皇后所題詩句:“青山曉兮白云飛,青山暮兮白云歸。青山茂兮明月輝,了不了兮誰得知。”此亦為之增色不少。

山店風簾圖 絹本 24×25.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店風簾圖》,絹本,24×25.1cm,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舊題郭忠恕所作。郭忠恕,宋初著名畫家,長于界畫,所繪亭臺樓閣、舟船車輿,冠絕一時為世人所推崇。《宣和畫譜》評價其為:“三百年之唐歷五代以還,僅得衛(wèi)賢以畫宮室得名。本朝郭忠恕既出,視衛(wèi)賢輩其余不足數(shù),如忠恕之高者,豈復有斯人之徒歟?”足可見其在當時影響之大。然郭忠恕畫作傳世稀少,僅以《雪霽江行圖》可信為真跡。此圖畫法明顯受到李成影響,山石用卷云皴石如云動,樹法為蟹爪、鹿角枝。郭忠恕與李成是同一時期各具風格的大家,畫史記載其畫師法李思訓和王維。這明顯都與本畫的面貌不符,因此可以斷定本畫并非郭忠恕所作,故作者改為佚名較為恰當。

春江帆飽圖 絹本 25.8×27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春江帆飽圖》,絹本,25.8×27cm,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舊題為“郭熙春江帆飽”。郭熙,字淳夫,河陽(今河南溫縣)人,北宋著名宮廷畫家,熙寧年間曾為圖畫院翰林待詔直長。郭熙的山水畫深受宋神宗的喜愛,畫史記載“一殿專皆熙作”,由此可見一斑。其畫師法李成,山石用“卷云皴法”,畫樹多以“蟹爪枝”為之。本幅《春江帆飽圖》描繪了江岸邊大石間長有幾棵虬髯古松,岸旁泊靠著數(shù)艘船只,遠處江上兩艘帆船正迎風駛來。此畫風貌與郭熙樣式類似,因此雖無款識,后人仍定位為郭熙所作。但從畫面所采用的邊角式構圖以及山石細碎的用筆判斷,此畫應屬南宋郭熙傳派的作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