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介】
張洪馴,字馬川,號大荒堂,黑龍江人。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顧問,國家藝術基金評審專家,黑龍江省重大歷史題材創作評審委員,國家一級美術師(二級崗位),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曾任黑龍江省三、四、五屆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北大荒美術家協會主席,北大荒版畫院院長,黑龍江省美術館副館長,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公開發表作品,曾創作大量插圖、壁畫、水墨、版畫。其作品多次入選國際國內大型美展,榮獲全國美術創作金、銀、銅獎等多個獎項,并有國際國內多家美術館,美術機構,收藏家收藏其作品;著有《張洪馴畫集》水墨、版畫二卷。
在中國畫創作上崇尚師法自然與中國傳統筆墨技法。多選用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象為素材進行創作。注重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創作理念,追求東方神韻與時代氣息的注入及畫外精神展示與表達。

傳統與自然
——張洪馴的花鳥畫創作
于顯達
初見張洪馴的花鳥畫令我驚詫不已,早知道他是一位成績卓著的版畫家,沒想到還是一位花鳥畫家。看他的花鳥畫,多以北方自然環境中的花鳥為對象,又以傳統筆墨為表現手法的“北方花鳥畫”,因此他的作品呈現出既有傳統又有別于傳統的一種另類。
他在學習花鳥畫的過程中,兩種類型的花鳥畫交替進行,回到傳統解決語言問題,走進自然解決藝術境界問題。

回到傳統就是回到明清以降的徐渭、八大、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的傳統派花鳥中去。解決的是傳統花鳥畫的語言問題。畫家給自己提出的任務很艱巨,作為版畫家要掌握傳統花鳥畫的語言有相當的難度,其原因是在長期的版畫創作實踐中已經形成了版畫創作的思維定勢,版畫家用版畫的形式眼光看世界,也用版畫的形式語言來思維。更何況版畫材料所要求的技藝和花鳥畫毛筆、宣紙、水墨材料的技藝,與審美趣味都有很大的不同,甚至藝術情趣、藝術境界都有天壤之別。因此要掌握花鳥畫的語言就要打破版畫的思維定勢。而掌握傳統派花鳥畫的筆墨技巧也非一日之功。正如他自己所說:“好像一拳打在了棉花上”,用了很大的勁也不見效果。又說:“畫了三年以后筆才立住了”,指用了三年時間用筆才有了力度。他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水墨創作直到90年代初才完成了從版畫到水墨花鳥畫的跨界轉換,并熟練地掌握了花鳥畫的技法,為他的花鳥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在《山風多清雅》、《微風圖》、《有家圖》、《回望》這些具有傳統花鳥特征的作品中,看到他的這些作品在畫面的結構上已具備了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的特征,有些畫面結構嚴謹,筆墨老到,有的畫面墨法精微。
掌握傳統花鳥技法不是他的最終目的,他的目的是以傳統的筆墨創造一種以塞外自然環境中的山花野卉為對象的“北方花鳥畫”。為此他走進了自然,走進了冰雪覆蓋的原野,走近了遍野爛漫的山花。于是一幅幅生機勃勃的花鳥作品應運而生。比如在上個世紀90年代創作的《靜雪》、《蒼野》、《三月》、《山林》等以山林、雪地、雛雞為描繪對象的系列作品中體現了“北方花鳥”典型的個性特征,同時出現了山林與花鳥兩種繪畫形成混搭的現象,拓寬了花鳥畫的藝術境界。當然這個系列的作品還在探索中,還有過多的山水痕跡,與其說是花鳥畫,還不如說是山水畫中點綴了花鳥的作品。

沿著這個花鳥與山水混搭的發展軌跡,看他在2004年到2005年創作的《花香滿天》、《丁香樹下》、《驚蟄》等作品比較前述的雛雞系列就更加成熟,雖然依然是花鳥與山水的混搭,但已經是以花鳥為主的混搭了。這些作品多取山坡一角,密密的花叢。整幅畫面萬技齊發一片生機,從畫內聯系到了畫外的一叢花,聯系到了滿山遍野的爛漫山花。在構圖上以下部的滿與密和上部天空的空遠相對照,給人以無盡的聯想。而其中的《驚蟄》春寒料峭乍暖還寒的時節,一對雁陣在天空中掠過,由下部的密不通風的樹木山影托出。使這幅畫具有了更加悠遠的意境。在《逆風》中幾枝參差不齊的柳枝,在淡墨的山坡的襯托下,幾只野鴨受到驚擾,撲欏欏的逆風飛出,我喜歡這種情趣,也喜歡這種淡遠的境界,把我們的心帶到了遠方。

需要說明的是我為了敘述的方便先說了他的傳統花鳥畫,后說了他的在傳統基礎上的北方花鳥畫,實際上當他感到畫面的筆墨需要加強的時候,他就畫一段時間的傳統花鳥畫;而當他在境界上需要拓展的時候就又回到“北方花鳥”的創作中。他近日畫的一批畫就是回到傳統里面去,畫面更簡捷,筆墨更精巧,格調更文雅。

洪馴是一位勤于實踐、善于思索的畫家,是一位在研究中前進的畫家。他正是帶著傳統程式與自然對象,繁與簡糾結的問題,默默的嘗試著、探索著。這位以版畫立身的花鳥畫家及其作品與科班出身的花鳥畫家的作品相比更具獨特的藝術個性。
“北方花鳥”的隊伍里又多了一位有思想、有實力的水墨畫家。
(本文作者:黑龍江省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顧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