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每逛國內一些博物館,古玩店鋪,諸多載體如絹紙本的畫、玉器、瓷器上,你總能看到許多幼童、小少年在室內或庭院或郊外耍鬧、游戲。而一番梳理下來,你能發現,歷史上宋、明、清朝代,嬰戲圖尤其多。宋代多顯現在存世的畫幅、瓷器、玉器上。北宋五大名窯及更多地方窯口,均單色釉,少圖案。南宋龍泉窯碗內偶見嬰戲圖形,北方磁州窯的罐、枕上,多有或釣魚或臥躺的嬰兒圖。明代的繪畫尤其是明中期宣德特別是正德、嘉靖時期的瓷器上,嬰戲圖逐漸風行,小孩子蹴鞠圖十分常見。客觀原因是因為無論是明朝繁盛的青花,還是后來發明的五彩,對“嬰戲圖”再現更容易。清代的圖畫、瓷器的青花粉彩、玉器上,或“百子圖”或“三娘教子圖”或“庭院嬰戲圖”等,更已普遍化。傳統文化倫理中,福祿壽三星,“福”即是寄望多子,“多子多福”,故歷朝歷代也將這種寄望顯現在不同的藝術載體上。宋、明、清“嬰戲圖”相對更多,與這幾個時代的商品經濟、俗世文化的發達及瓷器玉器家具等工藝技術的升級換代有關。竊以為,還有一個隱藏原因:與其時帝王子嗣的夭折過多、稀薄有關。

宋 蘇漢臣 秋庭嬰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人物畫題材有兩種取向十分突出和顯耀,其中之一就是風俗題材。風俗畫中以兒童為題材如雨后春筍,從北宋到南宋日益增多。傳世有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冬日嬰戲圖》、《百子戲春圖》、《重午嬰戲圖》,李嵩的《貨郎圖》、《骷髏幻戲圖扇》,佚名作品如《蕉蔭擊球圖》、《浴嬰圖》、《水庭嬰戲圖》、《荷亭兒戲圖》等。工藝品中,玉器“持荷童子”最為多見。富貴人家佩戴,求“連(蓮)生貴子”。實則,連生貴子、多子多福的祈求,不僅平民,也是宋代帝王的“內急”。在北宋就轉得了天下的趙光義,“靖康之變”發生時,子孫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災難,皇室宗親大部分被俘北上,有幸存留在南宋疆域之內的宗室數量已很少。……在時光的逼迫中,帝王的意旨,反映到藝術品上,便化出了更多的熱熱鬧鬧的“嬰戲”圖景——從宮廷,衍化到了民間。而明朝,國祚延續276年,其中出現過16位皇帝,也只有6位子嗣繁多。皇帝也是父親,大好的江山社稷需要兒子固守、傳承,最好還能進一步開疆拓土。他們的心愿投射到藝術上,豐富多彩,并打上自己的性格、審美趣味之痕跡。當然,作為藝術表現,明代的嬰戲紋既多樣又富有特色。畫面普遍生動活波,充滿著童真的情趣和吉祥的意蘊。常見的圖案有戲蓮圖、蹴鞠圖、放風箏圖、捉迷藏圖、斗蛐蛐圖、玩花燈圖、習武圖、對弈圖等。

明 朱瞻基 苦瓜鼠圖卷
宋代皇帝文藝細胞發達,明代皇帝也很有范。說太祖朱元璋也會畫畫,今存世只有書法《大軍帖》,惜當時很多杰出畫家不幸死于他手上。明宣宗朱瞻基、憲宗朱見深、孝宗朱祐樘畫皆擅。明朝嬰戲圖更多地顯現在藝術品中,也投射著帝王“求子”的心理動機與審美意志。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朱瞻基鼠圖有《三鼠圖》、《苦瓜鼠圖》,皆是他當時求子心緒的反映。他畫《苦瓜鼠圖》,圖中的苦瓜和老鼠,特性皆多子,其祈盼多子之意一目昭然。他親自題寫年款:“宣德丁未(1427)御筆戲寫”。這一年是他登基的第三年,皇帝年過三十卻久久無子,意味著他很有可能無法傳位于自家后代,皇位繼承權就會落到兄弟手中。有趣的是,就在作此圖當年,孫皇后為其生下長子朱祁鎮,解救了困境之中的宣德皇帝。對于明中期嬰戲圖盛行,也有人認為是源于道家“無為、自然”的精神以及其所衍生的“童心說”思想。道家認為,嬰兒最純真樸實、無思無嗔、清心寡欲,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象征,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代表。明代中期,心學崛起并風靡一時,心學繼承了道家思想的精髓,認為人心是世界萬物的本源,提出“以自然為宗”的修養目標、為學宗旨,講求“真性”、“真修”。其中代表性的是明代思想家李贄的童心學。明朝皇帝大多信道教,追尋清凈無為。嘉靖皇帝甚至廿余年不上朝,無為而治。由是,社會對人的本性和童心的推崇,使得瓷器上的嬰戲題材逢時而發,大大增加。

清·同治 吉祥如意款粉彩歲朝嬰戲圖大盤
而到了清朝,如果康熙瓷“百子圖”將軍罐等代表著一種雄強、奮進、開拓,那么同、光朝代主要藝術載體上的“麒麟送子”圖案背后的祈愿、衰落、強弩之末,正是王朝國力江河日下的顯現,而最直接的表征,又合契暗喻,是皇帝的子嗣從繁盛到凋零:兒子,皇太極11個,順治8個,康熙35個,雍正10個,乾隆17個,嘉慶5個,道光9個,咸豐2個,同治無,光緒無,宣統無。嬰戲圖,一幅社會各階層倫理教化而曲款相通的心意、心象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