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歲的中央民族大學美術系教授、畫家劉漢近日將一幅最新畫作《拓荒牛》贈予上海臨港集團,劉漢筆下的第一頭“拓荒牛”誕生于1980年代初,其背后的所蘊藏的開拓精神感染無數改革者,其題跋還被引為座右銘。延續近40年,耄耋之年的劉漢捐贈《拓荒牛》給臨港集團,也寄托著他對臨港集團的高速發展和開拓性的期待——就像畫中的牛一樣,有著一股義無反顧的犟勁、韌勁。
木軛深深勒進它的脖根,肩峰上的毛發在寒風冷雨中抖動,弓起的腰身拉著犁鏵,四條健壯的腿吃力向前邁動,兩只銅鈴般的眼睛熱切地直視前方。劉漢《拓荒牛》中的牛,無疑包含著昂揚向上的振奮和一種苦苦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

劉漢
《拓荒牛》是劉漢反復創作的題材,他筆下的第一頭“拓荒牛”誕生于1980年代初,劉漢回憶當時正在改革開放初期,他去夫人所在的糖廠接觸到廠里的基建科長,被其改革拓荒精神感動,由此以遒勁的筆觸,繪就出一頭頑強奮進的拓荒牛,并題跋“風吹雨打不回頭,骨瘁筋摧莫怨尤。何必計較鞭加背,此生原是拓荒牛。”

劉漢作品《拓荒牛》
從玩畫的少年到持槍的武士
《拓荒牛》的精神也貫穿劉漢的人生,他原籍廣東中山,1932年出生于南京,其家族也于辛亥革命和中國近代史息息相關,他的伯父劉思復為同盟會華南支部支部長,父親劉石心創辦了早期進步刊物《勞動者》,并擔任中國第一所國立華僑中學首任校長,并參與了《共產黨宣言》首版中文全譯本的出版和印刷。

劉漢,澎湃新聞記者 朱偉輝 圖
在劉漢少時的記憶中,徐悲鴻、高劍父等畫壇的名家也是家中的常客。當他最初卻未曾想過以繪畫為業。他曾就讀于上海中國中學,新中國成立以前,租界時期的上海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坐船離開上海時深深埋下了報國之志。而后,劉漢一家輾轉廣州、香港等地,當家中兄弟紛紛投身學問,劉漢卻選擇投身軍隊。
1949年,劉漢隨同學從香港回深圳,加入了解放軍文工團,還在《白毛女》中演過趙大叔,后隨部隊參加剿匪,在走南闖北中,他聽說了一個故事:在“土改”中,地主逼迫農民為其隱瞞土地,一個農民不從,卻被地主打死。劉漢以其為背景創作了宣傳畫,并寄給了當時的《珠江農民報》,不想不久之后的一個趕路的雨夜,他在渡口看到風雨中小店的山墻上刷著一幅宣傳畫,雖然在雨水的沖刷下有些模糊,但他還清晰地看到就是自己為農民創作的宣傳畫。“我聽見小店里人拿著傘招呼我過去避雨,但我就是定在雨中,回想起來一路所見的幾張宣傳畫都是被臨摹放大的自己的畫。源自生活的繪畫還有著如此的社會功用,這一刻我忽然感到自己從‘玩畫的少年’變成了‘持槍的武士’,畫筆也可以是武器。”對于那個近70年前的雨夜,劉漢依舊記憶猶新。
1956年,劉漢從部隊轉業,真正開始了繪畫之路,而最初他的繪畫風格還是偏油畫一路。1957年他與何克敵合作創作歷史畫的《百色起義》,如今還收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他的另一創作《洗衣裳》曾獲廣東省首屆青年美展油畫一等獎。

何克敵、劉漢,《百色起義》,222*174cm,1957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藏
雖然在油畫上已小有成就,但在與浙江美院(今中國美院)人物畫大家周昌谷先生的交流中,周昌谷建議他研究中國畫和線條。他開始閱讀中國古代畫論,以及黃賓虹等畫家的畫語錄,并在其中探索中國畫以及線條的奧義。
這一階段,也是新中國連環畫創作的高峰期。劉漢先后創作了《紅旗譜》《紅色風暴》《海鷹》《兩個羊倌》等連環畫,其中1963年出版的《紅旗譜》,一經面世就廣受好評,這部作品與賀友直《山鄉巨變》和王緒陽、賁慶余等的《我要讀書》齊名,并成為美院學生和繪畫愛好者臨摹學習的范本。
《紅旗譜》是現代作家梁斌所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描寫了冀中地區“反割頭稅”斗爭和保定二師的學生愛國運動,真實地反映了從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前后到“九·一八”事變時期北方社會錯綜復雜的階級關系。為了能創作《紅旗譜》連環畫,劉漢到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詢問創作選題事宜,拿到腳本確定創作后,他深入河北農村,在河北高陽和蠡縣待了大半年,畫速寫做素材積累,并且跑到小說作者梁斌的老家,見到了作者的哥哥了解當時的情況。為了讓筆下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性,劉漢在生活中尋找連環畫中的人物形象。

《紅旗譜》內頁中的連環畫

《紅旗譜》內頁中的連環畫
然而,其中也有一些特別的故事,劉漢回憶道,“當時我借了一輛自行車,在豬籠河兩岸的村莊轉了半天,碰到了一個老頭,簡直就是活的‘老驢頭’,于是就一路跟著他,感覺已經有把握畫下他后,就離開去尋找其他形象了。直到半個月后,我才想起來竟還沒有畫‘老驢頭’呢。提起筆來,我才發現已畫不出來當時的感覺了,非常遺憾。”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紅旗譜》第一版編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的盧敦良先生也功不可沒。在最初的創作稿中,劉漢直接將在河北農民日常所見的兜襠褲畫到作品中,但編輯建議調整使作品更具藝術性,果不其然,修改后的作品更符合創作規律。然而遺憾的是,《紅旗譜》本來預計要創作4部,他只完成前兩部,第一部剛剛出版,卻因時代變化,這一選題被叫停,后面的創作也就斷了,更讓人感到遺憾的是,第二部的手稿也不幸遺失。第二部的手稿也不幸遺失。
中國畫的教學與實踐
除了在連環畫創作方面的成績外,劉漢作為一位中國畫家、以及中國畫教育者,對于繪畫的理解也有著自己的見解,
1980年代劉漢的繪畫迎來了一個高潮,1980年春,劉漢首個個展在長沙舉辦,此后在廣州、青島等巡展。當時的全國畫壇正意欲創新,卻一時找不到頭緒。劉漢在各地的連串畫展,正好啟迪了探索者的創新思路。1985年,劉漢個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反映空前,畫家筆下律動的線條也撥動了觀者的心弦。

劉漢,《走天涯》

劉漢,《數星星》
劉漢曾在中央民族大學兼職任教,1984年劉漢在眾多專家教授的認可和推薦下進入民族大學美術系,后成立中國畫改革試驗班。試驗班首批招了12名學生,“當時的教改主要是針對基礎教學,有三條:改板塊素描為融線意象素描;強化書法規律參透下的速寫訓練;增設延伸書法成為抽象線條的韻律作業。所謂抽象線條的韻律作業,是不要字形也不要物象,把書法韻律擴展開來,在干濕濃淡、強弱虛實的變化與協調中尋求線的音樂。”在具體教學中,劉漢要求學生在畫速寫時采取“半默寫”的形式,即背對模特,看一眼,畫幾筆。
正如教學中對學生線條的要求,劉漢在自己的創作和研究中,也始終提及線條,并在書法規律與物象融合的規律外,尋找線條的表現力。
早在1988年,劉漢在《拾回來你失落的明慧》一文中就首次把中國畫和20世紀恢宏文化聯系起來,并且開始身體力行地創作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水墨畫。他的水墨畫強調線意識和線造型,這正是他從傳統繪畫、書法中汲取的理念。
“不管畫人物、花鳥還是山水,我都在其中尋求‘線條’、塊變(墨塊)和點的辯證法。中國的書法和繪畫是一條長河。可以這樣歸納,線條的韻律,是難以言表的。延伸出來就是‘線條’的表現力、震撼力。形式感需要和畫家自己的生活體驗相吻合。”劉漢歸納道。

捐贈儀式現場
如今年近90的劉漢依舊在畫畫,在捐贈儀式上,劉漢的大寫意的筆墨、粗獷的線條得到了觀者的贊許。臨港集團總裁袁國華對劉漢教授的惠贈以及上海東方消防培訓學校董事長霍培國一行的出席表示感謝。同時,臨港集團還聘請劉漢教授為臨港創新管理學院客座教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