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觀美術館時,不開閃光燈、不破壞展品等已成為多數觀眾的文明觀展共識。不過,觀眾能否在美術館內寫生呢?8月18日,一名美術老師發文稱,自己帶領幾個學生來紅磚美術館游學,其中一名學生對裝置藝術很感興趣,準備用速寫本記錄時,其速寫本被工作人員扣下,理由是“在美術館里寫生造成的觀感不好”,引發網絡熱議。

紅磚藝術館
對此,紅磚美術館于19日回應稱,根據美術館規定,觀眾未經許可不得攜帶書寫、繪畫工具入館參觀,寫生活動需要提前三個工作日進行電話預約,團體寫生活動需要在美術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進行。本次寫生活動并未提前與美術館溝通,因此紅磚工作人員要求該學生寄存其A3尺寸大小的速寫本后繼續參觀。
當下公眾文化生活需求不斷提升,越來越多觀眾選擇到美術館親近藝術,與大師原作對話。在觀摩原作的同時,一些觀眾還帶上紙筆現場臨摹,這對于汲取藝術靈感、促進藝術創作起到重要作用。在寒暑假期,以中國美術館為代表的一些美術館往往會迎來許多臨摹名作的小觀眾,他們專注學習的姿態也成為美術館的一道風景。
對于美術館內能否寫生,國內美術館并沒有統一的明文規定,各家美術館在實際中的管理也存在著差異。如中國美術館要求寫生者將畫板面積控制在31cm×40cm內,可以使用碳鉛筆或水彩筆,不能帶畫架或水溶性畫材進入場館。有的美術館對此并無規定,還有一些美術館禁止觀眾未經申請現場寫生。
部分美術館不允許寫生的做法,的確存在根據各自實際控制管理成本的考量。例如寫生者不慎將顏料甩到藝術品上,或在作品上涂畫,造成藝術品的損壞,可能導致館方高額的損失。藝術培訓機構組織大量學生臨摹寫生,也可能干擾其他人的正常參觀。為確保展品安全和對觀眾參觀秩序的維護,美術館有權利做出相應的規定。
不過,網友的熱議也折射出公眾對于美術館履行公共藝術教育職能的呼喚。觀眾對作品進行臨摹寫生,是與之產生精神交互的一種方式。將其斥為“觀感不佳”的說法,是對美術館美育普及的職能與維護秩序的要求本末倒置。寫生行為是否真的突破參觀美術館的規范邊界,仍然有待行業的商榷。
面對目前各美術館規定不一的情況,觀眾需查詢相關要求后前往寫生,遵循文明觀展的規定。禁止觀眾未經申請現場寫生的美術館,應在更加醒目處采取標語提示,對有此類行為的觀眾予以更有溫度的引導,或在展期內推出更多允許寫生的專場公教活動,滿足藝術愛好者的需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