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老藝術家張功慤先生8月27日去世,享年98歲。張功慤是吳大羽的愛徒,也是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的同學,更是國立藝專現今唯一仍在堅持創作的西畫學生。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李超所稱他為“看不見的國立藝專‘第二代’”。
張功慤1924年生于上海。曾求學于蘇州美專上海分校,在顏文樑等老師的指導下,接受具有巴黎美專風范的油畫訓練。1943年,熱血青年張功慤奔赴抗日后方重慶,巧逢杭州國立藝專遷至重慶,在沙坪壩的磐溪進行招生,張功愨報考并以成績優秀被錄取。

張功慤青年時代
張功慤受業于吳大羽、林風眠、方干民等老師,特別是跟從吳大羽先生40余年。當國立藝專1946年遷回杭州,吳大羽返校任西畫系主任時,張功慤轉入其工作室,開啟了這段師生情。

張功慤與吳大羽
上世紀五十年代,張功愨開始個體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始終充滿著自由奔放、不受約束的現代藝術氣質。
美術圈對張功愨的評價,最多的詞匯是“大器晚成”。而其老師之一的丁天缺也形容其“青出于藍勝于藍”。張功愨的藝術探索分別在60年代和80年代經歷了兩次轉變,其一生的藝術創作,被藝術評論家石建邦劃分為“對景抒情式”、抽象水墨以及“真實情感”三大類。

1988年作品《群》
張功愨從中國古代文化思想中汲取養料,特別是把先秦的老莊思想中精神自由、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等哲學和藝術境界,轉化為自己的現代繪畫見解,最終形成了個性獨特、變化豐富的繪畫表現語言,保持了一個真正藝術家所必具的“學術獨立、思想解放、情感真誠、創作自由”的專業精神,營造了中國美術史中現代繪畫的獨特王國。
張功慤的現代繪畫作品的造型表現方式,并不是刻意描繪或制作能成就的,而是以獨特的“天然成趣”的藝術表現方式,暗合了中國古代文藝思想中“無為而為”“天人合一”的深奧哲理。在創作過程中,他絕不會被眼前物象的外在面貌所控制,而是隨時可能有新的發現,從而變化和調整畫面的結構與色彩。欣賞他的作品,有時會隨著人們視覺重點的轉移,常常變化成另外一個新的面貌。他的作品,是作者自由想象、心情暢悅后留在畫布上燦爛心靈的軌跡。所以,張功慤的繪畫具有“在抽象作品中暗示著具象的造型,在具象作品中又隱藏著抽象的內涵”的特點。他的繪畫創作,也不是僅僅具有所謂的高超繪畫技巧就能夠達到的,而是已深入到一個肉眼看不到的心象世界,充滿了無限的生命情趣和造型意象。他有關繪畫創作的見解讀來更是頗有啟發。

60年代作品《飛天(彩墨)》
張功愨盡管作品的外在形式看似是西方的架構,但其蘊含的意象表現卻充溢著東方精神,主張“藝術應該表達自己的內心真實、主觀感悟和內在激情,要透過表象把握到對事物與眾不同的認識和感受”。張功愨也是國內僅有的從學生時代起就不間斷,堅持現代藝術畫風的畫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