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之于中國,堪稱華夏文明廣闊牧野里最為壯觀的文化地標之一,她屹立東方,澤被天下,千百年來,對我國乃至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當人們徐徐回望,就會不難發現,中國陶瓷史每向前邁進一步、每一個新陶瓷品類的破空誕生,無不是先民們智慧的結晶與勇于創新的結果。時至當下,隨著全球各地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日趨活躍與多元,那種模仿傳統、重復自己的行為與現象早已不再是陶藝家們的選項。

開幕現場嘉賓合影
2020年8月20日下午三點,由中國漢光瓷起興舉辦的《無界——現代生活空間適用陶瓷系列創意設計展》在上海中心大廈37樓寶庫文化中心·琺瑯廳啟幕。展覽以打破傳統、解放思想、跨界融合為活動主題,匯集了一大批來自國內外建筑、雕塑、珠寶等諸多領域的設計師,他們以不同的視角和迥異的風格,各自創制出一件(套)陶瓷作品。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李遊宇先生致辭
這其中,不乏引領潮向的卓越藝術家,也有小荷初露的新銳設計師,他們都富擁著豐沛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通過各自對空間存在方式的體認,實現了一次對陶瓷設計概念的突破,這對于我國當代陶藝界創新的啟迪、引領與推動作用,具有著不可估量的標志性價值。

展覽現場
誠如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時尚設計學院副院長李遊宇教授在開幕式上所說的那樣:本次展覽以“無界”來跨界,以“創新”來創美,不僅為公眾呈現了一場盛大的跨界交流對話,其設計創新帶來的藝術新浪潮也為未來漢光瓷的發展提供了新方向。
陶瓷藝術的根本在于造型。人類從事造型活動,最早就是從陶瓷開始的,在時間的巨流里可上溯到五千至1萬年前。由是言之,陶瓷造型可以說是一切造型的模板、母體。經過歷朝歷代的沉積與演變,分流出了我國歷史上多領域的、豐富的造型語言,尤其是現代設計分工趨向越來越細膩的當下,建筑,工業造型,室內設計,珠寶設計等等,已然自成體系。那么,鑒于一切造型活動都是以型和形式感為根本,《無界——現代生活空間適用陶瓷系列創意設計展》的跨界設計,就是要讓各行各業的設計高手,以不同的視點來進行了一次造型的大膽嘗試以及形式的深入探索。
位于展廳中央的漢光瓷國宴餐具《玉蘭盛典》則近乎完美地詮釋了這種理念。它的每件器具的造型,大都采用白玉蘭花開放的各階段姿態,通過藝術的提煉、加工而成,蓋鈕、毛巾扣等上面的花朵形態,通過手工一點一點地精雕細琢,幻化為一朵朵或花蕾、或待放、或盛開的白玉蘭,在冰肌玉膚的瓷體上仿佛再次蘇醒,豐腴飽滿,儀態萬方,它根本區別于雕龍附鳳的傳統官窯瓷器,也與國外一線品牌瓷器的造型判然有別,堪稱當代陶瓷藝術創作中造型創新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杰作。

而眼前的這套花插(如下圖),通體純白不假任何裝飾,然而作者獨運四兩撥千斤之匠心,巧妙地將器皿置于一種最大傾斜限度的狀態之中,賦予了平凡質樸以無限的勢能與動感,乍看搖搖欲墜,久觀則又能體察到一股躍躍欲飛的沖動充溢其間,凸顯了某種無論置于何種場合都能與周遭環境相匹配的錯覺美。這種對舊有、慣常秩序刻意破壞的創作意圖,并不多見,可是當了解到它出自大名鼎鼎的室內設計師陳向京之手時,人們的一切疑竇也就頓然冰釋了。


這尊花器(如下圖),采用的是漢光瓷獨特的材質與配方,以純手造而成。在四平八穩的堅實基座上,作品的每一個側面都呈波浪形紋舒卷而上,到頂端達成一致,歸納為金色的圓口。整個作品從局部到整體,既有線條沖突的對立,又有氣韻連貫的統一,彰顯了創作者反叛傳統的前衛與時尚之自覺。


再例如這件名為《葉落知秋》的的花瓶瓷器,是著名建筑設計師李智翰先生的手筆,雖運用的是中國傳統的器型,可是當觀眾走近端詳,就會隱然感覺到那一片片逼真酷肖的銀杏葉子,仿佛是被一層柔冰所覆蓋,晶瑩剔透,圓潤秀雅。這樣的整體呈現效果,相比景德鎮、歷代官窯瓷器可謂判若云泥。

又如這一款署名為《晨露》的紫砂壺,風格極簡卻富有張力,作者將設計元素處理到減至不能再減的程度,以晨曦中草尖上一滴稍縱即逝的露珠,作為整件作品的靈感來源。壺身通體圓潤,線條簡略含蓄,壺嘴就深藏在壺身上端,而壺把與壺身則相互取勢,渾然一體,顯示出創作者深厚的因物寫神的超凡能力。

部分作品欣賞



創意瓷器 《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