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蟲畫作為中國傳統花鳥畫的一個重要分支,具有悠久的發展歷史。
早在魏晉時期就有關于圖畫草蟲的記載,晉人郭璞曾為《爾雅》注釋配圖,其中亦不乏對草蟲的描繪。不過彼時的草蟲圖還很難看做是獨立的藝術作品?;B畫發展到了唐代已趨于成熟,草蟲畫也隨之更加完善,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二子李元嬰便以善畫蜂蝶而著稱。五代時期,作為花鳥畫兩大源流發端的徐熙和黃荃均善畫草蟲。如現存的黃荃《寫生珍禽圖》中就描繪有十二只昆蟲。到了宋代,花鳥畫發展到了歷史性的高峰,善畫草蟲的畫家眾多,又以崔白、林椿、趙昌、易元吉等人最為著名。這一時期的草蟲畫追求的是自然生趣,得益于畫家細致的觀察,他們筆下表現出的草蟲使人如觀活物。接下來,筆者將介紹三幅頗具代表性的宋代草蟲小品畫以饗讀者。

宋 佚名 草蟲圖 絹本 25.4×25.9cm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
《草蟲圖》,絹本,25.4×25.9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此畫無款,從其風格判斷應屬南宋早期畫院作品。畫家借鑒了折枝花卉的表現方式,描繪一幅草蟲野趣的圖景。這類題材的畫作一般給人的印象是生動野逸,而此畫卻透過畫家細膩精致的描繪表現出了一種靜謐恬淡的氛圍。紛亂的草叢在空白的背景上變得有了秩序,蚱蜢、蜻蜓、草叢構成的三角形構圖使松散的景物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清新淡雅的設色讓畫面看上去干凈通透,這是一種典型的南宋畫院的風格基調。
(二)
《葡萄草蟲圖》,絹本,26.2×27.6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署有名款,為林椿所作。畫中描繪了葡萄枝頭停棲著幾只草蟲的景象,螳螂、蜻蜓、甲蟲、蟈蟈匯集在幾串葡萄周圍,一幅充滿了自然野趣的畫面。此畫的風格與林椿其它作品的風格非常一致,細膩略帶朦朧的色調是其特有的表現方式。從林椿傳世的作品來看,花果似乎是他十分喜歡畫的題材,這也使其風格特征在宋畫中更為明顯。通常來說表現草蟲時,畫家一般會將其作為點睛之筆,而此畫則是反其道行之,畫中的草蟲仿佛和葡萄的枝葉融為了一體。這樣處理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保證了畫面的色調統一,進一步增強了朦朧的氛圍。
(三)
《豆莢蜻蜓圖》,絹本,27×23cm,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本畫無款,畫上鈐有一方徐熙寶鼎印,故舊傳為其所作,此印形文皆與規制不符,應屬后人偽造。徐熙是五代南唐時期著名的花鳥畫大家,與黃荃齊名,有“黃家富貴,徐熙野逸”之說。宋代沈括稱贊其畫“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氣迥出,別有生動之意”。本畫因風格與徐熙相類故后人假托其名。此圖畫風古樸,用色文雅,應是北宋早期高手所為。作者用筆用色極為概括,全無后世工筆畫描摹之態。豆花莖葉勾勒后幾乎未曾分染,而是直接用顏色畫出濃淡干濕,這與寫意畫中的“點厾法”相似,如此畫法在以精染著稱的宋代花鳥畫中是很少看到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