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這首《乞巧》
是一首不甚出名的唐詩
簡潔道出這個浪漫節日
纏綿的兒女情長

清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現藏故宮博物院
七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
但古人何時開始過七夕,
并無十分明確的說法。
經過史料考證,
現存古書中第一次出現“七月七日”,
是東漢學者崔寔所撰的《四民月令》,
該書以月為序,
敘述一年十二個月之行事,
可視為東漢鄉村
歲時生活與風俗的真實寫照。
其“七月”條中就記載了七月七日的諸多事務:“七日,遂作麹。是日也,可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習俗然也。作干糗,采葸耳。”
按照習俗,七月初七這天要作酒曲(麹),
用蘭草及蜀漆草制作
用于除蟲、解毒、治病的藥丸,
曝曬經書及衣裳,
這天還可以作干糧
(糗即一種便于保存的干糧),
還可以采蒼耳
(即葸耳,古人以蒼耳籽榨油燃燈燭)。

清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七月乞巧,現藏故宮博物院
古人到東漢時期開始過“七月七”,
主要習俗除了上述內容之外,
其實還有重要的項目:向織女乞巧。
織女之名
在《夏小正》和《詩經》中都出現過。
《夏小正》中說
“七月,初昏,織女正東鄉”,
意味著在七月黃昏的時候
織女三星正在頭頂上方的天頂上。
織女星非常明亮,
是北方夜空的第二亮星,
因此,古人用這種星象標志七月份到來。

清姚文瀚七夕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
《詩經?小雅?大東》: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初秋的夜晚,
織女星和牽牛星僅一銀河之隔,
銀河耿耿,星漢燦爛,
唐人張環在《秋河賦》中吟詠道:
“倬彼昭回,鑿天而開,
含秋耿耿,積曙皚皚。
水清淺而不落,光逶迤而屢回,
非碧海之分上,即黃河之轉來。
萬里直繩九霄,橫帶奕奕高影。
湯湯連瀨,透垂簾于戶前,
飛瀑布于云外……”
七夕乞巧對于織女星的崇拜,
可能是因為
七月是婦女們忙于織布做衣的季節,
織女的名字
很可能就是古時候紡織娘們命名,
他們把這顆高懸頭頂的明星稱為“織女”,
視之為天上的織女之神,
祈求她能夠賜予自己
靈巧的雙手、聰慧的心思,
織出像云錦天衣一樣美麗的織物。

清唐培華牛郎織女扇面,17.5x56.5厘米,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正如以前七夕節
是唯一一個屬于女性的節日一樣,
織女星也是滿天繁星中
唯一一顆屬于女性的亮星。
從古至今,斗轉星移,每到秋夜,
織女星都會升上夜空,
給人間女子帶來祝福。
東晉葛洪《西晉雜記》
最早提及乞巧,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
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人家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石為針,陳幾筵、酒、脯、瓜果、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于瓜上,則以為符應。”

清乾隆緙絲七夕乞巧圖軸,現藏故宮博物院
七夕的夜晚,
婦女們用彩線穿七孔針,
在庭院中擺設香案,
上有瓜果、鮮花、酒、針線等,
向織女乞巧,
在宋代還會擺上一種手捏的小泥人兒
‘磨喝樂’作為供奉神靈。
明代劉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云:“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之乞得巧。”

清陳祖章等象牙雕《月曼清游》冊七月景桐蔭乞巧,現藏故宮博物院
七夕除了這些風俗,
還蘊含了諸多愛情元素,
夜涼如水,人們仰望牛郎織女星時,
大抵會思念心底的意中人吧。
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
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不覺新涼似水,相思兩鬢如霜。
夢從海底跨枯桑。閱盡銀河風浪。
古人的生活痕跡
大多湮滅在歷史塵埃中,
只有在零星的出土文物細微的角落里,
尚可一窺他們彼時細膩委婉、
或者大膽熾熱的盟誓。

西漢“長毋相忘”銀帶鉤,現藏南京博物院
這枚“長毋相忘”銀帶鉤
出土于江蘇盱眙大云山漢墓,
屬江都王陵12號陪葬墓。
這枚銀帶鉤實物極其小巧,
長度還不足4厘米,
它像兵符一樣,自中間一分為二,
兩個半扇的內壁分別以陰陽文刻著
“長毋相忘”四字小篆銘文。
墓主人是漢景帝之子
江都王劉非的一個妃子淳于嬰兒,
這枚銀帶鉤很可能是
劉非送給淳于嬰兒的定情信物。
動人的情話,隱秘的誓言,
暗藏于這樣一枚不起眼的銀帶鉤,
被淳于嬰兒隨身而佩,帶入墳墓,
似乎是希望死后也能
銘記跟愛人的約定,永世不忘。

明透雕蓮荷鴛鴦玉鈕,南城縣益宣王夫婦合葬墓,現藏江西省博物館。
這對玉鈕
出土南城縣益宣王夫婦合葬墓,
鏤雕而成,造型為鴛鴦戲水,
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君子萬年,福祿宜之。
這對夫婦將這對玉鈕一同陪葬,
似乎寄托了前世今生的姻緣期盼。
鴛鴦頭頂雕有一柳葉形的玉片,
與其尾部相接,以代毛冠。
嘴銜玲瓏透雕的纏枝蓮,
纏枝的上端分別在鴛鴦的兩側
作浮雕狀的花、葉、蓮蓬。
此玉雕的上部即鴛鴦的全身為紫褐色,
其他部位為白色,底部為橢圓形。
有兩對斜穿孔,以備綴飾。
全器色澤瑩潤,雕琢精細。

清瑪瑙臥蓮鴛鴦,現藏故宮博物院

明代湖北鐘祥梁莊王墓出土青玉鏤空荷葉鴛鴦配飾,現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清白玉比翼同心符,現藏故宮博物院

清獸首活環雙魚紋洗,現藏于山西博物院
成雙成對的紋飾
表達“永以為好”的旖旎愿望,
而在某些時候,
古人甚至會用更直白的方式,
在器物上留下熱烈的情話——
在銅鏡背面鐫刻,或者在瓷壺身上書寫。

西漢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銅鏡,現藏四川博物院
“長相思,毋相忘,常富貴,樂未央。”
漢代的愛情宣言既簡樸又詩意盎然,
十二字希望愛情地久天長、永遠平安富貴。
這美好的愿望到了唐代的銅鏡上,
有了更為繾綣的起興、綺麗的表述:
鏡面的銘文這樣寫道:
“鳳凰雙鏡南金裝,
陰陽各為配,日月恒相會,
白玉芙蓉匣,翠羽瓊瑤帶,
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

唐真子飛霜鏡,現藏故宮博物院

唐長沙窯詩文壺,現藏長沙博物館
古往今來,
多少有情人祈愿自己的愛情,
能像天上的星辰永遠熠熠生輝,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無數相思如山倒的離別之夜,
又有多少有情人
在默念這句詩安慰自己呢?

東漢接吻俑,四川合江縣城郊鍛造廠出土,現藏于當地博物館
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
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
七夕愛情的主題歷久彌新,
你是否被古人的深情打動?
今日七夕,你又將和誰共度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