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壁精舍(中國畫) 曹仁容
蘇州歷來是文人墨客流連忘返的人間天堂,自古至今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綿長。唐代張繼有詩云:“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畫史上有以明代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為代表的吳門畫派,蘇州多處園林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蘇州刺繡、蘇州評彈久負盛名……曹仁容作為出生于蘇州,成長于蘇州的農民畫家,深深熱愛著這片人杰地靈的水鄉故土,他以樸實誠摯的筆觸,經年不斷的耕耘,抒發著對家鄉美景的深深留戀,把自己對家鄉的畢生情感,印刻在他對蘇州一園一景、一草一木的描摹之中。
曹仁容生長在蘇州郊區光福窯上村,自幼便喜愛丹青繪事。1962年師范畢業后下鄉務農,當時蘇州吳門畫苑開展對外出口業務,曹仁容因有繪畫基礎被選中作為畫工之一。他經常臨摹吳門畫派諸家的作品,特別喜愛臨摹仇英的青綠山水。通景、中堂、立軸、冊頁、扇面、書簽他都畫過,為他今后從事專業繪畫創作打下了傳統的藝術根基。
窯上村,三面臨山一面傍湖,每到春天,山上梅花漫山遍野,風景十分秀美,吸引了繪畫界人士紛紛前往采風寫生。吳作人、蕭淑芳、盧沉、白雪石、于希寧、程十發、唐云、陸儼少、錢松嵒、宋文治等都曾光臨窯上,并和曹仁容有過交集。曹仁容一家熱情好客,每當窯上早春梅花開放之時,曹仁容便寄信捎去消息,畫家們往往三五相約來此寫生,有時在曹仁容家中住上十天半月,吳中畫家謝孝思、費新我、張辛稼、吳養木等都曾在曹仁容的家中當過座上賓,正因為這得天獨厚的特殊機緣,曹仁容有幸得到名家大師們的指點,不僅繪畫技藝大為長進,還對中國畫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2003年,曹仁容從單位退休,他不忘初心,重新拿起了擱置多年的毛筆,繼續中國畫創作,他惜時如金、勤奮筆耕、孜孜以求,作品多次入選全國重要展覽并獲獎:《枕河人家》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世紀中國風情中國畫展” ; 《石湖串月圖》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新世紀全國中國畫書法精品展” ;《胥江兩岸春意濃》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蘇州胥口太湖情中國畫提名展”等。除此之外,他的作品還多次應邀赴國外展出,并出版《吳中風光——曹仁容畫集》《曹仁容風景寫生集》 《蘇州水城全景圖》等圖集十余冊。
曹仁容把自己的人生階段歸納為幾個20年。從出生到1962年為第一個20年,他在家鄉求學成長,度過自己的青少年時期; 1962年到1983年為第二個20年,他為“吳門畫苑”作畫出口外銷的過程中,臨摹了大量古代繪畫,并轉益多師,得到諸多名家指點,成為自學成才的農民畫家;第三個20年,他在吳縣工藝美術研究所工作,暫別心愛的中國畫事業,專心從事工藝美術圖案設計;退休后的20年,是他真正“從心所欲不逾矩”的20年,也是厚積薄發的20年,他重新拿起毛筆,到蘇州各地采風寫生,潛心創作,繪制了大量吳中勝景圖,并確定了他繪畫作品的個性化風貌。
曹仁容的作品,構圖飽滿,每一處都精心描摹。其作品常為全景圖式,如《天平山》 《靈巖山》《上真觀》等,景物布滿畫面,每一筆每一畫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這種一絲不茍的畫風,與他兢兢業業、務實求真的性格特點一脈相承。畫面多采用“散點透視” ,中國畫的“散點透視”有別于西方繪畫的“焦點透視” —— “焦點透視”符合人們視覺觀察的客觀實際,景物由近及遠,匯聚于極遠的滅點;而采用“散點透視” ,畫家的立足點不固定,畫面往往多視點、多角度,便于充分表現空間跨度大的景物。曹仁容的作品,往往以“平遠、深遠、高遠”的中國畫“三遠”視角,刻畫樓宇寺廟、密林青山、園林佳境等,觀其作品,視線可上下游曳、左右環顧,令人好似親臨吳中勝地,產生無比親切真實的可游、可居之感。
作品如果一味遵循法度、恪守陳規,終將失去活力,曹仁容深諳這一點,因此他雖在用筆上嚴謹細致,于用色上卻大膽求變,不拘常法。他不僅發揮中國畫顏料的特點,還汲取水彩畫用色長處,畫面不僅有傳統中國畫的水墨意趣,還呈現出明麗通透的視覺效果。《石湖串月圖》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畫面主要依托色彩的變幻來營造意境。畫面中,遠處的長橋廊宇隱沒在氤氳的夜色之中,近處為大片的湖水。夜色下的湖水通常是一片灰暗,但曹仁容卻大膽采用藍色來描繪水面,水面反光之處則留白,營造出湖面波光粼粼之感。一輪明月墜入水中,水鳥驚起四處飛散。那如夢如幻的意境,不禁令人深深沉醉其間。又如《金玉滿堂》,描繪了一處農家庭院場景,屋舍門窗緊閉,院墻斑駁,讓人想起“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的詩句。一棵銀杏樹斜插過來置于畫面前景,黃色的銀杏葉繽紛亮麗,與老屋的陳舊形成鮮明對比,突出老屋經過歲月洗禮的歷史滄桑感,別具一番情致。
曹仁容的繪畫主題始終未離故土。他出生于吳中,成長于吳中,心中雖無鄉愁的凝重,卻有鄉情的醇厚。他的作品,一直圍繞著家鄉的山水草木,筆觸抒情而眷戀。在繪畫題材的選擇上,曹仁容也曾有過迷茫。喬十光的一番話啟迪了他:“你的家鄉這么美,那么多名家大師都紛紛前來采風寫生,為何你還要向別處求素材,身邊的美景不就是你最好的素材嗎? ”一語點醒夢中人,從此后,曹仁容確定了繪畫方向,他著力刻畫家鄉的山山水水,年復一年,矢志不改。蘇州園林、水鄉古鎮、東山西山、廟宇樓閣、小院人家,都成了他繪畫的題材。他的作品就像一幅幅吳中勝景圖,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又像一首首雋永的小詩,充盈著流光里的懷舊之情。
蘇州的深厚文脈給了曹仁容無窮無盡的藝術靈感,這份滋養已經滲入曹仁容的靈魂之中,他從古典傳統和當代文化理念中汲取精華,結合吳地的秀美風光,以清雅俊秀的藝術風貌,記錄了蘇州的風景名勝、城市的發展變化,作品帶給人們無限的審美享受。畫家張繼馨評價他的作品時說道:“曹仁容的這些姑蘇水鄉系列新作,充分展現了古韻今風、和諧蘇州,使人文太湖、東方水城的三萬六千頃和七十二峰的太湖以及小橋流水、粉墻黛瓦的蘇城,在他的巧密精思、置陣布勢的筆墨間美妙地顯露。 ”
如今,曹仁容已年逾古稀,但他并不覺得自己垂垂老矣,相反,他的作品卻愈加散出被歲月打磨、沉淀后的光華與璀璨。他始終堅守內心的這方凈土,對藝術心摹手追、孜孜以求,其精神不能不令人感動贊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