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以來,水墨這種代表著東方美學的創作媒介在揚棄的過程里呈現出實驗性和回歸性共存的發展態勢。所謂‘實驗性’不是拋棄傳統的標新立異,而‘回歸性’也不是固步自封的默守陳規,它們共同指向了對傳統語言的當代轉化。水墨在今天,已經不再單純指代一種創作媒介,而是內化為東方美學中所特有的一種哲學思考方式。正因為如此,對這種國際語境下的水墨語言之關注就顯得尤為重要。 ”廣東省美協副主席、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說。基于此, 8月11日至9月12日,廣東美術館主辦的“水墨進行時2000-2019”,向觀眾呈現了50余位藝術家在新世紀以來對水墨語言形式各異、風格多元的實驗性探索。

歐洲寫生之七(絹本重彩) 李勁堃
為什么在中國當下的文化情境中,要反反復復討論水墨問題,并圍繞其舉辦各種各樣的展覽、出版各類畫冊和書籍?展覽策展人魯虹認為,水墨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發展的歷史,與油畫、版畫、水彩等相比,并不純粹是一個畫種的概念,它既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們參與國際對話的重要文化資源。“在西方藝術思潮居于主導地位的當下,在世界當代藝術有同質化發展的情況下,我們的新水墨藝術家倘若不與傳統文化或當下現實建立必要的聯系,進至完全照搬西方的藝術觀念與風格,不光很難保持自身文化的連續性、獨特性與自尊原則,也很難與西方當代藝術展開真正平等的對話。因此,對于一切具有使命感的新水墨藝術家來說,如何用自己獨特的語言方式來建構我們的主體、身份與藝術史是至關重要的。 ”魯虹說。
展覽涵蓋水墨畫、油畫、影像、裝置、動畫等多種創作方式,分為“對新老傳統的借鑒”“另類水墨”“對現實的積極介入”三個板塊。“對新老傳統的借鑒”構建在中國繪畫傳統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畫發展的根基之上,呈現了徐冰、谷文達等眾多藝術家對水墨語言的當代闡釋,這些作品是傳統在醞釀發酵后所形成的新形態。“另類水墨”中的作品就像是攝影中的正片與負片,或以傳統的水墨形式表現具有當代實驗性的內容,或以當代藝術的形式語言表現以傳統水墨為內核的內容;包括邱黯雄、史金淞在內的這些藝術家以全然相反的兩種方式,表里互換的各自探索。“對現實的積極介入”則呈現了方力鈞、劉慶和等藝術家用水墨媒介與現實發生關聯后產生的磁場效應,給現實生活賦予審美意義。如王紹強所說:“水墨創作仍在進行時,對水墨藝術的記錄與研究也不能停止腳步。像今天這樣的研究性展覽,呈現出水墨在當代的發展樣態,也為水墨實驗領域的學術梳理提供了很好的文獻史料。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