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抱一是近代西畫家中作品遺存最少者之一,除了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藏品外,流通于市場的畫作寥寥無幾,本場共征集十二幀陳氏早年鋼筆素描,均為風景題材,反映出他深厚的造型功底和文化素養,歷劫不磨,值得識者珍視。

陳抱一(1893-1945)
本場拍賣收錄陳抱一鋼筆素描十二幅,創作于畫家1914年短暫回國期間,均發表在當年《大共和日報》副刊《大共和畫報》,這些鋼筆畫后因戰亂散落,部分已不知所蹤,現身本場拍賣者屬吉光片羽,極為難得。

664至675均發表于1914年《大共和畫報》
本文選取其中六幅,以觀舊時姑蘇。杜荀鶴在《送人游吳》中這樣描述了蘇州的建筑風貌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如今的蘇州,已少有這般古樸的韻味,而通過陳抱一的這組素描,我們得以重新翻開蘇州城這部滄桑厚重的古書的扉頁。
木瀆古鎮
木瀆古鎮有兩千五百年歷史,素有“吳中第一鎮”之美譽。1759年的清宮長卷《姑蘇繁華圖》就描繪了當時木瀆古鎮一代商賈輻輳的盛景,此地之要不言而喻。
拍品673、675皆繪木瀆古鎮之景,《蘇州湖景》視角位于水岸邊,《幾家隔岸自成村》則轉至水道入口處,給人“移步換景”之感。

Lot 673
陳抱一(1893-1945)?蘇州湖景
1914年 紙本鋼筆 30.3×41.5 cm
出版:《大共和畫報》,大共和日報社,1914年7月2日刊

Lot 675
陳抱一(1893-1945) 幾家隔岸自成村
1914年 紙本鋼筆 28.8×39.3 cm
出版:《大共和畫報》,大共和日報社,1914年9月12日刊

木瀆古鎮今日景象
蘇州慈云塔

Lot 667
陳抱一(1893-1945) 一塔高撐遠樹叢
1914年 紙本鋼筆 24.9×32.5 cm
出版:《大共和畫報》,大共和日報社,1914年7月15日刊
本幅繪蘇州震澤古鎮風貌,畫中五級浮屠為廣濟寺遺存慈云塔,始建于南宋咸淳年間。前景塘系太湖流域最早開鑿的運河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歷史,該塘與京杭大運河相連,亦可入長江,是重要的水道,孕育滋養了震澤古鎮。

震澤慈云塔實景
古鎮石橋

蘇州自古以其江南水鄉聞名,其古鎮風貌有著極高的辨識度, 本場第668號、第672號拍品即為蘇州古鎮的典型景物——石橋。

Lot 668
陳抱一(1893-1945) 夏木陰陰傍石橋
1914年 紙本鋼筆 25.3×32.7 cm
出版:《大共和畫報》,大共和日報社,1914年7月30日刊

Lot 672
陳抱一(1893-1945) 漁舟閑泊石橋東
1914年 紙本鋼筆 29.2×39.3 cm
出版:《大共和畫報》,大共和日報社,1914年7月12日
自然風光

Lot 669
陳抱一(1893-1945) 老樹生蒼靄
1914年 紙本鋼筆 25×33.1 cm
出版:《大共和畫報》,大共和日報社,1914年7月29日刊
鋼筆素描之美
鋼筆畫因其特性,不如鉛筆、木炭畫可隨意消擦修改,因此更需要畫家預設畫面內容和布局,即便如此,下筆之時也常出現著墨過多、排線粗細不理想等問題,故作鋼筆畫者必須有深厚的功底,且需熟練掌握筆尖和墨水特性,這對畫家繪畫功力是極大考驗。
這批鋼筆畫取傳統留白之法,突出畫面主體,與蘇杭水鄉意蘊相映成趣。特別是線條的多樣性,極富藝術特色,各種描法“應物象形”,而能有“氣韻生動”之勢。欣賞這些鋼筆畫,風景是其主體,線條趣味則代替了傳統水墨畫的筆法、墨韻,真正實現了情趣和藝趣的完美融合。陳氏創作這批風景寫生時年僅廿二歲,甫弱冠之年功力即如此深厚,不得不令人佩服。
這批鋼筆畫皆描繪蘇杭一帶自然美景與名勝風光,重現民國初期自然與人文風貌,具有重要藝術史料價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