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后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在浙江杭州開幕,共展出由中國絲綢博物館(下稱“國絲”)修復的20件清東陵絲織品文物,其中包含慈禧太后殮葬時所穿的龍袍和覆蓋于身上的陀羅尼經被。據清東陵博物館館長李寅介紹,此次是這批文物修復后的首次展出,展期將持續3個月。

資料圖:8月7日,參觀者在拍攝慈禧入葬所穿的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當日,“后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包括慈禧太后殯葬服飾在內的20件絲織品文物亮相。該批文物主要來自慈禧定東陵地宮和容妃園寢地宮出土,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撥交,于2014年分批到達杭州,2019年7月完成修復。
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宏大、體系完整、保存較好的一處大型清代皇家陵園,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3至2019年,國絲對清東陵所藏20件絲織品文物進行了保護修復。
據悉,該批絲織品主要來自慈禧定東陵地宮和容妃園寢地宮,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撥交,包括袍服、夾衣、鞋帽、枕、褥、被以及荷包等多個品類。
本次陳列的展品為修復完成的絲織品,包含慈禧太后殮葬時所穿的著于最外層的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墊于身下的鋪絨加金絲繡荷花褥及蓋于身上的陀羅尼經被等。龍袍的獨特之處在于袍身前后繡有“十二章”紋,而“十二章”紋本只限于帝王的龍袍上使用。
王淑娟是國絲修復師,也是本次展覽策展人,她笑稱此次修復好比“八年抗戰”。
“別看這些絲織品都是清代的,距今只有百來年,但修復難度一點也不低。”她說,這批絲織品材料多為緞,很“金貴”,稍有不慎,便有可能破碎。
例如慈禧的龍袍,被河北清東陵文物管理處送到國絲時,仍在鏡框中保存,袖子被折疊在胸前,服裝變形和纖維糟朽情況極為嚴重。修復前,王淑娟和同事花了近一周時間,把“脆弱”的袖子舒展開。
“那件繡滿‘福’字的夾衣,裝飾帶、花邊都脫散了。”王淑娟回憶道,尤其是夾衣的袖口,經線斷了只有緯線,拿在手上變成了一綹一綹,“福”字上的金線也有不同程度的脫落。
絲線凌亂,就一根一根理直;“福”字金線脫落嚴重,就按照原來的針線走向,細心縫補;糟朽嚴重,就用上自主研發的縐絲紗,用作表面覆蓋材料。
展覽現場,長度近3米的陀羅尼經被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據清東陵博物館館長李寅介紹,該經被來自清東陵慈禧地宮,用于覆蓋慈禧太后尸身。經被的色彩為棕黃色,依宮中制度當初應為明黃色,原綴有的820顆珍珠已遺失。經被上的漢字共25000多字,用捻金線織成,工藝特殊。
王淑娟說,該經被曾面臨蟲蛀、糟朽、捻金線金箔脫落、織物扭曲變形等問題,因體量大、工藝復雜、修復難度高,十多名修復師修復了半年。“慢工出細活,絲織品文物如嬰兒般脆弱,我們不能掉以輕心。”
據悉,本展覽展期為2020年8月8日至11月8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