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圖來自網絡
作者:饒賢君
歷史的積淀,文化的傳承,厚重、莊嚴、肅穆,又或是“后浪”們眼中的古板、老舊、一成不變——國內的博物館,總容易被打上類似的標簽。
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國家博物館等超級大館熱度不減,以他們為榜樣,各個城市的大中小博物館更是雨后春筍般涌現。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已備案博物館達到5535家,相比2010年增加超過2100家。
在政策的扶持下,博物館正“熱”起來,國家財政部于6月初發布《關于下達2020年博物館紀念館逐步免費開放補助資金預算的通知》明確提出,將向36個地區下發超過30.8億元的補助資金,加速博物館免費開放的步伐。
高額的政府補貼、歸零的門票收入定格了博物館擔負的歷史文化傳承與教育功能,而如何通過設計建設、靈活運營,更好承擔起這些功能,也成為博物館在免費時代的最重要挑戰。
非標的“不動產”
“全世界都在商業化的時候,我們的博物館是不是也一定要商業化?這其實是值得商榷的?!辈┪镳^策展專家毛若寒認為,很多人看到了故宮商業化成績的輝煌,追捧著“網紅館長”單霽翔的故宮運營寶典,有時候卻忽略了博物館本身應當承擔的使命和職責。
就延續時間極長的不動產主體而言,博物館天生具有文化IP屬性,天然的游客流量以及政策支撐,是運營的優質標的。在國外,得益于博物館的文化屬性,社會資本、慈善基金、政府資金都樂于出資建設,在獲取收益的同時,提升城市的文化產業能級。
例如,華創證券在行業報告中稱,世界知名的博物館運營集團、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運營商古根海姆博物館集團,通過良好的運營管理,始終保持穩健的盈利能力,甚至曾經通過畢爾巴鄂博物館的建設開發帶動了整個城市現代服務業、創意產業的興盛,形成了“畢爾巴鄂效應”。
從實際運營角度看,國內大部分博物館受限于國家一類公益的屬性,不具備運營的基本條件。
公益一類指承擔義務教育、基礎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衛生及基層的基本醫療服務、不能或不宜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單位或機構,通俗而言,屬于公益一類單位的博物館需要上繳全部的門票收入,運營、建設的成本支出則全部由政府財政承擔,同時,通過其他任何經營渠道產生的收益都是違規收入。
公益類機構的特殊性質有利也有弊,其弊端是近年開始受到質疑的“不夠商業化”,全部門票收入上繳、無法開拓其他收益導致大部分博物館缺乏良性的市場化激勵手段,博物館的運營單位沒有發展的動力和能力,也就無法吸引到專業化的人才、團隊,導致行業發展緩慢。
其優勢則在于,在文化產業備受關注的當下,博物館作為政府直接投資建設的公益一類單位,擁有相對充足的建設資金以及政策幫扶優勢,而對政府撥款的單一收入依賴也意味著沒有運營失敗的風險,展品保全、文化繼承都能完整延續。
毛若寒表示,國內各地近年重視博物館發展,博物館步入了快速增長期,浙江甚至在推進“縣縣都有博物館”,這樣的覆蓋率如果實現,在國際上都罕見,也因此,浙江各地政府紛紛尋找第三方合作,以高額建設投入、大力度政策支持推動博物館建設。
例如,毛若寒參與了展示策劃與設計的龍游縣博物館,選址在當地的鐵路遺址公園與靈山江之間,環境優美,位置優越,“這塊土地如果賣給開發商,經濟效益肯定是遠高于開博物館的,這就是地方政府愿意堅定開發文化資源做出的取舍”。
與國際同業相比,不追求商業化,卻又能夠發展迅猛,國內博物館行業具備屬于自己的特性,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之為獨立于博物館業的一個“非標品”。
塑造個性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國人對文化產業的需求也在同步提升,國家文物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2.86萬個,教育活動33.46萬場,全年共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比2018年增加1億多人次。
人們需要博物館已經不是問題,問題在于,人們需要什么樣的博物館?
從建筑、策展的角度來看,其實每個博物館都是各具特色的非標準化產品。
毛若寒稱,博物館策展的魅力就在于,挖掘出城市、區域的歷史文化特色,再將其生動地展現給每一位觀眾,“故宮、國博有他們的大而全,大館隨便拿出來一件就是鎮館之寶,但小館就不行了,有很多時候想要展示一段不能缺位的歷史和文化,卻連一個實體的展品都沒有?!?/p>
例如,龍游是古代姑蔑文化的重要傳承地,但從博物館策展角度,始終難以找到合適的實物展品,最終通過造型、場景、多媒體、光環境設計等方式,對姑蔑文化進行了相對立體的還原,類似這樣立足科學實證的藝術加工和二次創作在國內諸多小型博物館中被廣泛運用。
一位曾在小型博物館工作十余年的國家一級博物館館長表示,地方性博物館必須要打造出自己的獨特文化,要把文化故事講生動、講好,“博物館就是一個大型體驗式的場景,一個好的博物館,要讓人從走進去的一刻起就融入到這個場景中去,故宮有先天的宏偉莊重,那(小型博物館)就需要花費更多的心思去設計、去創新。”
由于一類公益單位的特質,很多博物館的員工和日常運營者,實際上對“該打造一個什么樣的博物館”這個命題并不熱衷,在無市場化激勵、幾乎沒有失敗風險的博物館工作,創新并不能為員工帶來任何收益,博物館的人氣對他們的收入沒有任何影響,相反,如果博物館流量過高,反而會帶來更繁瑣的日常事務以及更沉重的維護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博物館在個性塑造上的工作一部分落在了前期合作建設、策展的第三方,這些第三方有的源于傳統建筑裝修公司,有的則是業內人士嗅到商機后創立的新平臺。
無論起源如何,在國內的博物館行業,第三方公司的逐漸發展健全,是推動行業專業化水準提升的一大趨勢,毛若寒認為,“和第三方的合作中,我們觀察到有些第三方公司希望能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一方面是情懷,另一方面更現實一點,只有產品品質做得好,更多博物館才會愿意合作進行設計策展,這就是一個良性的循環?!?/p>
在評判好壞的標準具備極強主觀性的博物館行業,為博物館塑造個性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博物館的專業度體現在很多常人很少關注甚至無法理解的細節之上。
例如模擬某個歷史時期的人類生活環境場景時,專業的第三方公司會通過當時的花粉報告判斷當時存在的植物品種,再根據城市所在區域篩選出當時適合生長的植物,最后還原出相對適宜的植被情況,對普通參觀者而言,這些細節處只是匆匆掠過,但博物館真正蘊含的歷史、人文等特性,其實正隱藏在這些細節之中,而只有靠一個個精巧的細節拼湊,才能真正塑造出一個讓人沉浸的個性化場景。
人們需要什么樣的博物館?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這恰恰是博物館最具魅力的一角,毛若寒提起了一家國外的小型博物館,那是一家紀念二戰中因刺殺納粹軍官而犧牲的烈士的博物館,館里為參觀者設計了非常有代入感的互動體驗,在那個情境中,“我和我的戰友們第二天就要發動革命,箭在弦上”,此時參觀者面前會出現幾個選項,可以選擇繼續行動或是從長計議,“當我按下按鈕的瞬間,血淋淋的責任感壓在了肩頭,隨后,烈士的鮮血、磅礴的歷史映入眼簾,從那以后,我會永遠記得這些烈士,永遠記得在這個博物館我做出的決定”,提起那段參觀互動體驗,毛若寒至今仍感同身受。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