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突發的疫情,旅游愛好者被迫當上了宅男宅女,馬爾代夫、大溪地的潛水照也只能蹲在魚缸前臆想一番,好在疫情的趨勢已經向好,中國大陸范圍內的低風險區人員流動幾乎沒有阻礙,想出去玩的心又開始悸動起來,我們在誠軒春拍的書畫作品中,精選了美景畫作若干,以目的地為標題,做好了“攻略”,邀請宅了半年多的、心里長草的你,一起來一次江山臥游吧!
重慶萬縣
萬縣,現屬重慶市萬州區,位于四川盆地東緣,長江穿城而過,歷史可追溯至東漢末年設置的羊渠縣,隸屬巴東郡,著名景點包括太白巖(萬州第一山)、天生城(三國劉備伐吳屯軍處)、都櫪山等,畫家李可染1956年曾于此寫生,創作有寫生名品《江城朝霧》。

Lot425 李可染(1907-1989) 江城朝霧
鏡心 設色紙本
1956年作
題識:可染。
鈐印:李 收藏印:郭氏如屏珍藏
出版:
《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畫集》圖版18,人民美術出版社,1959年9月
《藝術家·總第79號》,(臺北)藝術家編委會,1981年12月
《李可染畫集》第55頁,(臺北)學苑文化事業出版社,1983年
《嘉德二十年精品錄·近當代書畫卷四》第1598頁,故宮出版社,2014年5月
著錄:
《揮手之間》第214頁,作家出版社,1963年9月
《迎春花·總第20期》第8至9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年4月
《中國當代美術家·李可染》第17頁、第31頁,四川美術出版社,1989年1月
《美術·總第267期》第28頁,《美術》雜志社,1990年3月
《李可染論藝術》第225頁,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年
《李可染研究》第142頁,江蘇美術出版社,1991年11月
《李可染書畫全集·山水卷》序言第16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年12月
《名家翰墨·第26期·李可染山水畫特集》第118頁,(香港)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1992年3月
《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李可染》年表部分,(臺北)錦繡文化企業,1994年3月
《二十世紀中國畫家研究叢書·李可染》第227頁,楊柳青畫社,1995年11月
《李可染評傳》第105至106頁,(臺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11月
《東方既白·李可染》第227頁,(新加坡)新華美術中心,1997年4月
《李可染畫論》第162頁,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
《東方既白·李可染藝術展作品集》第24頁,廣西美術出版社,1999年10月
《世紀經典·李可染》第24頁,浙江省博物館、浙江西湖美術館,2000年4月
《徐州歷代名人評傳》第292頁,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
《李可染論藝術·增訂本》第265頁,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8月
《萬山層林·李可染》第80至81頁,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9月
《氣宇軒宏·李可染的藝術》第29頁、第315頁,(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1年10月
《天道酬勤·我與可染恩師》第28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年12月
《論李可染藝術》第20頁、第55至56頁,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
《東方既白》第71頁、第115至116頁,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
《百年可染紀念文集》第62至63頁、第228頁,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7年11月
《李家山水》第6頁,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
《墨天無盡》第21頁,吉林美術出版社,2007年11月
《近現代中國畫教育史》第179頁,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6月
《李可染藝術研究》第138頁,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1月
《李可染藝術》第103頁,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4月
《所要者魂·李可染》第80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6月
《李可染的世界·寫生篇·千難一易》第268頁,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年7月
《百年山水之窺·李可染、陸儼少比較》第196頁,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13年12月
56.7×45.5 cm。 約2.3平尺
RMB: 3,500,000-4,500,000
《江城朝霧》為李可染1956年于重慶萬縣寫生期間所作,并出版于1959年的《李可染水墨山水寫生畫集》,被他的學生黃潤華認為是李可染對景寫生創作的范例,并在專文《李可染山水寫生創作之路》中詳細介紹。

黃潤華《李可染山水寫生創作之路》,文中用拍品《江城朝霧》為例,介紹李可染的寫生創作歷程
拍品《江城朝霧》因其重要性,被反復出版、著錄30余次,是李可染寫生名品,非常難得。
部分出版物書影

1960年代的萬縣,這一視角也是李可染的取景角度

李可染寫生稿《萬縣四橋》
現今的萬州衛星影像
結合衛星影像來看,照片中深色呈C字形的河流即苧溪河,右側邊緣寬闊河流為長江,拍品圖中的萬縣老城屬于三峽庫區范圍,現在已被苧溪河與長江淹沒。
四川成都玉壘關
興盛于數千年前的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昭示著成都地區作為西南地區文明中心的雛形,時至如今,成都這座城市散發著非凡的魅力,這魅力既來自獨特的風景,也來自這風景孕育的居民。

Lot310
黃賓虹(1865-1955) 蜀中玉壘關
沈尹默(1883-1971) 溫庭筠《春日野行》
成扇 設色紙本
正面:蜀中玉壘關紀游。壎伯先生屬粲,丙戌(1946年),賓虹年八十又三。鈐印:黃賓虹 收藏印:安定
背面:(文略)溫飛卿《春日野行》詩。壎伯先生雅正,尹默。 鈐印:尹默 收藏印:安定
19.2×51 cm。 約0.88平尺
RMB: 350,000-450,000
這是黃賓虹85歲時回憶成都玉壘關的景色而作,玉壘關位于現在的成都市都江堰區,是古代從成都進入阿壩地區、甘肅、青海、新疆等的必經之處,有“川西鎖鑰”之稱。

成都玉壘關,圖中關隘左側的懸崖峭壁下,就是岷江與都江堰

作品局部,山徑上不乏旅人
黃賓虹寫生稿《玉壘關》

86版《西游記》曾在此取景,這是師徒一行穿過玉壘關的畫面
陜西華陰華山
西岳華山是陜西省內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因其倚天拔地、四面如削的氣勢,被譽為奇險之山,海拔最高點為南峰落雁峰的2154.9米,據地質部門觀測,目前華山還在繼續增高。
Lot312 黃君璧(1898-1991) 水簾洞
立軸 設色紙本
癸未(1943年)作
題識:水簾洞。癸未夏日游華山(作)所作,黃君璧。
鈐印:黃氏、君璧 收藏印:安定
96.5×39.5 cm。 約3.4平尺
RMB: 60,000-80,000
拍品作于1943年,是黃君璧早期作品,畫面中的水簾洞位于華山西峰絕壁之山腰,在雨季時,匯集東西南三峰流水,形成瀑布,是為水簾洞,但因華山久旱,此景很是少見。
華山西峰

晚年在臺灣指導宋美齡繪畫的黃君璧
浙江紹興柯橋
柯橋區,舊稱柯橋鎮,隸屬紹興市,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縣級行政區之一,是著名的水鄉,柯橋的名字源于柯水,與意大利威尼斯濃重的商業氛圍和華麗氣質不同,水鄉柯橋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溫婉情致。

Lot442 吳冠中(1919-2010) 江南水鄉
鏡心 設色紙本
題識:煥如兄正之,冠中,北京。
鈐印:荼、八十年代
展覽:“自家江山·吳冠中誕辰100周年作品展”,榮寶齋,2019年5月25至31日
出版:《自家江山·吳冠中誕辰100周年作品集》第30至31頁,榮寶齋,2019年5月
37×48 cm。 約1.6平尺
RMB: 1,000,000-1,200,000
吳冠中《江南水鄉》以紹興著名古橋融光橋入畫,以抽象的方式對水鄉風景進行了概括與再現,兼具美感的同時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柯橋區融光橋
融光橋的名字,來源于橋西南的融光寺,融光寺始建于宋代,如今僅存石礎與山門彌勒佛石板,現已規劃復建。

雨中融光橋,正是江南水鄉的韻味
廣東韶關南華寺
韶關位于廣東北部,是嶺南地區的交通要沖,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韶關有兩千多年的建城歷史,被譽為“嶺南名郡”,自然風光如丹霞山、人文景觀如南華寺等,均是重要景點。

Lot426
李可染(1907-1989) 綠陰溪橋(南華寺伏虎亭)
立軸 設色紙本
題識:可染潑墨。
鈐印:可染、在精微、河山如畫
69×45 cm。 約2.8平尺
RMB: 1,500,000-2,000,000
李可染這件用潑墨技法創作的作品,是狀寫韶關南華寺伏虎亭的景致,大致繪于1970年代后期至1980年代初,脫胎于他1960年代往韶關寫生時所留下的底稿。

李可染寫生稿《南華寺伏虎橋》
李可染在寫生稿上題“南華寺伏虎橋”,其實是伏虎亭,橋叫做飛錫橋,下面的泉水名為卓錫泉,又稱九龍泉。

南華寺中的卓錫泉、飛錫橋與伏虎亭
南華寺是中國佛教最著名的寺廟之一,因坐落于曹溪畔,又稱“曹溪寺”,始建于公元502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的歷史,禪宗六祖慧能曾在此弘法37年之久,至今寺中供奉六祖慧能真身像,為鎮寺之寶。民國年間,虛云法師也于此住持。

南華寺
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
鏡泊湖,古稱“忽汗海”,是歷經數次火山噴發后的玄武巖漿堵塞牡丹江河床而形成的堰塞湖,是中國最大的、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世界第一大是位于瑞士的日內瓦湖),吊水樓瀑布是鏡泊湖的重要景點,落差20余米,豐水期寬達40余米。

Lot144 傅抱石(1904-1965) 鏡泉飛瀑
鏡心 設色紙本
1963年作
題識:1。一九六三年二月,抱石紀游之作。2。曉泉同志教正,傅抱石杭州記。
鈐印:抱石私印、傅、癸卯
著錄:《傅抱石信息資料·4》第137頁,南京博物院,2011年1月
47.2×69.5 cm。 約3平尺
RMB: 1,200,000-1,500,000
上款人孫曉泉,曾長期主持杭州市文化工作,曾任杭州市文化局局長、西泠印社副社長。1962年秋至1963年春,傅抱石在杭州修養,與杭州文化界官員往來頻繁,拍品《鏡泉飛瀑》就誕生在這一背景下。
拍品著錄于南京博物院編纂的《傅抱石信息資料·4》

鏡泊湖吊水樓瀑布
1961年,傅抱石、關山月再次來到北京,原本是要對他們1959年完成的《江山如此多嬌》再做一些修改,但計劃有變,被國務院安排前往東北寫生,傅抱石至下半年才回到南京,而鏡泊瀑布之景,就此成為他晚年的常見畫題。

1961年在長白山寫生的傅抱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