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從西域傳入的一種彈撥樂器,經由隋、唐、宋的發展,到今天已經演化成為中國的一種傳統樂器。你是否見過畫在琵琶上的山水畫?是否知道何為“琵琶捍撥繪”?
什么是捍撥?由于使用撥子彈奏,會常常碰到、劃傷琴面,為保護琴面,特意在琵琶的正面下半部最寬處貼一塊保護面,以保護琴面不被劃傷,這個保護面就是捍撥。關于捍撥出現的時間,就目前的考古資料看,魏晉時期至唐代之前尚未有在琵琶、阮咸等彈撥樂器上貼捍撥,唐代中期以后才在琵琶上貼捍撥。

唐 螺鈿楓木四弦四柱琵琶
琴面上貼上一塊捍撥,既能起到保護琴面的作用,又可以被當作畫紙,用各色顏料在上面描繪各種內容,從而成為一件繪畫作品,稱為“捍撥繪”。
《胡人騎象鼓樂圖》繪于螺鈿楓木四弦四柱琵琶捍撥上。琵琶為楓木質,弦槽、覆手、鹿頸、軫子等由蘇木做的染料加以染色后的楓木制成(也有人認為是用桑木制)。該琵琶現藏于日本正倉院。

唐 琵琶捍撥繪《胡人騎象鼓樂圖》 日本正倉院藏
捍撥繪《胡人騎象鼓樂圖》寬為16.5厘米,長為40.5厘米,基本為長方形,呈縱向構圖布局,可分為近景、中景和遠景三個部分。近景是人物與白象,中景和遠景是山、水、樹、石和飛鳥。繪畫內容涉及兩個主要方面,一個是對人物及白象的描繪,另一個是對山、水、樹、石的描繪。尤其是對山、水、樹、石的描繪,無論構圖布局還是用色和描繪技法,都顯得非常成熟,與以往的山水畫面貌有明顯的不同。
首先是關于人物與白象的描繪。畫面的下方為近景部分,描繪的是兩山之間的平地上,一頭白象的背上鋪著一塊裝飾有唐代流行的寶相花圖案的鞍毯。鞍毯色彩艷麗,上面安放著一個特制的鞍子,上面騎有伎樂者四人,分別是舞者和手執三種樂器的伴奏者。

琵琶捍撥繪《胡人騎象鼓樂圖》中的人物與白象
從樣貌上看,舞者是一名年輕男子。他頭戴尖帽,帽頂顏色似為青色(時間久遠已變成黑色),帽檐為赭黃色,身著長袖圓領紅袍,腰間系一條黑色的腰帶。只見他正揮舞著雙手,歡快地跳著舞。
三位伴奏者中,有一位是年長的、留有絡腮胡須的胡人。他也頭戴尖帽,其顏色和舞者的尖帽顏色一致,身著深青與淺青色的交領衣袍,腰間系有腰帶,身上挎著細腰鼓,右手似乎是拿了一件棍棒狀的東西擊向鼓面。第二位伴奏者是一童子模樣,身著赭黃色衣袍,頭發中分,正在吹奏著樂器。有學者認為他所吹奏的樂器是篳篥,也有學者認為是尺八。第三位伴奏者也是童子模樣,著綠色衣袍,腰間系著腰帶,頭發大部分被剃掉,只在額頭前留了呈八字形狀的兩小撮頭發。他面向畫面的左前方,全神貫注地吹著橫笛。
對于畫面中的白象,是用長短不同、有粗有細、流暢靈動的線條進行描繪的,令人印象深刻。在線與線的轉折處,處理得極為細膩,輕重緩急得當,沒有遲滯。特別是對白象眼睛和肢體動作的刻畫十分到位,仿佛白象也隨著音樂的節奏,伴著舞者的舞姿,在搖擺著、跳躍著,使畫面充滿了歡快的氣氛。從對白象的描繪可看出,畫家是一位非常擅長“白描”的高手。

琵琶捍撥繪《胡人騎象鼓樂圖》的山水布局
其次要關注的是《胡人騎象鼓樂圖》中山水的布局。整幅畫面為縱向構圖,布局按近景、中景和遠景安排。近景部分是溪流岸邊的寬敞平地,即白象所處的位置。白象腳邊有河水流過,岸邊與水中均有用石青渲染的青草。
白象身后是山谷、河流、瀑布與各種樹木與藤蔓,這就是中景部分,也是畫面中另一精彩之處:畫面左邊為近乎90度垂直的巨峰,一棵蒼勁的樹木扎根于懸崖之上,樹杈上的花朵用紅色點染。樹下有條瀑布如白練般飛流直下。山上有不同的樹木,背陰處植被茂密。
畫面的右邊同樣是連綿不斷的山峰在向著畫面上方延伸。兩山之間,一條河流蜿蜒盤曲,流至畫面左下角處,因河道有石塊變得狹窄受阻而湍急流過。再稍遠一些的景致是掩映在白云中的群山,綿延至畫面盡頭。

琵琶捍撥繪《胡人騎象鼓樂圖》中的山水描繪
在畫面的上方,畫家還略繪淡紅色的直線與斜線,就好像是落日的余暉映照在天邊。河岸邊有幾只鳥兒在嬉戲玩耍,另一群飛行的鳥兒順著河流的走向飛向天邊,消失在遠方。
另外再看《胡人騎象鼓樂圖》中對山石的描繪。畫家在描繪山石時使用了皴法。皴法是表現物體的陰陽向背和體積感的一種技法,通過線條的粗細變化、用筆或用墨的濃淡變化,或點苔或短線條或擦皴來表現山石的凹凸感、體積感。
用筆、用墨,包括線條的使用,是根據山石、陰陽向背、植被的豐茂程度而變化的,線條有粗有細、有頭有尾、有曲有折,變化豐富。這種表現正如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所載:“不滯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雖彎弧挺刃,植柱構梁,則界筆直尺,豈得入于其間矣??????離披點畫,時見缺落,此雖筆不周而意周也?!?/p>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