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侖堂美術館于2005年征集到《咸同名臣信札》一冊,含信札13通34頁,詩箋1頁。寫信人有彭蘊章、曾國荃、畢道遠、翁同龢等。每頁尺寸不一。所涉內容多為咸豐、同治年間的一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其中畢道遠2通8頁、崇恩1通4頁、周士鍵1通5頁、翁同龢2通6頁的收信人均為“蔭堂”。

翁同龢(1830-1904),他既是內閣重臣,又以善書名世,時人認為其書法為干、嘉以后第一人。

翁同龢書跡廣布海內外,已經出版的書作、信札和研究文章都比較多,但尋常所見多為光緒以后所書,早年資料相對較少。其五世孫、移居美國的翁萬戈保存有翁同龢28歲至74歲的日記手跡,他概括翁同龢平生書法演變的軌跡云:“他幼年多承父親翁心存大學士的教導,寫字頗近明初沈度的館閣體;在他的過程中,飽受傳統的陶冶及訓練;臨摹晉唐各大家,而其基礎為唐歐陽詢及顏真卿。尤其是顏,其風骨氣勢,對他的書體形成有最重要的影響。

同時,宋代蘇軾、米芾的筆法,在他的行、草書中常常流露。實際上,到了他中狀元的時候(一八五六年,二十六歲),他已經奠定了自己的風格?!贝硕ā吨率a堂函》為翁同龢34歲所書,小字楷行書,有明顯的蘇東坡風格,代表了翁氏早年的書法面貌,值得重視。

青年時代的翁同龢,經常去琉璃廠尋訪法書名帖,與很多書法、金石名家交往?!瓣僭诰熣劷鹗?,道州何蝯叟、太原溫琴舫、仁和張松坪、獨山莫子偲、吳縣潘伯寅、順德李仲約、華亭沈均初、會嵇趙撝叔數君者,皆重碑而不喜帖。”翁同龢的書法吸收了他那個時代書學研究的新成果,碑帖兼收,對隸書也有研習,但其總體風格,還是來自顏真卿一派。顏真卿其書、其人,不但合乎他的審美理想,也合乎他的政治理想。(顧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