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世紀,大夏王朝(又名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分解之際,月氏人被匈奴打敗,向西南遷徙,占領了大夏地區。月氏人分大夏為五個部落,部落的酋長稱為“翕侯”。
不久后,五翕侯中最強盛的貴霜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落,建立了貴霜王朝。
2世紀,貴霜帝國達到鼎盛時期,疆域西起咸海,東至蔥嶺,向南包括印度河和恒河流域,發展成為當時與漢朝、羅馬、安息并列的亞歐四大強國之一。

從大月氏一分為五成立了五翕侯,到公元1世紀中葉貴霜部翕侯丘就卻統一五部,建立貴霜帝國。”貴霜人”的概念也發生了變化,其本意為月氏部落的一個分支,后指貴霜帝國建立之后的整個月氏部族以及在貴霜帝國統治下生活的人們。
迦膩色伽王
迦膩色伽王是貴霜王朝歷史上著名的熱衷于弘揚佛教的國王,因為缺乏詳細的史料記載,他的生卒年代有很多爭議。
由于貴霜王朝是月氏民族逐漸建立起來的,貴霜王與月氏王的繼位順序也成為了十分復雜的問題。
根據1993年在阿富汗出土的羅巴塔克銘文,迦膩色伽王的繼位與在其之前的兩位國王(丘就卻、閻膏珍)都是父傳子。
在此我們采取他于公元78—102年在位的說法,也就是組織佛教第四次(或說第三次)結集的、貴霜帝國的第三位國王——迦膩色伽一世。
迦膩色伽王驍勇善戰,繼位之后,率軍打敗了西邊幾近衰落的安息,又向南方的印度征戰,國勢達到極盛。
他不僅把印度西北部劃歸到疆域版圖之內,還將都城遷至犍陀羅地區的富樓沙,使其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城市,也逐漸成為佛教文化的中心,這應是后來該地區佛教藝術聞名世界的重要促因。
作為虔誠的佛教徒,迦膩色伽王在遷都至富樓沙后,下令在都城修建講經堂,興建佛塔,雕刻佛像。
這樣的宗教熱情在弘揚了佛教的同時,也促進了希臘式犍陀羅佛教藝術的興盛。
他自己不僅皈依了佛教,還把一批優秀的佛教學者聚集在身邊,其中有脅尊者、馬鳴、世友、眾護等當時杰出的論師。
他們在迦膩色伽王的支持下,創作了很多廣為流傳的佛教經典。
迦膩色伽王在宗教上的政策十分開明,他在位時期,貴霜佛教大小乘并存,迦王篤信的小乘(特別是說一切有部)是主流。
大乘佛教雖處于萌芽階段,但在輕松開放的宗教環境下也呈現出積極的發展趨勢,其影響力在貴霜帝國后期逐漸超越了小乘。
值得一提的是,迦膩色伽王對佛教以外其他宗教也采取兼容并包的態度,在他統治時期鑄造的錢幣上,甚至還可看到希臘的、蘇美爾的、埃及的、波斯和印度的神像。
這讓我們在感嘆他統治下的貴霜帝國疆域遼闊的同時,也能夠感受到佛教自古以來就具有的包容性。

迦膩色伽王一世在位時鑄造的第納爾金幣,直徑21mm,重7.93克。正面是迦膩色伽王一世面向左站立,身著厚重的貴霜式大衣,雙肩噴火,左手持皇家旗桿,右手趨前,作祭拜狀;背面他頭戴王冠,身穿長斗篷,右手持帶狀頭飾,左手放于髖部,威風凜凜。
第四次結集
貴霜佛教在佛教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離不開傳說中舉行于迦濕彌羅的“第四次結集”。
關于此次結集是有爭議的,最先的兩次佛教結集是在佛滅度后不久完成的,而第三次則被認為是在佛滅200余年的阿育王時代,以目犍連子帝須為中心舉行了“第三次結集”,然后整理成《論事》。
但這次結集也經常被看作是上座這一個部派內的結集,其真實性尚待考證。若無這次結集,迦膩色伽王時代的結集便成為第三次。
“第四次結集”與著名的迦膩色伽王相關。
傳說中迦膩色伽王每日請一位比丘來講經,甚至是講同一部經也說法各異,迦膩色伽王請教脅尊者,脅尊者解釋道:
“佛陀涅槃后,時光如梭,佛教內部逐漸生出許多部派,每一派又都執著于各自的師承,對經典教義的看法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
迦膩色伽王聽后深感痛心,悲傷了很久,后對脅尊者說:
“雖距佛陀的時代已十分遙遠,但能夠聽聞佛法,我已十分幸運。本人粗鄙平庸,但愿能使佛法再度興盛起來,尚且依照各部派的說法,一齊注釋三藏吧。”
于是便禮請脅尊者召集五百羅漢,以世友尊者為上座,在迦濕彌羅舉行集會,建立伽藍,結集三藏。
此次結集規模宏大,把佛教經律論的各種異說重新統一起來,造立三藏各十萬頌,用梵文筆錄,刻在銅板上,再建造佛塔以永久納存。
結集的圣典中,最重要的一部是200卷的說一切有部巨著《大毗婆沙論》。國王又下令將抄本遠送各地,弘揚圣法。
這次的編纂工作雖費時12年之久,但國王終于完成了心愿,使得佛教的影響繼阿育王之后再一次擴大化,使貴霜帝國一時成為佛教的中心。
由于貴霜帝國扼絲綢之路的要沖,與漢代的中國有經濟、文化的密切往來,佛教經典也由此更多地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到日本和朝鮮。

3000多年前,佛陀接受梵天勸請,在菩提樹下證悟真理,成就佛果。按《法華經》的序品中說,佛陀成佛之時,一派興榮氣象。在眾比丘、菩薩、諸神圍繞的盛大集會上,釋迦進入“無量義處三昧”,深入冥想,自白毫發出大光明。
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地區位于今印度西北喀布爾河下游,五河流域之北,是著名的佛教藝術圣地。
犍陀羅國的領域界限十分模糊,隨歷史朝代的變遷,所指的地域也不同。
迦膩色伽王在位期間,犍陀羅地區的富樓沙成為帝國之都,迦王致力于弘護佛教,因而也極大地促進了犍陀羅佛教藝術的產生、發展和成熟。
公元前3世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征戰到此,希臘文化隨之傳入,對該地區的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傳后來該地區直到貴霜王朝之前都被希臘人統治,由于地處印度北部,希臘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在此地得以碰撞與融合。
犍陀羅地區成了古代印度文明與希臘文明的交集點,該地區的雕刻、建筑、繪畫融合了東西多種文明的元素,逐漸形成著名的犍陀羅藝術。
犍陀羅佛教藝術風格十分獨特。
傳說貴霜地區的希臘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與希臘的救世主阿波羅相似,于是按照阿波羅的形象塑造出了佛像:阿波羅式的頭,臉上的笑容靜謐而安詳,披著希臘長衫模樣的袈裟。
后來,又在印度藝術中以健美體魄為特征的佛陀雕像的基礎上,加入了印度苦行的宗教觀念,從而使佛像呈現的佛陀變得眼窩深陷,形容枯槁,丑陋不堪。但它通過肉體的瘦、丑反襯了精神的力和美。
可以說,成熟的犍陀羅藝術是用希臘藝術的表現手法詮釋印度宗教思想。
在此基礎上,更融入了波斯、大夏、羅馬等地的藝術風格,吸取其各自的藝術特色,又自成一派,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最好例證,所以極具歷史價值。
犍陀羅藝術的表現方式主要為宮殿廟宇的建筑、佛像的雕刻、繪畫等,其中佛像多以泥土、漆灰為原料,繪畫多以壁畫為主。
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越過北方蔥嶺,魏晉時期沿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對北魏之后的佛教藝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后又經由朝鮮,傳入日本。

兩個女貴族雕塑,犍陀羅藝術,具有濃厚的希臘藝術風格。現藏于洛杉磯藝術博物館。

犍陀羅佛像在佛陀“三十二相”基礎上,更多得保留了希臘藝術中的人體寫實特征。所以犍陀羅佛像一般呈現為希臘人的面龐、深眼窩、高鼻子,而且穿的袈裟衣褶厚重,與古羅馬雕塑藝術中的長袍十分相似,所以也有人稱犍陀羅佛像為“阿波羅式的佛像”。
END
他不僅把印度西北部劃歸到疆域版圖之內,還將都城遷至犍陀羅地區的富樓沙,使其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城市,也逐漸成為佛教文化的中心,這應是后來該地區佛教藝術聞名世界的重要促因。迦膩色伽王在位期間,犍陀羅地區的富樓…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