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戲圖是以兒童游戲為題材,描繪兒童間嬉戲玩樂時、天真有趣的繪畫作品。中國早從南北朝時期便有畫嬰戲題材的繪畫作品,到了宋代時期更是嬰戲圖的黃金時期。嬰戲題材的繪畫不僅在繪畫欣賞上呈現孩童在嬉戲中表現的天真活潑、稚拙可愛的姿態,還象征著人們希望能子孫滿堂、多子多福、祈福求安、吉祥如意的意味??v觀歷代的嬰戲題材作品,也能看到不同時代表現的兒童游戲風俗和社會風貌。如今讓我們帶著“童心”,再一次穿越千年的歷史,從中國古畫中窺看古代的兒童游戲。
跳索

《童戲圖頁》(北宋) 蘇漢臣
紙本 尺寸:45x39厘米
“跳索”也就是如今白話的跳繩。詞語“結繩記事”,就表明繩子從遠古時期就已經出現,以及被部落的巫師用來記錄重要事件。在古代繩子不但是人門記錄時間事件、運用在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工具,也被人們用于閑時娛樂的游戲上。
畫面中一草地上有四個兒童在興高采烈地玩跳索,兩個小孩分別在兩端舞索,中間一穿紅褲小孩正跳越過繩面,右邊拉繩小孩旁又有一小孩正用一棍敲打著一個圓鼓樣的樂器。《北齊書·后主紀》中有文字記載:“游童戲者好以兩手持繩,拂地而卻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蓋高氏運祚之末也?!北砻髟诠糯鷥和M行跳繩游戲時會邊跳邊唱。在古代多人跳繩時,也會有人在一旁敲鼓、唱歌。跳繩發展至今,也用數拍子取代了打鼓唱歌。
傀儡戲

《侲童傀儡圖》(北宋)蘇漢臣
絹本設色,尺寸:23.6×23.2cm,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傀儡戲”即為木偶戲,是通過人操縱木偶進行表演的戲劇,也是民間藝術的一種,在宋代亦是兒童玩具。表演時,演員在幕后一邊操縱著木偶,一邊演唱,另外旁邊有人擊鼓配樂。根據木偶形體和操縱技術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杖頭木偶、鐵線木偶等。
圖中一花園庭院內,三個兒童在地上興致勃勃地玩著傀儡游戲,其中一個帶著紅色頭布的兒童操持著傀儡,仔細一看他們玩的是“杖頭木偶”,布景道具上還寫“今日首場”。坐在他對面的兒童則敲鼓迎合,身后一兒童身體前驅半蹲著看他們表演,仿佛聽的入迷。

《宋人嬰戲圖軸》宋 佚名
尺寸279x84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不乏嬰戲圖題材的作品,這幅作品內容也是兒童“傀儡戲”,與上幅不同是,圖中兒童操控的是提線木偶。
斗促織

《秋庭戲嬰圖》(北宋) 蘇漢臣(傳)
尺寸60.3X74.4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斗促織亦作“鬭促織”“秋興”,即斗蟋蟀。是中國民間人們用蟋蟀相斗取樂的搏戲之一,也是一種古老的觀賞性娛樂活動。畫面中三名兒童蹲坐在地上,神態專注地看著一個圓形的容器,其中一童手捂著嘴巴,身后一童只敢露出半張臉,仿佛眾人隨著蟋蟀的打斗,都屏住了呼吸,緊張的情緒呼之欲出。

《嬰戲圖》清 佚名
尺寸34X47cm
這幅清朝乾隆年間的佚名寫意嬰戲圖也是趣味十足,圖中五名童子或盤坐或蹲坐在地上,圍成一團,不知在聚精會神地看些什么,興許是斗蟈蟈,其中一個小孩還被身后的調皮鬼給蒙住了雙眼。雖廖廖數筆,但憨憨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逗貓

《冬日戲嬰圖》(北宋)蘇漢臣(傳)
絹本設色 尺寸196.2x107.1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黃庭堅的《乞貓》:“秋來鼠輩欺貓死,窺甕翻盤攪夜眠。聞道貍奴將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可知在中國古代早已有養貓的歷史,并且古人把貓稱作貍奴。
畫中兩名兒童在一個花開滿處、奇石樹立、秀竹俊挺的庭院中逗貓,姐弟二人一前一后,姐姐在前手持一長桿紅格子旗,下面一根孔雀尾部羽毛。這只黑白相間的貓咪被古代“逗貓棒”引得舉起了一只爪子,仿佛剛剛撲了個空兒。兩名兒童神情愉悅,兒童和動物相處和諧,整幅畫面有趣好玩。
推棗磨

《秋庭戲嬰圖》(北宋)蘇漢臣
絹本設色 尺寸:197.5x108.7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推棗磨,是一種秋天的節令游戲,也是古代小朋友的玩具之一。推棗磨,也類似于今天小朋友玩的陀螺樣的玩具。推棗磨的玩法是:先取鮮棗一枚,橫向剖開,削去上半棗肉,使棗核朝上露出。用三支竹簽鼎足式插在余下棗肉下部,立于桌上。再將一根兩端各插一枚小棗的細竹篾擱置在棗核上,調整重心,保持兩端平衡。然后用手撥動竹篾,使其旋轉起來。因其形似二人推磨,故名“推棗磨”。
畫面中一庭院秀石挺立、花團錦簇,旁邊的牡丹花和白菊開的正好。有一身著紅衣的小男孩和一身著白衣的小女孩在一桌前專心致志地玩推棗磨,儼然忘記了身后的一桌古代流行的玩具。
買玩具

《市擔嬰戲圖》(南宋)李嵩
絹本設色 尺寸25.8x27.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一市郊外,一位貨郎挑著玲瑯滿目的商品,貨擔分為六層,各種各樣的食物、玩具、生活用品等應有具有,其中一婦女帶著五個兒童蜂擁而至,他們簇擁著貨郎,特別是其中一個小孩一只腳踏上貨架底層想爬到貨架上一探究竟,似乎看到玩具心情太過激動,其他的孩童也紛紛攘攘,畫面氛圍熱鬧非凡。
古代的孩童不像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購買商品,而是偶有貨郎擔貨四處販賣。因此貨郎出現,他們才可以買到心儀的玩具。這幅《市擔嬰戲圖》也反映了當時貨郎販賣商品的社會風俗。
百子嬉春

《百子圖》(清)泠枚
絹本設色,尺寸:40x200cm,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泠枚的《百子圖》是根據周文王的百子傳說而繪?!鞍僮印钡牡涔首钤绯鲇凇对娊洝?,傳說周文王多子,等到路邊撿個雷震子的時候,他已經有九十九個兒子了,加上雷震子這個兒子,正好一百個,所以說“文王百子”是歌頌周文王的子孫眾多?!爸芪耐跎僮印币脖徽J為是祥瑞之兆,古代有許多“百子”題材的繪畫,畫面常用諧音諧意,人們對其的寓意是希望能多福多壽,、多子多孫、子孫昌盛、萬代延續等。
騎竹馬、舞獅子

《百子圖》細節一(清)泠枚
古代兒童游戲之騎竹馬,圖中兒童右手高揚馬鞭,左手拉住馬頭韁繩,胯下之“馬”,馬尾拖著兩個小圓車輪,馬頭形象逼真,孩子們仿佛真的騎上了馬,像戰場上的騎兵馳騁如飛。
轉陀螺

《百子圖》細節二(清)泠枚
陀螺,是中國民間最早的兒童游戲娛樂的玩具之一,也作陀羅,閩南語稱作“干樂”,北方叫做“冰尜”或“打老牛”。早在中國山西夏縣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就發掘出了石制的陀螺??梢姡勇菰谖覈钌儆兴摹⑽迩甑臍v史。在清代,陀螺更是成為中國民間兒童們大眾化的玩具,而后延續至今。
賞鳥、觀魚、種樹等

《百子圖》細節三(清)泠枚
表演、觀景

《百子圖》細節四(清)泠枚
劃船、賞荷花

《百子圖》細節五(清)泠枚
無論是在哪一個時代,孩童時期是都我們一生中最快樂、最無憂無慮的時光。那些在孩童時玩的游戲,也會在成年時回想起來感動難忘。如今,再回看古代的《嬰戲圖》,仿佛也能透過畫面感受古人兒童時期的歡樂和天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