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Cloisonne),中國的著名特種金屬工藝品類之一,到明代景泰年間這種工藝技術制作達到了最巔峰,制作出的工藝品最為精美而著名,故后人稱這種金屬器為“景泰藍”。景泰藍正名“銅胎掐絲琺瑯”,俗名“琺藍”,又稱“嵌琺瑯”,是一種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焊上,然后把質的填充在花紋內燒制而成的器物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間盛行,制作技藝比較成熟,使用的琺瑯釉多以藍色為主,故而得名“景泰藍”。
自古就有“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的說法,可見景泰藍的工藝價值和難度之大。明清時期,景泰藍作為宮廷御用的工藝品,遍布整個紫禁城,小至床帳的掛鉤,大到皇帝洗澡的澡盆,無處不在,盡顯皇室奢華。


【詳述】
器型規整,鼎式形制,端莊大氣。平口束頸,腹扁鼓,下承三高獸足。肩腹兩側設對稱雙耳,細致入微,爐身雙龍戲珠紋環繞,威風凜凜。蓋面隆起,上置盤龍望月鈕,盤龍龍紋清晰作回首望月狀,樸茂有致,奔放大氣。鏤雕纏枝紋作出煙口,效果奇佳。整器滿工掐絲,施藍色琺瑯釉為地,填諸色琺瑯釉搭配點綴,色彩鮮艷,雍容典雅。精作雙龍戲珠紋、花卉紋、層次豐富,線條委婉多姿,婉約空靈,極富美感。造型華麗古樸,渾厚凝重,寶光澤澤,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收藏價值。
底部裝飾有一周交錯分布的如意云頭紋,中部留出方形銅色素面,鐫刻「乾隆年制」四字款。
香熏亦稱香爐、熏籠,是點燃熏料驅趕蚊蟲的器物,乾隆時期的琺瑯器以掐絲琺瑯為主,工藝獨特細膩精湛, 因琺瑯器多為皇室制作,遂形成了乾隆時期特有的繁縟華麗,豐滿厚重的藝術格調
使用香熏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自兩漢以來,歷朝歷代一直延續不斷。古代較早的香熏均為陶瓷燒制。明清時代香熏的制作和使用進入了一個非常繁榮的時期。故宮內大殿、書房、內寢皆置高達三四尺的巨大熏爐,多為掐絲琺瑯等景泰藍的精品,也有鑄銅鎏金、鏨刻精美的極品,彰顯豪華高貴的皇室氣派。當時的文人雅士,也多喜歡在書案上陳設造型各異、紋飾典雅的香熏爐,以營造怡性逸情的高雅意境。

這件熏爐制作得很精美,既莊重又華麗,上打了一個乾隆年制的款,該香爐胎體厚重,正符合乾隆的掐絲琺瑯彩胎體比較厚重的特點,清晚期的胎就比較薄,另外清代早期的掐絲琺瑯彩砂眼比較多,而到了晚期以后這個砂眼問題解決了,該器有大小砂眼也符合乾隆器特點,還有清代早期的包括乾隆的這個琺瑯彩它這個掐絲斷裂的痕跡比較多,該器也正符此點,加上大清乾隆年的款寫得比較大氣,從以上四點可以肯定的判定該器是清乾隆年的掐絲琺瑯香爐,實為一件價值非常高的珍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