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青花夔龍紋瓜棱形雙象耳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尊為海棠口、束頸、斜肩、鼓腹、圈足。頸部與腹部兩條左右對稱的螭龍圍繞中間,繪制龍紋的瓷器在制作上更為精良,所見皆非凡品。頸部飾青花雙象耳,使得此瓶顯得更加莊重優雅。此器紋飾多樣,繁而不縟、密而不亂,青花發色厚重濃郁,畫工精細,用筆沉穩。瓶子莊重典雅,質地細膩,造型規整,雖為青花卻有彩瓷的富麗堂皇、絢麗濃妍之感,是較為精致的乾隆官窯青花器。
清乾隆 紅釉玉壺春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玉壺春瓶,撇口,束頸,溜肩,頸部向下過渡為杏圓狀垂腹,曲線變化圓緩,高圈足外撇,造形豐腴優雅,儀態雍容,以變化的弧線構成柔和勻稱的瓶體,線條優美,是為玉壺春瓶之造型。本器胎質致密細膩,胎骨堅薄輕盈,造型周正俊秀,外形線條流暢,瓶內施白釉,滋潤光潔,甜美肥厚,口沿呈燈草白色,外壁滿施祭紅釉,發色純凈,均勻光滑,鮮紅欲滴,似血如霞,嬌艷動人,更顯華美。正如清人龔詢詩云:“官古窯成重霽紅,最難全美費良工,霜天晴晝精心合,一樣摶燒百不同”。足底白釉青花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書款。
清乾隆 仿石紋釉貼塑盤螭直頸瓶

“大清乾隆年制”款
本品形制極為特殊,敞口,長頸,溜肩,圓腹,圈足。一條螭龍盤旋纏繞頸部,體態矯健,作奔跑狀,氣勢雄渾,象征至高皇權,意蘊“皇圖永固”。單色釉被譽為彩瓷之母,而又以宋代單色釉發展為之頂峰。此瓶不僅在釉色上再現宋青瓷之神韻,更是“師古而不泥古”之典范。只見瓶身幾處施褐青赭色,經窯火加工而與青釉交融形成自然紋理,宛如天成,極具自然意趣。與古樸雅致的仿古形制相得益彰,盡顯巧思,底書“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堪為當朝獨具特色的難得佳作。
清乾隆 青花云龍紋戲珠大盤

此品圓口外撇,弧壁,淺底,通體白釉,釉質滋潤光亮,盤內外皆有青花繪制的精美圖案。口沿內外均環繞兩道弦紋,盤心處一條巨龍騰云而起,體態蜿蜒矯健,龍爪雄勁有力,渾身四周散發出陣 陣烈焰和祥光,充滿整個盤底。盤外壁上另有兩條游龍各自追逐寶珠,首尾相 連,令畫面充滿動感和活力。胎質扎實,所施青花呈色濃艷,勾勒出的紋樣繁縟細密,作為主角的戲珠游龍身形剛健有力,龍首細節刻畫到位,須角分明,龍鱗齊整,栩栩如生、形 象韻動,無疑是一件難能可貴的收藏絕品。
清乾隆 綠彩龍紋罐

“大清乾隆年制”款
罐圓口直頸,豐肩碩腹,至底內收,圈足,形制規整,制作精細。通體紋飾均以釉下青花線勾勒輪廓,并以釉上綠彩填繪。藍線綠彩,給人以清新典雅之感。腹部主題紋飾為雙龍趕珠紋,龍紋形狀威猛,龍身伸展飛騰,張口吐舌,龍爪剛勁有力,飛騰于云朵之間,極富感染力。隙地飾云紋,肩、脛部分別繪八吉祥及變體蓮瓣紋。罐底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方章款。
在青花勾線內以一色綠彩填繪的工藝是斗彩的一種裝飾,始見于明成化時期,清代燒制的綠彩斗彩器以云龍紋蓋罐最為典型,并以此為固定模式從清康熙至以后各朝歷代相傳,僅形制略有變化。此罐通體白綠相間,輔以青花勾邊,簡潔雅致;其紋飾的搭配充分呈現佛教與皇帝統治的結合,為皇帝崇尚佛學對佛教治國的用意的體現。
清乾隆 斗彩團花馬蹄碗

“大清乾隆年制”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