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展覽引發了不小的轟動,因為它給北京已經頗為商業化的藝術景觀注入了一種新鮮活潑的本土視覺文化,同時與學術界、或以激進及實驗性著稱的當代中國藝術界所盛行的藝術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整場展覽中,一切都形成了一種有機的流動,它有一種春天般的成長感和生命力,制造了一種有意打破傳統的當代藝術畫廊白盒子的效果。用繪畫、素描和裝置來表現的鄉土儀式、家族祖屋、親戚朋友、村落周圍的山水、以及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紀念品,它們都指向了一個此前幾乎被隱藏、被忽視的獨特而真實的自我。它們渴求被認可。事實上,正是這種獨特的生活體驗,勾勒出首次“木蘭溪”展覽的重要意義。它作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縮影,為那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提供了一種全景式的文化體驗,讓他們有機會接觸到一種他們難以體驗的文化。


作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項目,“木蘭溪”也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發展出自身的生命。2015年,它曾在上海9平方米美術館展出,2017年在以色列佩塔奇·提科娃藝術博物館展出,2018年在臺北A+當代藝術中心展出。從這個系列里衍生出來的作品和概念,曾分別于2015年和2017年在上海的James Cohan畫廊、BANK畫廊、阿拉里奧畫廊展出,2015年在洛杉磯Place@all展出,2019年在北京的唐人當代藝術中心展出,2020年在韓國首爾的阿拉里奧畫廊呈現。每一次它都在一個新的環境中被重新創造、調整和推進。不過,對藝術家本人和他的福建同胞而言,它從未被完全并入主流,而是保留了一種獨特的集體身份——藝術家將它毫無保留地呈現給全球觀眾?!澳咎m溪”項目中的作品往往帶有憂郁的氣息,它們聚焦于那些被剝落至最本質的人性元素,以揭示出原始關系、親情、痛苦和心理表達。這些情感對各行各業的人來說都具有普遍性,它們最終將獨特的個體經驗轉化為共同經歷,并喚起人們的同理心和相互理解。在世俗意義上,這讓人聯想到伊曼紐·史威登堡(Emanuel Swedenborg)有關相似性的思考,即宇宙力量流淌在所有的萬物和人之間,并將他們結合在一起,而每一個事物和人又同時是特殊和獨立的。

陳彧凡+陳彧君《木蘭溪_厝》2012-2013年 尺寸可變

《木蘭溪NO.180716》2018年 110x200cm 紙本水墨 丙烯
在亞洲地區和世界各地的“旅行”中,木蘭溪項目也因遭遇到不同的社區、理念和價值觀而發生了變化,并不斷重新定義著自己?,F在,在這個項目最初的構思完成近十年后,它終于回到了陳彧君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園頭村?!爸胤祱@頭村”項目實質上是藝術家以一個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身份與本土身份之間的對話。它為“木蘭溪”項目提供了一個與自身核心身份重新連接的機會,也讓當地人得以體驗和獲得來自外部世界的理解。就像祖輩移民從東南亞帶回來的紀念品,這個項目也是藝術家獻給家鄉的一份禮物。它不僅象征著對其自身價值的充分認可,也成為了當地居民、各種社會團體、經濟實體、公共部門和國際機構交匯的平臺,從這個事件中孕育出的東西,將成為一個新的開始和未來數年內區域和全球合作的典范。作為一個有遠見卓識的藝術家,陳彧君善于將各種藝術和日常媒介自由地運用和融入到作品中,現在,他開始在更宏觀的尺度上創作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其社會語境的藝術作品,突破了對藝術形式的有限理解。
2020年在全球蔓延開來的冠狀病毒?。–OVID-19)大流行不斷加劇著世界的緊張局勢。隨著經濟衰退和國家間沖突加劇,我們似乎正面臨著全球化的突然終結。人員、商品、服務和資金的跨境流動將變得越來越困難。
然而,正是由于有著不同生活經驗的群體日益分化,使得偏見和爭端加劇,讓我們很難再去維系建設性的合作。在這樣的危機時刻,全球必須共同努力,特別是對那些持有不同立場的國家而言。此時此刻,重訪木蘭溪,重新發現它所體現的多元文化,并探尋新的伙伴關系,這對我們在整個地區和全球范圍內確立一個更強大、更完整的身份,從而使我們所有人都受益,是至關重要的。
作者:游洋

《臨時建筑NO130808》2013年 手工紙 水墨 丙烯 報紙 200x1500cm

《錯屋-141107》2014年 布面丙烯 150x150cm

《潁水流芳》2014-2015年 木材 鐵絲 石頭 尺寸可變

《家庭聚會NO.2》2017年 數碼打印 報紙 膠帶紙

《11平方米的空間》2018-2019年 手工紙 報紙 丙烯 水墨 200x550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