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盧平/《還魂記 》/2014年復刻
北京國家圖書館館藏《牡丹亭還魂記》為萬歷年間鐫刻本,系黃鳳、黃端甫、黃吉甫等徽派木刻名匠合刻的古代圖籍,原本繪刻俱佳,反映了徽派刻技之妙,是明代杭州地區版畫的代表作品。乾隆十五年(1750年)冰絲館重雕本和民國年間暖紅室翻刻本,均不及原本神貌。
關于《牡丹亭還魂記》的復刻與研究
盧平
我這次翻刻的是該書的第十七頁和第二十頁的圖畫內容,其中十七頁有清楚的署名“吉甫”字樣,確切說明該畫屬名工黃吉甫所刻。這兩張畫整體觀感富麗完美,人物生動傳情。細觀之則用線細膩多變,刀刻纖麗流暢,充分體現了徽派歙工的繁復細密、富麗精雅的版刻風范。兩幅畫中的樓臺殿閣,庭院回廊多以直線來表現,線條排列勻稱纖細,分布疏密有致。我在復制這些局部時,以“伐刀”為主,走刀穩健且一氣呵成,以“挑刀”為輔,勁挺利落,做到線條流暢,不失原作風味。畫中的細小窗格無疑是畫中刻制十分精到的地方,兩幅畫是以不同的樣式來表現的,因此在用刀時,所用刀法也就有所不同。第十七頁畫中的方格較簡單寫意,但下刀過深,會將線條擠掉,我在復制這些局部時行刀盡量輕刀淺刻,慢“伐”巧“挑”。而第二十頁面中的窗格,是以一個個小方格相組合,排列非常工整,在刻制這部分時,我一般先刻去方格中的“明瓦”部分,然后從方格外圍一排排刻出方格線。這樣的刻法方能使所刻方格大小勻稱,排列齊整,從而很好的復制出原作的本來韻味。
畫中的草木花樹,用筆多變。刀刻變化細微,蒼勁而不失圓潤,粗細兼得而生機盎然。這部分刻來感覺很順暢,“伐”“挑”輕松,頓挫有度中凸顯原作的機巧精工。最為精彩的當屬畫中的人物部分。兩幅畫中的人物精細入微,圓潤靈動,在復制時具有相當難度。因此在復制這部分時,我首先要認真揣摩原作,然后在刻制時,先靜心調氣,作到氣勻、眼清、神定方可開始運刀。在具體行刀時則要緩慢,要輕刻細雕,循序漸進,方能得心應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