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當代藝術中,東方藝術的獨立創造性一直都非常有限,其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西方的,即使有一些東方特色,也往往會走向一些與東方傳統哲學關系不大的方向發展。如何能做到將東方藝術的詩意和境界放在西方藝術中間,還能夠讓人覺得很美好、很夢幻、很華麗、很驚艷、很高級?氣質不文弱單薄,個性獨特又壯碩,同時又很文人化?很講究,很未來、又很有能量?不工藝平庸、小家之氣,又不陳詞濫調、啰里啰嗦。不拘泥于程式,不粗魯低俗又不膚淺唳氣。我想這也許是作為東方當代藝術家必須面對的命題之一。也是東方當代藝術家重新建立自己尊嚴的利好機遇。和光同塵、篳路藍縷,更需要心志英雄。

《安之若素》
關于水墨畫,據說中國水墨畫從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墨繪就開始了,然后是戰國時期的帛畫線描,再后來是晉唐宋元的屏扇卷軸。。。。。“它作為古老農耕民族的中國人觀察和表現世界的一種重要而獨到的方式,作為東方中國人承載其內斂觀念意義的形式結構自律化發展的結果,作為中國人賴以休養生息的文化傳統楔入現實情境的有機組成部分。水墨丹青,土生土長并已經滲透于當今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血液中。”

《粲然花枝》

《熏風南來》
我很喜歡水墨畫的地方是它紙質的詩意,作畫時中鋒用筆的緩慢節奏以及水色所帶來的生動氣韻。傳統明清中式的裝裱陳列方式有點顯得平庸沉悶。如何將作品展示出來的樣子更好看、更厚重又明亮一些?西式裝裱有時更豐富精彩。還有,在畫面中題詩,有時讓人有一種業余打醬油的感覺,并跳出了畫面的情緒范圍。其實藝術重要的是感受,懂不懂現在大藝術家們的表達我個人覺得不重要,如果你說你非要搞清楚,那我只能說你就被套路裝進去了。我近日又嘗試畫了一些水墨,雖然我非常喜歡西方具有侵略性,具有青春活(Vitality)具有荷爾蒙爆棚的作品感覺,但是我最終還是選擇努力做到更東方一點,更超越2019一點,更隨心簡淡接地氣一些。更有一種靜觀萬物、歲月可待的感覺。

《禪心清透》

《松影殘雨》
上個世紀美國抽象表現主義讓世界看見了美國的極致、強大、自由和力量。塑造了一個超凡脫俗、才華橫溢的偉大國家形象,那么我們水墨畫想讓世界未來看到什么?水墨精神是什么?是東方人集體內心深處的美學聲音?是精致民族的一種個人文化修行?是“天人合一”遵行自然的人生哲學境界?是東方黑白世界的傳統審美價值觀?是胸懷天下的廣闊、和諧、穩定的社會態度?是抹月秕風,靜水流深、卑以自牧、君子慎獨的士大夫式文人詩性?是東方藝術家的浪漫、禪意、智慧的仁者之心?……

《春影欲晚》

《愛1》
據說貢布里希有言:“西方人再過一百年,也看不懂中國書法。”其實,我想哪天讓“中國書法”的頭上有了光環,就都懂了。就像我們當初仰看波洛克一樣。“當我作畫時,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熟悉后,我才看到我是在做什么。我不怕反復改動或者破壞形象,因為繪畫有它自己的生命,我力求讓這種生命出現。只要我與畫面脫離接觸,其結果就會一團糟。反之,就有純粹的和諧,融洽自然,畫也就完美地出來了。”記得多年前我在書中看見波洛克這幾句話時我笑了。其實人和人大家都差不多,誰也不比誰高明多少,只有誰比誰會更幸運一些罷了。我有許多畫也都是在反復嘗試中完成的,有時候甚至都覺得已經完成結束了,然后有一天發現不對,就又去改變它,由于沒法“存備份”,所以整個改變過程心驚肉跳。有時候白天想不出什么辦法,掙扎、絕望,將問題帶到了夢里,夢里找到了辦法,象放電影一樣清晰。我實在弄不清楚這些事情是怎么回事。而且畫畫的時候,由于十分專注,你搞不清楚是自己在畫還是某種暗物質借我的身體在畫。

《春雨又晴》

《愛2》
據說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上講,我們人類在宇宙中一直只是量子堆積態,你我的存在是宇宙不可或缺的一小小部分,你我只是能量載體,自然選擇了一切。死亡?只是按照量子的自然秩序,是為了來梳理宇宙量子能量。而本能的核心就是量子震動。有機物則是一種動態穩定平衡,量子疊加的越復雜就越不夠穩定。任何高級的質量大的形式都趨于輻射、瓦解成更簡單的粒子,這是宇宙的熵增特性決定的。人存在的意義據說在宇宙中并不具有獨特性,人的短暫成功與失敗只是時間發生需要時的一個正常現象,你我只是過渡階段,得到或失去在于天賦、參與和努力,宇宙只按照最簡單的量子運動邏輯排列組合運行而已。據說五維空間可能有助于獲得“反物質”能源。宇宙里到處都有暗物質,獲得反物質能源是“隨時隨地”可取的。也就是說未來我們人類不僅可以是太陽系或銀河系旅行,還可以做星系旅行、甚至通過時空隧道(蟲洞)做兩個宇宙間的旅行。鶴歸華表,未來可期。

《淡煙疏雨》

《愛3》
疫災慘烈,地球村里又似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禍福相依,“唯一讓我們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我們常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回頭看,挫折苦難;向前看,否極泰來。”相對論、辯證法、量子力學……讓我們更全面地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心念晴妍,不負韶華,不畏懼,加小心。古人范曄《后漢書·孔融傳論》在形容人的理想品質時言:“懔懔焉,皓皓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琨玉秋霜”,美極了的中文成語,喜愛并勉之。(作者:梅一)

《歷經榮枯》

《日暮蒼山》
梅一
2020年5月28日星期四

梅一
1962年出生江蘇 本名:張梅夜
1985年先后就讀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班
1989年先后任教揚州大學 南京藝術學院
1995年始分別在北京當代美術館,國貿藝廊,廣州、北京藝博會,上海萬麗大酒店,上海展覽館09當代國際藝術展覽會等地舉辦個人畫展。
2002-2012年簽約意大利fuxin畫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