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會時髦
文/策展人藍慶偉
時髦是一個不時髦的說法,是一個關于時間的詞匯,帶有著過往時代的社會特征,糅雜著前衛、悲情、無奈的情緒,一個詞串聯起無盡的回憶。用今天的眼光看,那時的時髦是“土味”的,這個詞本身在也已經沒人在用了——在當時的口語當中也很少這么正式地使用“時髦”,而是有不同的說法,比如北方常用“興”來代替。即便在今天,還能聽到北方人描述流行的事物“現在都興”或無奈感嘆“人家都興,咱沒門”,而對追求“時髦”導致的悲劇斥之以“誰讓你跟著別人興?”
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人,“時髦”是一個不需要解釋的詞匯,但對展覽的觀眾來說,這個詞只存在于詞典里,成為一組孤立的中國字,而體會不到這個詞彈出舌尖時喚起的活色生香的體會了。為展覽取名“時髦”與參展藝術家的作品相關,他們作為年輕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以過往的記憶作為對象進行藝術創作。在北方,農村婦女主任常常追著剛生完兒子的青年夫婦問“結扎還是上環”,一天天一遍遍地絮叨,直到把人拉上手術臺。上環就要取環,常有婦女在取環時知道自己被上了不止一個環——周雯靜的《女人系列·節育環》是用節育環的等比例材料,參照節育環的真實形狀布置成首飾的效果。丁雪微的父母的談及1992年1月5日的《情書》時,依然害羞無限,恍如當年。胡尹萍的《小芳》則體現了一種過去的技藝在當下的被忽略的創造力,為之重建自信心和存在感。《行動的方式》是關于胡佳藝對爺爺的追憶,爺爺生前是當地培育葡萄的專家,是地方上的明星,他比任何人都熱愛他的工作,想必活著的時候也無比享受田間地頭來自他人的仰慕,會邊走邊哼唱《橄欖樹》。劉成瑞的《悲傷》充滿了笑容,《異教徒》闡述著循環,《一輪紅日》則渲染悲壯。張釗瀛的《黑暗劇場——教堂狂歡》系列則把時間拉得更遠,敘述著經驗之物下的集體無意識。邵豐田的作品更像是一個并置的劇場,混雜著可見與不可見、刻意與偶然。李晶的作品將性別瓦解,畫面在平衡中包含著沖突與不確定性。郭峰的作品則是從色彩出發的對日常之物的視覺再建構,試圖用表現之物來述說記憶與感受。時髦是一個不合時宜的詞匯,它用今天的語言講著回不去的昨天,對于能感知到的人來說,這樣的敘述方式充滿憂傷。

開幕云會議

胡尹萍展覽作品

李晶展覽作品

劉成瑞展覽作品

丁雪微展覽作品

郭峰展覽作品

胡佳藝展覽作品

邵豐田展覽作品

張釗瀛展覽作品

周雯靜展覽作品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時髦“展訊海報
展覽信息:
展覽執行:張巧然
聯合執行:李子語
項目統籌:高蘅
視覺設計:林怡婕、劉熙
媒體統籌:陳立言、葉露澤
公共教育:徐成悅、梁瀟、王禹喬
出品方:不同藝見(北京)國際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主辦機構:吸館 Art Center
合作社團:St.Art
合作院校:北京語言大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