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次選輯的作品出自1998年8月人民美術出版社精裝出版的《石虎畫集》四卷本之《畫集三:重彩》篇。旨在重溫經典,以饗讀者。因年代久遠,書中所刊發作品己散落各地,難見真容。因當時印刷條件不成熟,作品圖片效果雖盡可能還原,但仍難以企及原作,僅供參考。



傳統回眸中的現代探索
——論石虎重彩人物畫
文/ 潘小菊
在當今畫壇,石虎先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杰出代表。幾十年來,他總是用藝術家的熱情和飛揚的筆墨,反映時代和人生,在不斷的變化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貌,尤其是他九十年代的重彩作品,一經推出,就在當時激起強烈的反響,引發了學術界對于繼承和發展的思考。現在看來,無論在哪個時間節點,他每一個蛻變,都是留下一個探索者一場鳳凰浴火般的淬煉,其結果必然是藝術生命的涅槃重生。當新的理念、新的語境脫穎而出,他的作品便擺脫了教條化、程式化的禁錮,而變得更富有審美的創造性,從形式到內容烙印著鮮明獨特的個人印記。

上個世紀90年代,石虎創作了一批重彩人物作品,題材涉獵廣泛,從古代到現代,從本土到異域,可謂縱橫交錯異彩紛呈。盡管這一時期石虎基本都在海外,但他關注的重點仍然是中國畫的發展與創變,并無一例外地受到國內藝術思潮的影響。當時正值85’思潮之后,它的余波依然在美術界泛起漣漪?,F代重彩繪畫亦面臨著變革和轉型,東西方各種藝術觀念的碰撞,使之逐漸走上西方寫實主義和東方寫意精神相互滲化融合的道路。在這方面,石虎應屬首當其沖的開拓者、踐行者。那些年他在海外,比在國內的畫家有更多機會接觸到西方繪畫的觀念、流派和技法,并通過學習、觀察和體驗,將其適度地融入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因此,石虎這個時期的作品,交織著東西方文化藝術的諸多元素,構成新、奇、獨、變的豐富多元的審美體系。他的作品打破了傳統重彩“唯筆墨”的固化格局,廣泛吸納中西繪畫之精髓,通過造型、色彩、材質、肌理等方面的組合,生成現代重彩的新樣式,從而實現了中國人物畫的飛躍提升。
當石虎的審美視野拓展到地球的另一端,西方繪畫領域眾多的大師和派別便接踵而來,之后欣欣然沉浸其間,最終將目光投向了畢加索、達利、米羅等人。畢加索的理性抽象,達利超現實主義的幻覺,以及米羅從真實到幻想的變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握著毛筆畫中國畫的石虎,讓他在寫意和寫實、具象和抽象、真實和夢幻之間找到了一種中和性的繪畫語言,使自己審美的表達更趨現代和多元化。為此,他的重彩人物作品,已不再擁有中國式的原貌,而在水墨重彩的外殼下,填充了更豐富的西方繪畫的部分內核,從而構成現代重彩新的語言體系。他所刻畫的人物,完全顛覆了傳統重彩勾線、渲染、填色的程式,而開始注重肌理、色彩和情境表現,形式內容已經轉化為驛動著主觀精神,符合時代潮流的現代審美特征。這顯然是中國畫與西方藝術的對接,也是自身的發展與進步,代表了畫家在保持民族性的前提下,對中國畫的改造和革新。

盡管石虎一直擔當著時代先鋒的角色,甚至在異域的土地上流連良久,但他的血液里流淌的依然是中華民族的文脈精華。這一堅定的信念始終根植在他的藝術生命里,不曾因地域、環境和審美的變化而動搖過。因此,我們總能在他那充滿現代感的作品里,找到中國畫最質樸、最原始的部分。比如作品中偶現的斑駁舊色,令人想起中國廟宇里鐫刻著古遠歷史的壁畫,而有些形體稚拙色彩鮮艷的人物,則是農民畫、兒童畫的縮影。在石虎看來,現代重彩的沿革必須建立在中國畫的基礎上,無論形式如何變幻,也不能失去中國畫的本質特性和民族特色。因此,石虎大膽引入西方繪畫元素,在造型、構成、色彩等方面追求新意的同時,從未舍棄傳統的筆墨表達,依然存在著線墨、虛實、疏密等中國畫最基本的對比關系。另外,他對各類民間藝術的關照和吸收,則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本民族性的審美特質。

在同齡的畫家群中,石虎是率先走出國門的先驅人物,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就已遠赴非洲,此后的20多年一直在海外巡游。這使得他對異域文化藝術的方方面面有著更直接、更廣泛的認知,反映到作品中則表現為超前的創新與變革。他的作品經常閃現著令人亢奮的亮點,有時是色彩,有時是人物,有時是技法,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充滿了磁石般的吸引力。為什么會出現這樣一種類似魔性的感覺?其根本還是在于他的卓爾不群、反常合道,“土”和“洋”是他在創作中都選定的兩個極端,雖與世俗相悖,卻是一路逆風飛揚。在他的靈魂深處深埋著思變、求新的種子,所以才開出簇新的花朵,彰顯出強烈的個人主義的色彩。特別是在打開畫壇封閉之門不久的90年代,石虎則以敢為天下先的勇氣,站在時代的前沿與世界共舞。透過每一幅作品,都可窺見他那顆狂熱躁動的心,以及獨立、自由、張揚的個性,隨著奇異的畫面景象噴發出來,帶來震撼、驚喜、懵懂和釋然,似乎調動了人的所有情緒和想象去欣賞、去理解、去玩味。這便是石虎作品的魅力所在,他超乎尋常的審美有時就是一個奇妙的謎題,而答案在每個人的心中。

時隔三十年后,再次回顧石虎走過的藝術道路,其創作的途徑和輪廓愈加清晰。其實石虎屬于那種激情澎湃的創作型畫家,營養他的土壤通常是雜石叢生的。只不過環境的復雜多變,未能阻礙他的日趨茁壯,反而鍛造了更強勁的生命力和靈活變通的應變能力,導致他的作品也充滿了無法預知的可變性。他這種不安分的狀態,激活了潛藏的創作靈感,不斷生發著新的活力和能量,使作品鮮活靈動新意盎然。這對于石虎而言,是永葆藝術激情的法寶;對整個畫壇來說,則是推動中國畫與時俱進的利器。
石
虎
作
品

▲《牽霞》·霞暉牽手亦銷魂
·紙本重彩·122cm×75cm·1993

▲《相擁》·向畫冷暖索溫柔
·紙本重彩·142cm×72cm·1993

▲《紫情》·紫情永信
·紙本重彩·68cm×68cm·1992

▲《燭客》·天客扣門問燭女·可否茅棚共蠻荒
·紙本重彩·95cm×101cm·1993

▲《還鄉》·還歸人初之夢
·紙本重彩·103cm×106cm·1991

▲《忘魂》·丹青何擄構華淪
·紙本重彩·122cm×70cm·1993

▲《上馬》·勸馬花時節
·紙本重彩·100cm×106cm·1993

▲《鹿人》·席共鹿人之感
·紙本重彩·50cm×50cm·1992

▲《山歸》·山獲自然
·紙本重彩·93cm×166cm·1993

▲《瓊銘》·仍思高昌魂永
·紙本重彩·99cm×105cm·1993

▲《沙風》·局部
·紙本重彩·1993

▲《茸蓉》·借印商賈得畫半·無奈石虎怕牛刀
·紙本重彩·98cm×100cm·1991

▲《弦花》·青涂朱抹是花紙·額上窗機看暮遲
·果面瓜乳霜色重·折藕根根無情絲
·紙本重彩·100cm×98cm·1992

▲《祈明》·局部之三之四
·紙本重彩·1992

▲《圣浴》·洗滌心靈之圣浴·當為人類復明之大禮
·紙本重彩·144cm×75cm·1992

▲《倩娘》·紙本重彩
·101.5cm×105cm·1992

▲《牴顏》·無牛無羊不牴首·非蜂非蝶莫戀花
·紙本重彩·90cm×98cm·1993

▲《吉慶》·半生擊鼓呼無疆
·紙本重彩·96cm×166cm·1993

▲《廟?!贰R校人我少年時·斧鋸刀鑿匠有師
·無見英雄風云后·龍文虎字告父知
·紙本重彩·66cm×66cm·1992

▲《更火》·釀炬色之舊歲·化永年之醇香
·紙本重彩·93cm×153cm·1993

▲《轅韻》·轅車有韻遣蔭花
·紙本重彩·68cm×68cm·1992

▲《桂馨》·版納馨桂思亦香
·紙本重彩·101cm×101cm·1993

▲《燕黍》·興喻悠遠之蕭蕭燕風
·紙本重彩·100cm×105cm·1993

▲《林仕》·木然雙騎亦非林中過客·即為森林自身
·紙本重彩·103cm×106cm·1992

▲《京音》·禽目匙耳·犬馬牙言苦難
·紙本重彩·96cm×90cm·1993

▲《疊萼》·萼花疊火·紙本重彩
·66cm×66cm·1993

▲《窗機》·陋窗譜事
·紙本重彩·89cm×86cm·1993

▲《天蝶》·天蝶之靈南人圖騰為祭
·觀之感有神魔之震·久年不能戀忘
·紙本重彩·119cm×75cm·1993

▲《馗魅》
·紙本重彩·100cm×120cm·1995

▲《陽春》·游絲萬機之妙
·紙本重彩·86cm×96cm·1991

▲《爐火》
·紙本重彩·68cm×68cm·1993

▲《碩人》·拾一粟碩人漢風
·紙本重彩·99cm×168cm·1995

▲《雙雀》·凸凹丘壑覓綿蠻·交破雀羽啟眸顏
·芳心命筆琢玉樹·臨風麗人勻脂胭
·紙本重彩·68cm×136cm·1993

▲《那曲》·那曲人遠思欲淚
·紙本重彩·166cm×144cm·1991

▲《折藕》
·紙本重彩·190cm×100cm·1992

▲《白裳》
·紙本重彩·66cm×66cm·1993

▲《納鮫》
·紙本重彩·98cm×100cm·1993
石
虎
簡
介


1942年,出生於河北徐水縣。
1958年,就讀於北京工藝美術學校。
1960年,就讀於浙江美術學院。
1962年,應征入伍。
1977年,任職於人民美術出版社。
1978年,代表中國遠赴非洲13國寫生訪問。
1979年,出版《非洲寫生》畫冊。
1982年,在南京博物院舉辦個展。
1987年,香港集古齋舉辦個展。
1991年,在澳門市政廳舉辦“石虎心象”個展,同年在香港多次舉辦個人畫展。
1992年,在新加坡、雅加達舉辦“天命年展”。
1994年,參加廣州中國藝術博覽會,同年成立“石虎詩會”並多次舉辦“石虎論字思維”詩歌研討會。
1995年,應邀出任世界華人藝術家協會主席。
1999年,在香港大學博物館舉辦個展。
2003年,中國畫研究院、香港、澳門、新加坡、雅加達巡回展。
2004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石虎藝術大展”。
2013年,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石虎藝術大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