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繪畫作品評論
面對疫情,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的藝術家們以畫筆作為武器,自覺擔當起美術工作者的責任,描繪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生、軍人、工人等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國人民面對疫情的奉獻精神以及中華民族抗擊災難的堅強意志。抗疫系列作品堅持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原則,在此基礎上,將美術作品的觀賞性與思想性融于一體,給予觀者無限的精神激勵與美善體悟,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一、抗疫一線的醫者群像
在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的抗疫畫作中,刻畫醫護人員形象的作品數量最多。這類作品以豐富的表現視角、充滿張力的繪畫語言,展示了醫者的無私精神與崇高形象。其中《24小時》、《天使·陣地》、《生命一線》等作品將醫護人員抗擊疫情的具體場景作為表現對象,具有強烈的現場意識。作品多呈現具有典型意義的事件,給觀者以身臨其境的強烈震撼。通過再現現場,醫護人員恪盡職守、無私忘我的精神也得以體現。

閔盈 《24小時》

蘭承兵 《天使 · 陣地》

張正凱 《生命一線 》
閔盈的國畫作品《24小時》描繪了在疫情期間,支援湖北的四川醫護工作者深入剖析研究病情的場景。在黑、灰墨色的交融中,畫作營造出了一種令人屏息的凝重感,而醫務人員不計付出的職業操守,也在緊張的整體氛圍中凸顯。蘭承兵的油畫《天使·陣地》將醫生對病患的救治與病人家屬的期盼納入同一畫面中。畫作所表現的“陣地”既是逆行者們的抗疫戰場,也是承載著家屬希望的地方。作者用細膩的筆觸營造醫生身上的微光,病房中也蕩漾著靜謐的空氣。作品表現出了飽受病痛困擾的感染者,在白衣天使們的呵護下,獲得了祥和、寧靜與內心的安慰。張正凱在作品《生命一線》中,展現了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工作的場面。身著防護服的抗疫戰士在手術臺前與疾病進行著殊死搏斗,畫面中藍色與紅色兩種冷暖色交錯,色的張力渲染了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的緊張感。

劉明華《何似神醫勝華佗.亮劍一揮斬病魔》
劉明華的作品《何似神醫勝華佗.亮劍一揮斬病魔》以橙紅為主調,描繪了在“戰疫”一線努力拼搏的白衣戰士們。作品營造了一種充滿光明與生機的氛圍,喻示著對勝利的期望與信心。

周科 《戰疫記錄》
周科的《戰疫記錄》則選用病房中一位監測數據的醫生形象作為刻畫對象。整體畫面以淺藍灰色為主調,以局部刻畫,聚焦醫護人員的工作壓力。
《庚子·春》、《共和國衛士》、《義無反顧》三幅作品,以淺灰色為基調,刻畫了身著防護服、頭戴護目鏡的醫護人員的大幅肖像,展示了抗疫工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

唐騏 《庚子·春 》

戴國富《共和國衛士 》

汪清 寧婷 《義無反顧 》
唐騏的《庚子·春》描繪了“逆行者”疲憊的神態。畫中人物汗水流淌的護目鏡的后面,是累乏中依然炯炯、充滿愛和必勝之光的眼神。這是逆行者群體共有的眼神,蘊含著謹守天職的價值觀,令人難以忘懷。戴國富在作品《共和國衛士》中設計了一個穿防護服、戴護目鏡的女性頭像,她代表了千萬奮斗在一線的女性醫護人員形象。堅毅的眼神與軍禮手勢表達著她打贏這場無硝煙戰斗的決心,畫面傳達著作者對無名巾幗英雄的謳歌。汪清、寧婷的作品《義無反顧》以抗疫第一線身穿防護服的白衣天使為創作原型,采用大幅肖像構圖,以寫實手法,著力描繪出白衣天使經過長時間高強度戰斗、水蒸氣彌漫在整個護目鏡上,但仍然無所畏懼的狀態。
在一系列描繪醫護人員的作品中,《疫.情》、《千里凱旋》、《媽媽,等您回來》等作品體現了多樣化的藝術表現方式。它們選取了獨具特色的切入點,或刻畫醫生隊伍的背影,或截取醫生急救后的疲憊姿態,抑或是以孩童的視角展現醫護工作者的艱辛……這類作品豐富了醫者形象的表現層次,使其形象更加立體、多樣。

嚴文宇 《疫.情》

尹莉莉《千里凱旋 》

吳英 《媽媽等您回來》
嚴文宇的畫作《疫.情》通過黑白色塊的分割,展現了極具沖擊力的繪畫語言。畫中,醫務工作者身著防護服的背影匯聚成一股白色的洪流,與身著黑衣的受難民眾相背而行。作品在深淺兩種色塊的碰撞中,顯示出了醫務人員義無反顧的決絕與奮不顧身的勇氣。尹莉莉作品《千里凱旋》以四川援鄂醫療隊的“凱旋”為素材,與大多數抗疫作品的緊張、凝重不同,《千里凱旋》表達了英雄歸家的喜悅。作品展現了飛機“過水門”的場景,并用遠山映襯出飛機的高大完整形象,使整個畫面具有磅礴、宏闊之感。整體而言,畫面色彩純粹,組成要素簡潔,于豪邁之中展現了對醫護人員的崇敬之情。吳英的《媽媽,等您回來》以獨特的視角展現了醫護工作者的艱辛與付出。畫中,孩子望著電視機里的媽媽,似乎在喚著母親的歸來。畫作聚焦于“逆行者”們的家庭,令觀者體會到:勇赴戰場的醫護人員,同樣是父母、兒女,是親人的牽掛。作品所展現的孩童翹盼之姿格外令人動容,其對于醫護工作者的深切關懷自是不言而喻。

彭程 《最美的面孔》

林印吉、周思源 《急救之后》

饒進《眾志成城2020》
彭程的《最美的面孔》將十六張神情各異的醫護人員肖像展現在同一畫幅中,并主要表現他們摘掉口罩后滿臉勒痕的模樣。在人物臉龐的刻畫上,作品刻意夸大人物的疲態和臉上的勒痕,并用偏寫意的形式描繪人物的精神狀態。畫作展現了醫護人員奮戰后疲憊不堪,卻又堅定樂觀的職業操守,并借此謳歌了抗疫戰士們的奉獻精神。林印吉、周思源的油畫《急救之后》刻畫了兩個身著工作服的醫護人員在搶救病人后,由于過度勞累,不自覺地在醫院過道睡著了的場景。作品抓住了醫護人員“累倒”的瞬間,通過反映他們的辛勞,贊頌了廣大醫務工作者忘我的奉獻精神。同時,也注重表達醫務人員都是血肉之軀,使醫護從業者的形象更加豐富立體。饒進的《眾志成城2020》采用了宣傳畫的形式,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作品人物造型是一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的女性醫務人員,作者將長城的符號元素融入到了人物頭像中,寓意著眾志成城,抵御病毒。以大紅色為背景,體現了積極的抗疫力量,文字則以黑白強對比表現。作品畫面醒目,主題突出,反映出了廣大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的不懈努力。
作品《中國醫生》、《逆行者》、《抗疫戰士》、《充滿信心》與《庚子鼠年的那個春節》,采用傳統中國畫筆法,傳達出了醫護人員的信念感,凸顯著人物的沉著與堅毅。在水墨的點染中,原本冰冷的醫療器械平添了一分溫情,殘酷的抗疫戰場也滿含著同胞互助的暖意,這使上述作品整體洋溢著光明的氛圍,昭示著勝利的決心。

譙守紅 《中國醫生》

郭秋松 《逆行者》

葉宗明 《充滿信心》

胡應俊 《抗疫戰士》

錢磊 《庚子鼠年的這個春節》
譙守紅的《中國醫生》描繪了幾個正在穿著防護服的女醫生,畫面造型厚重,富有力量感,再現了中國醫生在抗擊疫情期間的精神風貌。郭秋松的作品《逆行者》以身穿防護服、佩戴口罩的白衣天使們為主要表現對象,他們神情堅毅、面帶微笑,用手勢表達著必勝的決心。作為背景的橙色塊有點醒畫面的作用,在整體的光明與暖意中預示著抗疫的勝利。葉宗明作品《充滿信心》用線條勾勒,表現了一個穿著防護服、眼神堅毅的醫生形象。他緊握拳頭,傳達出無聲的鼓舞,給予觀者以無限的希望與信心。胡應俊的《抗疫戰士》在構圖上將多個故事情節置于同一個畫面中。幾位醫療工作者站在畫面正中,身后則是鄉村消毒人員與防疫宣傳人員,以寫實筆法展現了多條防疫戰線各司其職、共抗疫情的場景。錢磊《庚子鼠年的這個春節》在構圖上采用結合傳統中國畫卷、軸形制的方式,將一眾人物、多個鏡頭展現在畫面中,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現了醫護人員忙中有序的抗疫工作。

金茂 《光明使者》

羅順劍 《眾志成城,抗擊疫情》
在刻畫醫務工作者的美術作品中,《光明使者》與《眾志成城,抗擊疫情》展現了別樣的藝術手法。金茂作品《光明使者》以焦墨勾皴的豪放用筆,塑造堅毅果敢的醫護群像與神采。羅順劍的剪紙作品《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直觀展示了醫務工作者的“守衛者”形象:醫務工作者的身軀與雄偉的長城,巍峨的山脈相連,口罩之下雖看不清他們的面容,但他們堅毅的目光是那樣相似、熟悉。“白衣戰士筑長城,高超醫術斬病魔”,正是奮戰在一線的醫生們,為國人筑起了銅墻鐵壁。
二、抗疫衛國的軍人英姿
在抗疫戰爭中,中國人民解放軍是守家國、衛人民的重要力量。《待發》、《馳援》、《來了親人解放軍》等作品,著力刻畫了軍人的“戰疫”風采。這些作品中整飭威嚴的士兵隊伍、堅毅果敢的軍人風貌……給人以強烈的安定感,強化了觀者抗擊疫情的信念。同時,國家戰勝疫情的決心與力量,也在對人民軍隊的描繪中得以展現。

鄺明惠 《待發》
鄺明惠的《待發》,以出發前檢查醫藥用品的解放軍醫護人員為表現對象,用機翼、裝載車、人物的不同姿態來分割畫面。畫面中,迷彩服、機翼的重色和藥品用具包裝箱的灰色形成有機的對比,營造了一種穩定感。在有序的形象展現與墨色表達中,抗疫必勝的決心也得以彰顯。

陳建新《鯤鵬出征——逆行的光輝》
陳建新的作品《鯤鵬出征——逆行的光輝》將我國的大型運輸機運20(綽號“鯤鵬”)置于畫面正中,一群軍隊醫護人員在機艙外列隊前行,畫面逆光的設置將人民軍隊一往無前的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背景中的朝陽冉冉升起,象征著在軍、民的共同奮戰中,“戰疫”勝利的曙光即將到來。作品的兩側,作者還結合了中國書法講述畫面故事,既是對油畫語言的補充,也是對傳統文化的體現。

竇進平《即刻出發》
竇進平的作品《即刻出發》采用了黑白版畫的形式,在強對比中增強視覺沖擊力的同時,也表現了軍人的剛毅、果敢。畫面的中心點著重表現部隊正在集結隊伍、整裝待發,即將奔往一線的場景。背景采用大面積留白來襯托人物,烘染出了緊張的氣氛。

陳培進《馳援》
陳培進在《馳援》中刻畫了攜帶大量醫療物資的軍醫支援武漢的畫面。作者以雄勁的筆力描繪了軍醫形象,軍醫堅毅的眼神彰顯著人民子弟兵的責任感與使命感,而軍人身后的紅旗則顯示著國家永遠是抗擊疫情的后盾,令人感懷。

袁泉 《來了親人解放軍》
袁泉在作品《來了親人解放軍》中描繪了一群空軍軍醫剛剛走下飛機,連夜急速奔赴抗疫前線的場景。畫面采用寫實的手法,前景是幾位軍醫拎著醫用包,目光堅定、大步流星走來,遠處繪有眾多軍醫的身影和軍用飛機。為了表現夜晚情景,畫面遠景墨色深暗,前景人物光亮,這一表現手法也暗喻了解放軍戰士必將驅散黑暗,帶來光明。整個畫面充滿視覺張力,展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高大的形象。
三、舉世矚目的抗疫工程
畫作《日夜奮戰》、《日夜兼程》、《中國速度——記火神山醫院建設第八日》展現了火神山、雷神山等抗疫工程的建設。作品既有抗疫工程風貌的全景式展現,也有對建筑工人的刻畫。令世界矚目的中國力量與令國民動容的奉獻精神,在上述畫作中得到了全面呈現。

方圓 《日夜奮戰》
方圓的作品《日夜奮戰》采用橫向構圖,展現了醫院建設的全景。作者以紅褐色表現地面,營造出疫情期間緊張的氛圍。同時,畫面正中潔白的醫院得以凸顯,象征純凈的環境與矚目的“中國速度”。作者利用油畫刀筆肌理塑造出地面的層次感,泥地粗礪、崎嶇的質感暗喻著人類的前進并非一路坦途。相較之下,醫院的平整則給人帶來忙中有序、坎坷中有希望的感覺。

楊洪《中國速度——記火神山醫院建設第八日》
楊洪作品《中國速度——記火神山醫院建設第八日》聚焦于火神山的建設場景:吊車在畫面中交錯穿行,建筑物已頗具規模。宏闊的畫面彰顯了傲人的中國速度,昭示著強大的國家實力。

敬業佳 《日夜兼程》
敬業佳的作品《日夜兼程》通過水墨的繪畫語言描繪了兩名建筑工人建設“火神山”醫院的場景。畫中兩位看似普通的建筑工人,以一絲不茍的工作姿態彰顯著平凡中的偉大。作品所刻畫的工人,是抗疫工程中無數“建造者”的縮影,他們的奉獻了舉世矚目的奇跡,他們的汗水滋養了希望與春天……在對勞動者深切的關懷與致敬中,中華兒女日夜奮戰、齊心抗疫的偉大力量也蘊含于畫作之中,使人過目難忘。
四、壯美山河中的抗疫精神
《希望》、《勁松圖》、《出征》等作品,不同于其它以具體人物、事件為表現對象的畫作,它們采用了傳統中國畫筆法,以山水景觀為描繪主體,在墨色的點染中,將民族繪畫形式與國家現實問題相結合。這類作品或采取象征手法刻畫對抗疫情的不屈精神、或在壯美山河寄寓對民族未來的期望,以恢弘的氣度展現出了“戰疫”過程中的民族精神,刻畫出了中華兒女戮力同心、共抗災難的民族風貌。

李兵 《希望》
李兵的《希望》將“雪山”與“抗疫”相關聯,以雪山的壯美、偉岸象征著抗疫戰士們堅毅、無私的精神風貌。在雪山巖石的塑造上,作者采用了獨特的技法,將抗疫者的面孔與雪山融為一體,使巖壁上呈現出了醫生、父母、護士、孩子等多張面孔;同時,這些面孔又仿佛是緊緊圍聚在一起的各民族同胞,使得作品在“人”與“山”的結合中傳達了豐厚的意蘊。此外,作者有意在冰冷的雪山上施以淡淡暖色,傳達出共抗風險、砥礪同行所帶來的暖意,給予了觀者一種無畏嚴寒的勇氣。畫作《希望》將中華民族傳統中無私、互助等精神寄寓于自然景觀中,在大氣磅礴中彰顯著仁愛與堅定,具有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

楊梁相 《勁松圖》
楊梁相的《勁松圖》通過橫向的畫幅展現了一排青松攜手并肩抗擊風雪的場景,表現出了百折不屈的抗疫精神,同時也凸顯戮力同心的民族氣魄。畫面中七顆昂然挺立的青松,干直枝虬,雖風雪肆虐但依然堅定從容。整幅畫用擬人手法,賦予松樹題材嶄新的時代內涵,謳歌了在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中軍民干群所展現的偉大民族精神,從而激勵著更強的使命擔當和積極作為。

姚葉紅 《出征》
姚葉紅的《出征》將畫面定格在四川山區的高速公路上,刻畫了抗疫物資運向武漢的場景。作品既表現了巴山蜀水之壯麗,又凸顯了公路上奔向抗疫前線的車隊。在山體的處理上,作者運用了傳統的皴擦點染筆法,而對高速公路、卡車的描繪則采用了較為簡單的線條,通過以繁襯簡的手法,突出了運輸車隊這一主要表現對象。同時,天空中紅色既豐富了畫面色彩,也喻示著對抗疫情的堅定信念,使整幅作品充滿昂揚的力量。

冷蓉 《山水相依》
冷蓉的《山水相依》以山水畫的形式,展現了山區人民為疫區輸送物資的場景。作品通過對崇山峻嶺、險峰狹路的刻畫,從側面展現出了山區人民不畏山高路遠援助武漢的情意。《山水相依》將各地人民心意相通的情愫、祖國與人民相依相連的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在山水的描繪中盡顯無疑。

李緒貴《穿云破霧車輪起,什邡蔬菜援漢急》
李緒貴作品《穿云破霧車輪起,什邡蔬菜援漢急》同樣采用山水畫的形式,將畫面定格于什邡蔬菜運輸車馳援武漢這一典型場景。作品釆用豎式構圖,盡顯巴山蜀水的挺拔、峻麗。畫面左上、右下車輛出入隧道遙相呼應,表現出了穿山越嶺的運輸場景。而公路上的標示牌“武漢”的指向與畫面頂端多條高架路則體現了各地馳援武漢的熱情,彰顯了全國人民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齊心抗疫的互助精神。
五、全民抗疫的生活情狀
抗疫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全民戰。在四川美術家協會的抗疫作品中,有一系列深入群眾“戰疫”生活、展現抗疫眾生相的作品。組畫《疫情·面孔》、《成都老頭抗疫宅家記》、《疫情無情·人間“郵”情》,描繪了多樣的社會群體,展現了藝術家敏銳的生活體悟。《同心協力》、《不留死角》、《情暖山村》等作品,刻畫了少數民族、鄉村群體所做的抗疫貢獻,同時也將防疫志愿者的工作納入了表現視域,體現了寬闊的藝術視野和以人為本的藝術關懷。

牛杰 《疫情·面孔》

徐遙 《疫情無情·人間“郵”情》
牛杰的作品《疫情·面孔》采用組畫形式,以16張肖像構成宮狀格,展現了各條抗疫戰線上的不同“面孔”。作者筆下的抗疫群像囊括了工人、醫生、教師等各類從業者,他們身份各異,但為了共同的目標堅守在各自的戰線上。作品采用水彩技法,在水與色的交融中刻畫出了每一張“面孔”的自然情態,疫情期間的眾生相被點染得真實而靈動。徐遙作品《疫情無情·人間“郵”情》以連環畫的形式展現了郵政系統中的工作人員為抗擊疫情所作的貢獻。組畫選取了窗口服務、物資運輸等畫面,以細致、流暢的筆觸展現了抗疫保衛戰中的具體環節,將命運共同體中的同胞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歐陽戈《成都老頭抗疫宅家記》
歐陽戈的《成都老頭抗疫宅家記》以10幅漫畫反映了個人的居家抗疫生活。作品形式簡潔、意蘊風趣,貼近大眾生活,在談笑之中蘊含了無限的余味,引人深思。組畫中,每一幅畫都配有詩歌一首,詩歌采用四川方言,既便于畫面理解,也頗具地域風采。

羅如敏 《不留死角》

張國忠《嚴防、嚴控》
羅如敏的《不留死角》與張國忠的《嚴防、嚴控》對消毒、防疫工作進行了表現。《不留死角》的表現對象為參與防疫工作的教師志愿者,整個作品采用了暖黃色調,傳達出了一種高度警示的氛圍。教師們統一著黃色防護服,但鞋子卻顏色繁雜、樣式各異。如此設置表明,每一位抗疫工作者都是斑斕的個體,但當面對國家危難時,他們自愿披上相同的戰袍,為集體紓難。《嚴防、嚴控》描繪了小區出入排查的畫面,展現了防控人員進行車輛消毒、檢測體溫的畫面。作品在寫意的刀筆結合中,傳達出了粗狂豪邁的視覺沖擊力。

曾高潮《同心協力》
曾高潮《同心協力》以羌族人民為疫區運送新鮮蔬菜的場面為表現對象。少數民族同胞搬運蔬菜的場景,顯示了各民族團結互助的力量。作品以綠色為主色調,在蔬菜與植物的綠色中,彰顯著生命的活力與對美好未來的希翼。

張作平 《情暖山村》
張作平的作品《情暖山村》是一幅寫實風格的鋼筆畫作品。畫面由大巴山區的農舍、消毒的志愿者、橫幅“人多莫去湊熱鬧,出門記得戴口罩”等元素組成,以鋼筆細微、靈動的線條生動地再現了鄉村景象,風格樸實無華。作品展示了在特殊時期,志愿者遵循“抗疫扶貧兩不誤”的工作思路,以山村農舍消毒細節,表現出國家在疫情期間對山村人民無微不至的關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